书城励志礼仪是一种资本:日常礼仪的300个细节
12187800000007

第7章 礼仪是社会立足的资本(7)

一位哲学家说过;“我只想要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感激就是这样一片小小的绿叶,当我们把绿叶奉献给世界时,世界却回报我们整个春天,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激。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都是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

感恩是传递我们爱的载体,只有爱才能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擅长吵架不是优点,无理取闹更会让人把你看贬

无理取闹是最无礼的一种表现。

有人说擅长吵架是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因为这样,你才不会吃亏,不会受人欺负。然而,从礼仪学的角度来讲,擅长吵架并不是什么优点,而无理取闹更不会赢得好人缘。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抱歉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乳。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这时,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警告他一次呢?”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吵架更不是我们服务的宗旨,。”服务小姐的一番话使在座的很多人都自惭形秽。

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引发吵架的导火过呢?难道擅长吵架就可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吗?古人经常说:“万事礼为先”、“有理不在声高”,而那些人信奉理直气壮的古训,一旦小有冲突,便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或剑拔弩张、寸步不让,或气壮如牛,吼声震天。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现代社会以各为贵,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自己赢得很多成功的机会。相反,如果事事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得理也不饶人,这样,你走得路就会越来越窄。

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使人变得完善。——乔·富勒

公交车上,不欺负老幼孕残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公共汽车是现代社会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而乘坐公共汽车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上班下班、同学聚会、走访亲友等,大部分的生活我们都离不开公共汽车。所以,如何乘坐公共汽车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是一些乘车礼仪:

·车来后先下后上,依次上车,不拥挤,注意让老弱病残孕妇和抱小孩的乘客先上,对行动不便者,要主动给予帮助。

·上车后主动刷卡,并尽量往里走,配合司机工作,保持车厢前门通畅。

·乘车时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对方表示感谢,要以礼回应,说“不用谢”或“别客气”。

·当有空位时,要看看周围是否有更需要座位的人,如果有人要坐,要以礼谦让。

·不要把包等随身物品放在身边的座椅上占座位。

·由于刹车等情况,车厢内有些碰撞应互相谅解,不可出言不逊。

·如果自己不小心踩了别人,一定要主动道歉。

·咳嗽、打喷嚏要用手帕或面巾纸捂嘴。

·车厢内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果皮。

·坐时不跷腿,不把腿伸到过道上,进出注意不踩碰别人。

·下雨天乘车,上车时要将雨具收起,以免沾湿别人衣服。

·当你上车时,看见后面有人在奋力追赶,你应该提醒司机注意,并让司机尽可能等一等。

·乘车时不要穿油污衣服,不带脏东西,以免弄脏别人的衣服。必须带上车的,要招呼别人注意,并放到适当的地方。

·人多时,车上遇到熟人只要点头示意,打个招呼即可,不要挤过去交谈,更不要远距离大声交谈,显得很不文明。

·到站前,提前向车门移动时,要向别人说“不好意思,借过一下”等礼貌用语。

·下车时要按次序下,注意扶老携幼。

·万一遇到车子熄火要帮助推车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你要主动下去推,即使你由于某种原因下不能推车,也应该下车。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也一向以“知书达理”作为传统美德。礼仪虽然更多地表现为种种外在形式,但却反映着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它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许衡

不跟什么人距离都很“近”

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刺人,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

有研究说,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就要保持在一定的尺寸之内,亲人恋人的身体距离在15厘米~45厘米之间,熟人朋友一般在45厘米~1米之间,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至于公共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外。如果侵犯了边界,就会引起人的不安和敌意。下面就是一些与人相处时的距离法则:

·无私好人型。与这种人可以走得近一些,因为他们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也是你可以真心相处的朋友。

·傲慢无礼型。与这种人打交道或共事,你要奉行“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的态度。

·沉默寡言型。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与言辞。但并不代表他没话说,所以适当和他走近些,多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说不定他会成为你的又一知己呢。

·自私自利型。与这种人最好走远一点。这种人一般缺少关爱,心里比较孤独。他永远把自己和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行动迟缓型。这种人一般思维缓慢,反应迟钝。和他做朋友可以,和他共事就不是理想的搭档了。

·搬弄是非型。与这种人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因为他们是一群到处打听别人隐私并乐于制造、传播一些谣言的人,而且,在他们的心中,任何人都不在话下,所以千万不能和他们有什么瓜葛。

和什么样的人走得近,和什么样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现代人都喜欢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受别人侵犯。“离我远一些”,是距离的要求,“给我一点自由”,也是距离的要求。即使在公共场所,也希望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贴得过紧。

距离是一个很简单的词,但也是一门很复杂的生活学。记得有这样一个比喻:手里有一捧沙子,当你很紧的想捧住这捧沙子时,沙子就会从你的指缝间滑落,而当你坦然的捧着这捧沙子时,沙子反而会在你手心里堆积很久。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对人“关心”和“热情”过度都会造成伤害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培根·英

秦先生陪一位外宾来到某酒店用餐,他们找了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刚入座,一位女服务员便热情地走过来。她先铺好餐巾,摆上碗碟、酒杯等,然后又给他们斟满茶水,递上热毛巾。当一大盆“西湖牛肉羹”端上来后,她先为他们报了汤名,接着又为他们盛汤,盛了一碗又一碗。一开始,外宾以为这是吃中餐的规矩,但当秦先生告诉他用餐随客人自愿后,忙在女服务员要为他盛第三碗汤时婉言谢绝了。而这位女服务员在服务期间满脸微笑,一刻也没闲着,上菜后即刻报菜名,见客人杯子空了马上添茶斟酒,见骨碟里的骨刺皮壳多了随即就换,见手巾用过后即刻换新的,见碗里米饭没了赶紧添上……她站在他们旁边忙来忙去,并时不时用一两句英语礼貌地询问他们还有何需要。

按说对于服务员这样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无可挑剔,但是这种热情的关照却多少让人有些尴尬和为难。吃饭本是一件随意自主性的事情,然而在这位服务员热情的关心下,吃饭就变成了一项任务和使命,使吃饭的人失去了自主权,自尊心也受到了轻度的伤害。

再说生活中其它的事情,比如亲情,适度的亲情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份温暖,可是过度后则会把人淹没,让人无法承受。谁都知道父母关心孩子,可是过度的关心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所在,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对于“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强给别人,有时候关心过度也是一种负担。因此,不要过分地去关心身边的朋友,也不要超出范围的去了解朋友,太密切的关系可能会使友情破碎,要和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予适度的关怀,这样才会使友谊天长地久。其实,父母与子女间、亲之间、夫妻间、朋友间等,都需要有个关心的度,比如与人交往的距离就分4种:一是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小于0.5米,仅适用于家人、恋人和至交;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一般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5米至3米之间,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四是公共距离,又叫“有距离的距离”,超过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这些距离就像我们各自坐在一根长杆的两头,这种距离不长也不短,如果超过一点距离,都将会使杠杆失去平衡。

古人说得好,“言为心声,语为人境”,每个人自然都能反映出自己的需求趋向,学会观察和会意,给予最恰当的关怀,让热情发挥出最到位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关心,这才是真正的热情。

人应当具有激情,但是也应当具有驾驭激情的本领。——玻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