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12152100000007

第7章 在反思中成长(1)

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经历程

反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实现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值得指出的是,反思并非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般意义的思考和回顾,而是根据反思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反思方法和策略,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工作中更需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正在发生的一切教育教学现象、自己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反思能力是教师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我的眼里只有“谁”?

——勒家彦老师评课反思小记

做为老师,我已在讲台上学习、成长了三年有余,自认为已成熟了不少,可谓合格教师了。尤其是今年学校给了我不少讲课的机会,在此期间又有许多经验颇丰的老师和领导不断给我指点,最后还取得了一点成绩。所以我便有些飘飘然了,再谈起讲课来好像很轻松似的;觉得研究一课不外乎将教案烂记于心,则大功告成。可后来的一节课让我不由得深深反思。

勒家彦老师又来了!上学期他就来学校讲过一节公开课,当时我就被他精妙的课堂掌控技巧所折服。也许是初生牛犊的原因,我真正佩服的人并不多,可他——我服。所以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让这位高人听我的课给我指点指点,那该多好!没想到事隔不到一年,这个愿望真实现了,学校把这次讲课任务交给了我。我怀着一百二十分的兴奋以及同样的紧张接受了任务。不过我心里还是有底的:因为我要讲的那节课在此前已磨练过多回,而且在区里赛讲中取得了好成绩。有这碗酒垫底儿,我相对放心了许多,不过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将教案重新熟悉了好多遍。

带着烂记于心的教案,带着一颗渴望求教的心,带着百分之九十八的自信,我把这节“身经百战”的课展现在了全校老师面前,展现在了勒老师面前。

老师教学环节严紧,同学配合天衣无缝,教学高潮一浪胜过一浪。不知不觉,唉呀,我忘记控制学生交流、回答的时间了,校长已冲我举了两次手,可我教案中关键的两个环节还没完成。怎么办?慌!乱!……坏了,我语无伦次忘词了!我红着脸看着大家,心中还是使劲儿地想我的教案。幸好大家善意地笑着,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最后我还是比较顺利地结束了我的课,那节历经磨练的课,那节身经百战的课。

评课时勒老师大大地鼓励了我,也肯定了这节课的许多闪光点。可我自己的课自己清楚。这节课虽然严谨,虽然完整,但就是没有那种“自然”。即使是学生的灵光闪现,教学的环环相扣给人的感觉总是“人工制造”。我把困惑告诉了勒老师。他却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开了我的困扰:“走上课堂,你的眼里只有谁?是教案还是学生?”啊!原来“学生心中绕”就是秘诀,而我却抱错了“佛腿”。教案应是精心的准备而不应是课堂的包袱。当然勒老师也不是让我们放任学生跟着学生跑,那样的课堂更不“自然”而是“野生”了。

我追求的“自然”应该是这样吧:打铃上课,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做好准备,然后就一起开始跑步,当学生跑得起劲儿时,老师就是拉拉队员,为他们喝彩,呐喊;当学生跃出跑道时,老师又是导路向标给他们指点,引导;当学生跑得动情时,老师成了疯子傻子因他们兴奋,激动!

我反思了。我是那样愚蠢得盲目自信。

我反思了。我是那样愚蠢得“目中无人”。

我明白了。我的孩子们,从此我的眼里只有你!

我明白了。勒老师,我会不懈努力,希望能像你说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么,怎样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呢?

1.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在多读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结合起来。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2.要善于总结经验,向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教育实践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事业之价值的广博和丰富。对于这些典型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反思对象

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师生互动等方面。教师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际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4.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管理、到评价,都是全新的变革,都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断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涌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是骨干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历程,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性和科学性;通过反思可以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思考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成熟到理性;通过反思可以便教师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

教育探索从反思开始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因为探索本身意味着你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你有进取的意识,你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

许多的教育探索也并不是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只需要我们去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尝试着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在论及语文教学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六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上,我给出了命题“我尊敬的一个人”。我没有让学生写我的意思,但一个学生写了我,不过题目改成了《于老师的笑》,他是这样写的:

“一天,于老师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到‘金鱼’二字,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许许多多金鱼形象,红的、黄的、黑的、白的……于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课本上画起来。一条、两条、三条……忽然,笔不听使唤了,画不动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于老师把笔给摁住了。我用手捂住满是金鱼的课本,惊恐地望着老师。

我以为于老师会批评我,心提得更紧了。

谁知于老师却微笑着说:‘你把课文好好读读,好好琢磨诗中写的这位老太太,为课文画幅插图,怎么样?’

多么令人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

这只是于老师教学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也是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故事启迪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探讨一下“微笑教育”,多角度地去作理性反思。使学生感动的、难忘的只是于老师的微笑吗?是不是应该说是由笑所隐含的或者所体现的一种理性、道德?这种“微笑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对育人使命神圣的悦纳,对教学专业虔诚的敬重,也是教师人格德行无穷魅力的体现。教学中教师没有一颗忠诚、敏锐的心,就不会有这样的教育效果。

一个主动反思的教师不会错过课堂上每一个生成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的一个片断: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小鬼说服陈赓走”一段。这位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很有感情,只可惜漏读了一个字。教师并未立刻打断他,而是让其将本段读完。

师:你知道刚才少读了哪个字吗?

生:我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有这个“小”字与没有这个“小”字,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1: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的数量很少;没有“小”字,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生2:没有“小”字,说明青稞面可能是满满一包,甚至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生1: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

生2:不能丢。陈赓把节约下来的一点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十分关心下级。

生3:不能丢。从“一小包青棵面”更能看出陈赓一心为小红军着想,把困难留给自己,精神很感人,他是对得起小红军的。

生4:不能丢。小红军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连这一点干粮都不要,可以看出他宁可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

这是一节观摩课的精彩片断。在精读理解阶段,学生漏读了一个“小”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个字与上下文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这样的错读,也必须纠正。教者以此为教学资源,待学生读完本段后,抓住契机点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研读的兴趣,通过对“小”的品味,瞻前顾后,勾连思考,达到了对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的佳境;另一方面,教师虽未批评那位读书丢字者,却在“小”字能不能丢的讨论中渗透了“读书应该细心地读正确”的教育,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错误有时也是一种资源啊!

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学校中的一切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尤其是能够做教师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和体验,有许许多多的欢乐与痛苦,也有许许多多的渴望和企盼。正如一首歌所唱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记忆都有未曾翻开的日历。”我们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是不是潜存着某些契机和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是潜伏的危险与可怕的毒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遮蔽了的事情的本来面目。

在自我审视中发展

德漠克利特曾经说过:“审视自己就像浩瀚的大漠审视变幻的苍穹,就像残破的古堡审视沉重的背影,就像垂暮的老者审视多舛的命运,就像壮美的江山审视变迁的历史。”这飘逸着古香的强烈而又中肯的话语,使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不由得想起一个名字——德谟克利特。

德漠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晚年他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哲学家的智慧同样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他得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全拥有自己内心的人。哲学家的这种观察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犹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双眼。

哲学家是睿智的,也是孤独的。我们不必赞同或仿效哲学家的做法,但是我们总应该每天花一点儿时间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清醒地审视自己。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猫头鹰在搬家的途中遇到了斑鸠,斑鸠问它要搬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方去。”斑鸠又问:“西方才是你的故乡,你为什么要搬到东方去呢?”猫头鹰回答说:“西方的人不喜欢我的歌声,尤其讨厌我夜间歌唱!”斑鸠劝道:“你的歌声的确很难听,大家自然不喜欢你。但是,如果你改变一下自己,改变一下你的歌声,或停止在夜间歌唱,大家就不讨厌你了,你就可以继续住在这里。否则的话,即使你搬到东方,东方的人也会讨厌你的。”

寓言中的猫头鹰需要反省一下自己。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确也需要经常地审视自己。就如同我们需要照镜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1.审视自己需要反思

审视自己需要反思。教师自我发展,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已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方面进行审视,也就是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都会有新的发现。然后,针对发现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重视“做中学”,在工作中学习、实践,进行自我反思,进行合作探究,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2.审视自己需要关注细节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细小的片段。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教师审视自己就要关注教学细节。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

有这样一个案例: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师: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

(学生笑)

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师:(对着生2)你说得真好。(对着生1)你理解了吗?

生1:茫然地点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