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从巴黎来的客人提到罗启尔德或拉菲特等银行巨头,梭密城的居民就立马赶紧打听,问他们是不是像葛朗台先生一样有钱。若巴黎人满不在意地笑着回答“是的”,梭密人就会面面相觑,半信半疑地摇摇头。巨额的家产成了这位富翁言行的坚实后盾。就算最初他的生活起居有些特别,曾经被人当做取笑的话柄,那么这话柄早随着时间一起消逝了。葛朗台先生简直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正确的,到处行得通,他的语言、衣着、姿势、瞪眼睛,都成为当地人的模仿内容;人人都像自然科学家研究动物本能的作用那样,研究葛朗台先生,最终从他那最琐屑的动作中发现神秘不可言传的智慧。例如,人们说:
“今年冬天一定很寒冷,葛朗台老爹已经戴皮手套了,赶快摘葡萄吧。”
或者说:
“葛朗台买进大批板材,今年酒的产量一定不错。”
葛朗台先生从不买肉和面包。他的佃户每周给他送来充足的食品: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都是用来抵租的。他有一座磨坊,租用磨坊的人要缴纳租金,另外还得亲自登门拿小麦去磨,然后给他送回麸皮和面粉。他家只有一个名叫苔那的女仆,虽然上了岁数,每到周末还要亲自为一家人做面包。葛朗台先生告诉租他菜园的菜农,要他们提供蔬菜。他的果园里的水果多的是,大部分还得拉到市场去卖掉。取暖用的木柴,来源于田园四周作为篱垣的矮树或枯死的老树;佃户们把乱枝整成可烧火用的木柴,用车运进城,帮他在柴房里摆放好,只为讨他说声谢谢。他的开支是城里人都知道的一切消息,不过是圣餐费、妻子和女儿的衣着开销以及教堂座位的租金,还有女仆苔那的工钱,买灯烛、给锅子镀锡、纳税、房屋修缮和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费用。他最近刚买了600阿尔邦的一座树林,请一个邻居看管,说好付给一定薪水。由于有了这片树林,他才吃上野味。
老先生生活上很不讲究,话很少,一般只说一些简短的、现成的句子,小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从他出头露面的大革命时代起,一遇到必须长篇大论或探讨什么问题的时候,他顿时变得结结巴巴、含糊其辞,使听的人很费解。这种口齿不清、思路乱套、前后不一以及废话连篇,把他的思想弄混沌了的情形,别人认为是他缺少教育的结果,其实他是装出来的。在我们以后的故事中,有些情节足够说明这一点。另外,碰到要应酬,要解决什么生活上或买卖上的难题时,他就会弄出四句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的口诀,说:“我不知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等着瞧吧。”
他从来不说“是”或“不是”,也从来不留下白纸黑字。有人跟他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右手托住下巴颏儿,肘弯支在左手背上,而且不管什么事,他拿定主意之后就绝不反悔。就算一笔微不足道的小生意,他也要细心地盘算。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话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的对方早已不知不觉地泄露了秘密。他却回答说:
“这件事我要和妻子再商量一下,现在不能作出决定。”
他的妻子在他的压制下早已对他千依百顺,却成了他生意上最管用的挡箭牌。他从不去别人家做客,也从不愿意应邀赴饭局或请客。他从不大声吵嚷,仿佛一切都讲节俭,连动作也不例外。由于他特别尊重所有权,所以他绝不乱动别人的东西。可是,尽管他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举止稳重,但箍桶匠的谈吐习惯仍难以隐藏,尤其在家里的时候,不顾及体面而克制自己。
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鼓鼓的;很宽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油光满面的圆脸,有瘟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一双蛇一般的眼睛,脑门上皱纹密布,脸上堆满横肉,不知轻重的年轻人暗地里称他那头灰白的黄头发为雪里藏金。他的鼻尖肥大,顶着一颗布满血丝的肉瘤,有人不无理由地说这里面包藏着刁钻的主意。这副长相显示出阴险的狡猾、按计划办事的清醒和绝对的自私自利。他的所有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对女儿欧也妮的爱怜。欧也妮是他唯一的财产继承人,是他心目中真正疼爱的宝贝。他的言谈举止,乃至于走路的步态,总之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由于生意上始终一帆风顺而养成一种自信的习惯。所以,葛朗台先生尽管表面上性情温和,骨子里却有一股坚如磐石般的硬脾气。
他的衣着一成不变。1791年是什么装束,今天还是什么装束。结实的鞋子,连鞋带也是皮的;一年四季,他总穿一双毛织的袜子,一条栗壳色粗呢短裤,在膝盖下面扣上银箍;黄褐色相间的条绒背心,纽扣扣得严严实实,外面套一件衣襟宽大的栗壳色上衣;脖子上系一条黑色的领带,头上戴一顶宽边教士帽。他的手套跟警察的手套一样结实,等用到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才更换新的;为保持清洁,他有一个特定的手势,把手套放在帽檐的同一个位置。关于这个人物,梭密城的居民所了解的也仅此而已了。
城里总共只有六位居民有资格出入他的宅邸。有三位中最起眼的人物是柯利逊先生的侄子。自从这位年轻人当上梭密初级法庭的庭长之后,他在柯利逊的姓名之后,又加上了朋弗这一姓氏,而且竭力让朋弗的名声超过柯利逊,甚至他的签名也已经改成克·德·朋弗。如果有什么冒失的律师仍旧叫他柯利逊先生,那律师在出庭时要后悔他的糊涂。凡是称他庭长先生的人都可受到他的庇护,而对称他德·朋弗先生的马屁精更报以满意的微笑。庭长先生32岁,有一处名为朋弗的地产,年收入7000法郎。他还在等着继承两位叔叔的遗产,一位是柯利逊公证人,另一位是柯利逊神甫——图尔城里圣马丁大教堂的教士会成员,据说这两人都相当富有。三位柯利逊靠许多本家弟兄做后盾,外加与城里的二十来家沾亲带故,所以跟从前佛罗伦萨的梅迪契家族一样,俨然结成一个党派;而且像梅迪契家族有帕齐家族这个宿敌一样,柯利逊叔侄也有自己的敌党。
德·戈朗森太太有一个23岁的儿子,她常常热心地来陪葛朗台太太玩牌,是希望宝贝儿子阿道尔夫能和欧也妮小姐联姻。银行家德·戈朗森先生竭力支持妻子的远谋,暗中不断送给老吝啬鬼一些好处,并总能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从不落后。这三位戈朗森也有自己的党派、本家亲戚和忠实的盟友。
在柯利逊这一方,神甫充当智囊,由当公证人的兄弟鼎力支持,分毫不让地同银行家太太的势力争着高低,力图把葛朗台的大笔遗产留给自己的庭长侄儿。柯利逊和戈朗森两家明争暗斗的目标,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小姐的陪嫁,这事在梭密城里早已成为极其关注的热门话题。葛朗台小姐将来会嫁给谁呢?是庭长先生还是阿道尔夫?大家各持己见。
还有些人说:葛朗台先生既不会把女儿许配给庭长,也不会把女儿许配给德·戈朗森少爷。他们说:老箍桶匠野心勃勃,要找个贵族院的议员当女婿。凭着一年30万法郎的收入当陪嫁,谁还计较葛朗台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意是否体面?另一些人则反驳说:德·戈朗森本来就是贵族世家,有钱有势,阿道尔夫又是一表人才,除非葛朗台身边有教皇的侄儿在向他求亲,不然跟这样的人家联姻他还能不称心如意吗?他到底出身低微,梭密城里有谁没见过他箍酒桶?何况他还戴过“红帽子”。更有明事理的人则提醒说:柯利逊·德·朋弗先生随时都能出入葛朗台家,而他的对头只有星期天才能上门。
有人觉得:德·戈朗森太太跟葛朗台家的女眷关系密切,胜过柯利逊一家,这似乎更容易达到目的。另一派却争辩说:柯利逊神甫是天下最花言巧语的人,女人跟僧侣斗法,正好旗鼓相当,用梭密城里一位言语俏皮的人的话来说:
“他们是针尖对麦芒。”
据当地深知内幕的老人们的看法,像葛朗台老爹那样精明的人,决不肯让财产落在外人的手里,所以梭密的欧也妮·葛朗台小姐一定会嫁给在巴黎做葡萄酒批发生意:非常兴旺的葛朗台先生的儿子。对此,柯利逊派和戈朗森派都表示异议:
“首先,葛朗台老哥儿俩30年来只见过两次面。其次,巴黎的葛朗台先生对儿子寄有更高的期望。他本人是巴黎城里的一区之长兼议员,又是国民卫队的上校和商务法庭的法官。他不承认梭密的葛朗台同他是本家,一心妄想同拿破仑宠信的哪个公侯之家联姻。”
方圆七八十里各个地方,甚至在从安茹到布卢瓦的驿车里,人们议论纷纷,谈论起这位富豪独生女的亲事,总有不尽的热情。1818年初,柯利逊派一度明显地占了优势。素以花园、华宅、田庄、河流、池塘、森林而闻名的弗洛瓦丰地产,价值不少于300万法郎。年轻的德·弗洛瓦丰侯爵因急需现款,只得把它卖掉。柯利逊公证人、柯利逊庭长和柯利逊神甫,在群党的帮助下,成功阻止了侯爵分段出售的念头。公证人劝侯爵说:分段出售,必须得同投标人打无数的官司才能收齐他们应付的款项,倒不如卖给葛朗台先生一个人,他不但买得起,而且还能马上付钱。最后,公证人同侯爵做成这笔极合算的生意。于是,那一片美丽的侯爵封地,被送到葛朗台先生的口中。梭密城的居民看到葛朗台先生办完手续,立即把打了折扣的田价一次性付清,都惊讶万分。这件新闻一直传播到南特和奥尔良。
葛朗台先生搭一辆老乡回家的便车,到弗洛瓦丰察看新置的地产。他以主人的身份看了一遍之后,返回梭密城,计算出这一笔投资等于放了一笔利息五厘的贷款,并马上萌生出一个宏伟的设想.打算把他的全部家当都归并到这片富饶的地产上来,扩展这片侯爵领地。然后,为了把几乎已经掏空的金库重新填满,他决定把他的树木森林全部砍光,把草场上种植的白杨树也都作为木材卖掉。
人们把葛朗台先生的家称为公馆,现在你总该掂量出这种称谓的分量了吧。这房屋惨淡无光、阴森凄冷,坐落在城区的上部,坍塌的城墙脚下。构成门洞的两根支柱和支柱之间的拱顶,跟房屋一样,是用凝灰岩建成的;那是卢瓦尔河边特产的一种白石头,质地松软,一般用不到200年就不行了。寒冬酷暑在门洞的拱楣、侧壁磨损形成出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古怪的洞眼,远远看去仿佛法兰西建筑常见的那种蛀蚀斑斑的石料,又有些像监狱的大门。在门楣的上方,有一长条硬石的浮雕,上面的图案代表一年四季,图像已经被腐蚀得面目全非,而且整个发黑。浮雕上面有一条接缝的石板突出在外面,上面凌乱地长着些野草:黄色的苦菊花、牵牛花、旋复花、车前草,还有一株长高了的小樱桃树。
褐色的大门是用一整块橡木板做成的,布满干裂的缝隙,表面上很单薄,实际上很厚重,上面有一排排对称的钉子,组成一些图案。独扇大门的中央间,开了一个装有铁栅的方形门眼,铁条排得很紧密,而且生着红锈,像是给下面的门锤提供了装置的理由。这门锤由一个铁环吊在上面,锤头恰好敲在一颗大钉的头上,上面刻着一张鬼脸似的面孔。椭圆形的锤头跟我们祖先称之为傻瓜脑袋的钟锤相似,犹如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热爱考古的人如果仔细打量,或许会发现这锤头上还留有原来的五角形象的痕迹,只是年深月久,花纹早已被磨蚀平。
那个小铁栅,当初在宗教战争的时代,本来是预备给房内的人接待来客的,如今喜欢东张西望的人,可以从中间看到黑的门洞和几级零落的台阶,台阶通往一个厚墙围住的花园。潮湿的墙面到处是淋漓的水迹和一簇簇野生的小树,别有一番情致。这墙原先以前是城墙,邻近几家的花园就筑在城墙旁边。楼下最招人注目的房间是客厅,客厅的入口正对着大门。
在安茹、都兰、贝里等地的小城中,客厅的重要性,外乡人通常是不能体会到的。它的用途堪称齐全:是穿堂、沙龙、书房、上房和饭厅,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公用的起居室。本区的理发师,每年两次到这里来给葛朗台先生理发;佃户、本堂神甫、县长、磨坊伙计来访的时候,都是要在这里受到同等的接待,在这里受到接见。这间房屋有两扇临靠街的窗子,地上铺着同一种的地板,四壁有灰色的护墙板,从上到下,整个铺满,而且镶嵌着一根根古式的分割线,顶上的梁木露在外面,也漆成灰色,梁木间的楼板填上白色的棉垫,现在早已泛黄。
一座黄铜的老钟,外壳有螺钮嵌成的图案,点缀着工艺粗糙的白石质料的壁炉架。壁炉架上挂着一面发绿光的镜子,两边削成显示厚度的斜面,把镜子的反光射到哥特式的镂花钢框的四周。壁炉两边各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黄铜烛台,方便待客和居家两用。左右放两盏黄铜的两用烛台,座子是镶铜边的蓝色大理石,矗立着好几支玫瑰花形的两用烛台,把这些盘子拿掉,座子又是一个独立的烛台,这铜花淡然的大理石座子就成了日常使用的烛台。
古香古色的座椅上裹着花布,图案内容是拉封丹的寓言,不过没点学问的人可看不出上面的主题内容,因为光泽褪尽,而且补着补丁,原来的图案很难看清。房间的四个角落放着酒柜之类的柜橱,橱上面放有几层很油腻的隔板。一张破旧的细木镶嵌的牌桌,放在两扇窗户之间的空地里,桌面上画着棋盘。在桌子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只椭圆形的晴雨表,黑框周围点缀着金漆的木刻花边,苍蝇放肆地叮在上面搔首弄姿,金漆已被蹭得所剩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