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12110400000002

第2章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1)

爱心不可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才上。教师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才,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份爱,才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行动。所以,教师的爱也是教师研究偶发事件应对技巧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只有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才会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跨过知识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道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个案例:

今天是学校正式开学的第一天,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上课不到五分钟,一个男同学突然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我以为孩子上课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又是开学上课第一天,孩子心未收回自在情理之中,于是便爽快地对他说:“去吧。”他听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一溜烟跑出了教室。回来后,未隔五分钟,他就又急匆匆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还想上厕所。”这时我猛然想到:他是不是闹肚子了?于是便关切地问:“你是不是拉肚子?”“不是。”由此,我想到了他可能是因为心理紧张所致,所以仍然爽快地对他说:“去吧。”听了我的话,他又跑出了教室。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我见他还未回来,便趁学生读书的时间,走出教室向厕所方向望去,远远看见一个男孩子在厕所附近逛来逛去。我定睛一看,认出是那个学生,心中不免升起了一股无名之火,于是扯着嗓子使劲高喊了一声。他听到我叫他的名字,才迅速又向教室方向跑来。等他来到我面前,我严肃地问他:“你上完厕所不回来,在那儿转悠什么?”“我想等再尿一次再回来。”他小声嗫嚅着对我说。“你觉得还有吗?”“嗯!”听了他的回答,我知道他第一天上学心里真是有些太过紧张了,于是便心平气和地安慰他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上学也已经一年多了,又不是与老师第一次见面,还有什么可紧张的?把心放宽些,有什么事就告诉老师,老师不会不答应的。再说,自己也应该坚持一下,否则那样太影响学习了。你说是吗?”听了我的安慰,他答应着,似乎心宽了许多。此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课间,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数学老师,希望她也对他有所关照。第二节课后,听其他同学说,他上数学课时,再没有去厕所,我才放了心。

当小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考虑问题要方方面面,处理突发事情要稳妥、得当,真是不容易啊!

小学生的行为对于我们成人来讲,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譬如像案例中的那个小男孩的尿尿问题,虽是小事,但它在班里、在同学中间却常常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很不利。可是,有不少班主任老师对于这样的情况,往往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而是采取最简单的教育方法——以“压”来解决,以为“小孩子嘛,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要压一下就安分了”。但是,李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可以看得出,他在处理学生偶发问题时,常常会把“爱”字放在前头,因为,他认为“当小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南京师大的华教授在论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时,曾经这样说:“精神关怀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核心内容,也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从外在的、日常教育活动的层次看,班主任的工作是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从内在的深层次看,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育人育德的精神劳动,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是其职责的核心部分。”案例中的老师正是懂得了班主任的这种精神关怀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份爱心,才会在面对小男孩“新开学焦虑”的情况下,能冷静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突发的行为现状,作出适当的教育行为调节,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抱以宽容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学会宽容,是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一把利剑。教师之所以要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少年,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二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时采用宽容的态度,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位班主任秉性随和,从不跟谁发火,更不见有严厉批评学生的现象。按理这样的班主任应该是受学生爱戴的,不会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但偏偏这样的班级出人意外,关键时让人头痛。

这不,同学们盼望已久的春游活动要开始了,年级组反复征求了学生的意见,选定了春游的地点,他班里的部分学生却闹着不去。他去班级做学生的工作,却让学生拍着桌子气了回来。我还是第一次见他这样生气:“这几个小家伙要去野生动物园,好几百学生,就他们搞特殊,怎么劝都不行,竟然还跟我拍起了桌子,太不像话!”年级组长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做通了那几个学生的工作,总算使春游在第二天顺利成行。

鉴湖的春色美不胜收,同学们流连忘返。孰料他班级的两个学生悄悄地脱离了大部队,和几百人玩起了“猫捉老鼠”。一个时辰过去了,那两个学生仍不见踪影,派出寻找的几拨师生全都无功而返,随行的校长急得脑门上直冒汗。等到那两个捣蛋鬼悠闲地出现在集合地点,天色已晚,原定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计划只好放弃,让四百多学生气得直跺脚。

“都是宽容惹的祸!”有谁下了结论。

真是宽容惹的祸吗?在年级组召开的班主任例会上,这位班主任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他说:“这次春游中发生的偶发事件让我苦恼了好几天,起初我就是想不通,我总是用微笑对待学生,和蔼地与他们谈话,我以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好多事情应该用协商能够解决的,可事到紧要关头他们却让我难堪。春游前班级里好几位学生违纪,我找他们谈过话,他们都信誓旦旦的,没成想……但我还是以为宽容没错,错在我没有把握好度。有人说真理再往前迈一步就成谬误,这意思我今天才彻底体会出来。一味地宽容等于纵容,这教训是深刻的。”

何老师说:“有个男生背地里叫我‘何仙姑’,不巧被我听到了。那学生吓得够呛,以为我会对他怎么样。我是心里有气,真想对他发一顿火,可我忍住了。班里一些出头露面的事,我还照样让他去办,结果他主动给我写了一封信,就给我起外号的事情向我道歉。他说,老师的宽容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你瞧,宽容不是蛮有意义的嘛。”

“看来,还是要理解宽容学生。不过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

会后,那位班主任找了那两名在春游中擅自行动的学生,用邱少云在大火面前为了保证整个部队不被暴露,宁可忍受烈火的焚烧也一动不动的事迹教导学生,进而指出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的意义,使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违反集体活动规则的严重后果。那两位学生竟主动提出要在班级做一次公开检查,倒让这位班主任大感意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师生换位思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宽容和理解。理解、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做人的美德,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高下的标准。教师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变得高尚起来。教师每天要与千差万别的学生接触,要处理学生中形形色色的偶发事情,没有博大的爱心不行,没有理解宽容的态度也不行。

上述事例中教师对那两位不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的同学采用的就是理解宽容的态度。大凡对这类学生,教师最易产生偏见,甚至采用大棒政策,伤害学生稚弱的心灵。教师必须了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可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用宽容友爱带领他们走出青春的误区。

教师常常教育学生,多一点宽容;那么对待偶发事件,班主任也请多一点宽容。

多理解,少责怪

有一句话叫“理解万岁”,确实,班主任对学生应有一颗理解之心。特别是当一些偶发事件发生时,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替学生想想,而不是去无谓地责怪,这样才能既处理好偶发事件,又不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

请看下面的案例:

赵玲转到我班,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她个子大,很腼腆,下课后,从来不离座位,在那摆弄手绢、本子。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班上同学送的。

我观察了她几天,她在留恋原来的集体。虽然班干部主动接近她,她还是爱答不理的。

这天下午,学校要求各班制定学习计划,我拖延了放学时间。

“赵玲尿裤子了。”突然,后边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当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极了。只见她位子底下的水迹在渐渐扩大,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可不能让孩子下不来台,这么大的女生,又是新转来的,弄不好,伤了她脸面,以后她怎么在这个班级里呆呀。我的这个担心和念头,已由我的眼神传给了同学们,要不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看着我,显得那么紧张呢!有个讨厌的小男孩扑哧一声笑了,幸好他捂了一下嘴,我迅速地瞪他一眼,嗔怪地冲他摇一下头。

“赵玲,都怪我,是我拖堂,没留去厕所时间,真对不起!”我非常诚恳地说出了这几句话。

班上没有声音,静得出奇。

“赵玲,怎么不举手告诉我?你一定是不好意思打断我讲话,你真懂事,这么顾全大局,该受到表扬!”刚说到这儿,赵玲一下趴在桌上哭了。我急忙拿着墩布走过去,被同学抢了过去。同学在拖地,我抚摸着她光滑黑亮的头发,说:“你别哭,真的怪我,你看,全班同学没一个人笑话你,你是好学生!”

“老师,我去给她取条裤子吧,我家近。”一个和她个儿差不多高的女生举手请求。

“这样吧,让赵玲跟着到你家去换,好不好?”赵玲抬起了头,看了那同学一眼,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开始收拾书包。

从那天起,赵玲有了几个好朋友,和我也亲近多了。其实,她是一个挺随和的孩子。

这位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态度真让我们感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中的有些人有很强的自尊心,有些人有很强的荣誉感,即使是一些很小的刺激,往往也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作为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多理解,少责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要迁怒到整个班

有些班主任在面对偶发事件时,因为心情欠佳或情绪失控,往往把怒火撒向全班,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先来看几个画面:

画面一:

早上检查家庭作业,班主任发现有好几个学生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完成,大怒:“回家怎么做作业的?全都马马虎虎,看看你们这帮学生,到底想不想学习啊?真令人失望!”

画面二:

早晨检查卫生,地上没扫干净,垃圾没倒,班主任大发雷霆:“看看,卫生都没人管,这个班级像什么样!”

画面三:

课间,学生吵吵闹闹,教室里一片混乱,两个同学还在打架。听到学生的报告,班主任进来把讲台一拍:“像什么样子!课间都不要出去玩了,全班罚抄课文!”学生们嘟囔着:“又不是我们的错,干吗罚我们?”不服气,也委屈。

以上几个画面中有你的影子吗?或许这样的画面并不陌生,或许也曾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特别是身为班主任的你,听到老师们私底下抱怨:“教这个班真没劲”、“某某班是差班,没有几个像样的学生”这些令人丧气的话,更让你这个班主任脸上无光,于是就有了班会课、晨会课上一次次的批评、训话。但是,一次次的批评、惩罚,结果怎样呢?作业不做或不认真做的反而越来越多了,班级卫生也是一塌糊涂,纪律呢,更让每一个老师摇头。

班主任往往会因为几个学生的突发错误迁怒于全班同学,把个别问题全面化。迁怒的后果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由于批评的面比较广而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让整个集体受到了伤害,使全班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老师或许无意伤害班集体,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传递了这种消极的信息,这就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集体的自我认知,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消极的集体心像。有了这样消极的评价,无形中给班级贴上了“差班”的标签。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很多时候,当一样事物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用心维护它,一旦它出现了残缺,大家就会加速地破坏它,认为反正是坏的东西,再破点也无所谓。同样,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们从班主任的言语中得到信息:我们这个班是差班,管不好了。这种暗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集体的认知,它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作用,强化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心理学里还有一个教师期望效应,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班集体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如果你传递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传递的是一个消极的期望,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班主任要切记,当发生了偶发事件,在你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一篙子打死一船人,要有针对性。对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千万不能迁怒于整个班级。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好的。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正确运用教师权威

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威?

我们先从一个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