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闻怪事大破译(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2084600000008

第8章 异域奇俗(5)

西非还有许多民族以经商闻名,如索宁克人、迪乌拉人、步松克人、豪萨人等。自中世纪以来,他们或跨越撒哈拉,或往来于内地和沿海进行贸易:使一些民族基本上已无大聚居区,即使行的民族有聚居区,但多数人仍遍布西非各地。如豪萨人,虽然主要聚居在尼日尔南部和尼利亚北部,但几乎每个西非国家都有豪萨商人。

在本国境内,“商业民族”的活动一般不会引起大的问题。但他们如果跨国界活动,就有可能引起摩擦和不安。如加纳赶走豪萨商人,尼日利亚驱逐加纳移民,就是因商业活动引起的。

大家知道,因为西方殖民统治的结果,使西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收入往往依靠发展某种作物或开采某种矿产,如可可、橡胶、咖啡、铝矾土、磷酸盐等。因为技术落后,这些经济部门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劳动,尤其在经济作物的收获季节,对人力的需要就更加紧迫。于是,就出现了人口大量流入各类种植场和矿区。如加纳的人口从北方流向南方,聚集在可可、咖啡种植场。

另外,西非人口流动也与政治动荡有关。如几内亚和佛得角在争取国家独立时,有数十万佛得角人流人塞内加尔、安哥拉等国,甚至有的迁至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不过,这些人在国家独立后,大多又返回故土。

非洲乐器之“王”是什么

“达姆,达姆……”在东非大地上,时时能听到响彻云天的鼓声。

在非洲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非洲乐器之“王”。非洲人热情奔放,非洲歌曲激昂慷慨,舞蹈粗犷次快,鼓声更是豪迈雄壮,气势磅礴。鼓声,令人精神振奋;鼓声,给人带来希望:在非洲,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一听到鼓声,都会情不自禁地扭动身躯,跳起欢快的舞。

在有的国家,鼓还是权力和神的象征。相传在古化,非洲专门没有鼓的宫殿,并有专人侍奉。每逢重大事件,如国工登基,就由专人击鼓,召唤人民,发尔号令。

非洲的鼓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音乐鼓、信息鼓和战鼓。最普及的是音乐鼓:贵客临门,擂鼓迎客;婴儿降生,响鼓报讯;婚嫁喜庆,击鼓助兴。

非洲人互通信息时使用信息鼓,用多变的鼓点形成“暗号”进行联络,通过急缓有别的节奏和高低不同的音响来表达思想。鼓声洪亮,响达数里以外,传达各类信息给人们。鼓声急促多变,还可作为特殊的语言,传递给对方。

战鼓一般轻易不使用,只有在发现敌情的紧急时刻才擂响。战鼓一响,其他鼓必须立即停止战鼓一般用特殊的黑羚羊皮或豹皮制成,发出的响声如豹子怒吼,令人精神振奋,斗志倍增。1881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就是用战鼓动员人民参加战斗的。

东非的内陆国布隆迪素有“鼓国”之称,从老人到孩子,人人都爱鼓。尤其是生活在大湖区的图西人,身材修长,平均身高达2米,被称为“世界巨人”。他们活泼开朗,喜爱歌舞,擅长击鼓,人人都希望成为优秀的击鼓手。因为优秀的击鼓手深受人们爱戴,有权参加各类活动,和商讨大事。

但在成为鼓手以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高超的击鼓技巧,不仅要敲得准确,还要音律优美。同时还必须接受完整的艺术教育,并掌握击鼓理论。当地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击鼓盛会,以选拔优秀的击鼓手。

击鼓比赛十分有趣,可分单人敲击和多人对击两种形式。单人比赛,由主持者说出比赛内容,参赛者当场用鼓声做出回答,经过反复比较后选出优胜的鼓手。对击比赛更精彩,对峙而列的两组鼓手,等比赛一声令下,就用问答形式开始角逐,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如鼓点击错,或反应迟钝,就算失分,最后的胜负以得分多少论。这种比赛不仅是比技巧,更是比智慧,结果往往是旗鼓相当,难分高下。击鼓盛会常通宵达旦举行,“达姆、达姆”的鼓声一直响到次日破晓。

非洲的“割礼”是怎样的

非洲一些国家流行着一种古老的风俗:割礼。一般在男女孩七八岁后,青春期前进行。男孩割礼比较简单,将****割下一块即成,女性割礼则复杂得多。据调查,女性割礼大致可分为“轻型”、“重型”和“最重型”三大类型。

割礼在非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人曾调查过古埃及的若干尸,发现古埃及妇女均受过割礼。关于割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在非洲蒙昧的部落时代,人们主要考虑怎样繁衍后代,以增强部落实力,而割礼被认为是提高生殖能力的最有效办法。二是,因为部落间战争频繁,男子经常远征在外,妇女受过割礼后,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诱惑,避免做出对丈夫不忠的行为。

在行割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父母应反复对受礼的子女讲明割礼的重要意义,使其在精神上有忍受痛苦的充分准备;其次,行割礼手术的人头一天用散沫花将受礼男女的手脚染成红色,还将捣碎的蓖麻涂在手术部位,使红肿胀大,以便进行手术。

割礼是部落一年中重大的喜庆日子。清晨,全村人身着节日盛装,聚在广场四周。广场中央铺着一张草席。在父母或亲属陪同下,受礼的人来到广场中央,手被绑在背后,两腿被两名亲属抱住。

村里德高望重的懂得土医草药的人来做手术。手术开始的瞬间,广场四周村民们齐声呼喊,以盖住受礼者痛苦的哭叫声。手术做完后,主刀者用牛粪与树脂调成的糊状物敷在伤口上,并将割下部分用布包好,系在受礼者的胳膊上。

然后,鲜血淋漓的受礼者在陪同亲属的搀扶下,绕场一周,以此说明已受割礼。从此取得嫁娶的资格。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狂呼乱叫。接着,村民们围着手术席子唱歌跳舞,欢宴饮酒。热闹半天后,又轮到下一个人受礼。

在割礼盛行地区,割礼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男女青少年只有接受割礼后,才被认为是部落的正式成员,否则便被看成是不道德,遭到百般歧视。如果女孩子拒受割礼,所受的歧视更重,被辱骂为“野狗”,终生无出嫁的希望。

为争取受礼的权利还发生了许多悲剧。在贝宁,曾有一个女孩同继母关系不好,继母对她殴打辱骂,她都能忍受,惟独不能忍受的是:继母迟迟不给她举行割礼。她几次混在受礼的女孩子中,都被人赶了出来。为此,她很恨继母,最后用毒药害死了继母。

医学家们普遍认为,割礼,特别是女性割礼,是一种残忍的陋习。割礼十分严重地摧残了女性青少年,因为手术器械是简单的刀剪,甚至是玻璃碎片,手术前也没有严格的消毒,手术时又没有止血药,所以经常发生大流血、伤口严重感染等情况,轻者伤口长期不愈,重者成为残废,终生不孕。对妇女婚后生活。割礼的影响也很大,很多妇女长年痛苦不堪。

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认识到割礼的危害。一些国家已宣布禁止割礼,许多男女青少年也以各种方式逃避割礼。随着非洲社会的发展,割礼衰落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杜阿勒吉男子为什么戴面纱

杜阿勒吉人这个游牧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的男子戴面纱的民族,被称为“面纱人”。他们住在尼日尔河与提累姆西河的交界处,在接近沙漠的边缘地区。

据说,在历史上,北非的柏柏尔族所有男子也曾都戴面纱。随着后来******教的发展,因为******教规定,只有女人才必须戴面纱,这一风俗逐渐消失。杜阿勒吉人是柏柏尔族的一支,他们受******教影响较小,所以保留了这一风俗。

当杜阿勒吉男子大约16岁时,家中要举行庆祝成年的仪式,父亲会授给少年面纱和一把传统的双锋利侠,以及其他礼品。近来这两件事改为分别进行,在十六七岁时先获得利剑,表示已成为成年勇士,25岁时再开始戴面纱。

关于杜阿勒吉男子为什么戴面纱,民族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伪装。因为杜阿勒吉人不仅是牧民和农民,也以从军和经商著称。地中海与苏丹之间的商旅都要经过他们居住的地区。杜阿勒吉人和阿拉伯人控制了这条商路,收取骆驼费和过境费。那时,一部分杜阿勒吉人专门为商队服务,另一部分则专门进行抢劫商队的活动。在商路上经常发生流血事件,造成部落间的仇恨。因为杜阿勒吉人日常生活战斗化了,为了不让敌对部落发现,男子就戴起了面纱。

还有人认为,杜阿勒吉男子的面纱象征着社会地位,他们有白杜和黑社两个阶级,他们的象征就是不同颜色的面纱。

还有人认为是为了卫生,因为男子常年在沙漠赶路,而面纱可以遮阳挡沙,所以非常需要这层面纱的保护,而妇女儿童没有这个必要。

但更多的民族学家们却注意到杜阿勒吉男子戴面纱的年龄比较晚,结婚的年龄也较晚,认为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可能会有意义。

大家知道,新娘在婚礼时会戴白纱,而这白纱来源于古代的结婚面纱,是为了避免女方的恶魔伤害周围的人。即妇女出嫁时,为了避免异族女方家族的邪魔带到夫家,妇女在结婚时要戴面纱。这种风俗都流行在妇女嫁到夫家的民族中,那么,在男子被招赘到女方的民族中,情况应该恰恰相反,即由男子戴面纱。

而杜阿勒吉人都是在女方家举行婚礼,新婚第一年要住在女方家,一年后才能移居男家,甚至有不少人终生住在女方家中。可以推断,杜阿勒吉人不久前还是母系氏族。直到现在,该族已婚妇女的地位还很高,很受尊敬,未婚少女还享有充分的性自由,这也是母系氏族的证据。

如果真是这样,就可以认为杜阿勒吉男子戴面纱,是因为要招赘到女方家,为了避免异族男方家庭中的恶魔进入女方的家,而采取的一种传统的迷信措施。

非洲男人为什么喜欢留长发

非洲男人往往喜欢炫耀自己的头发。对他们来说,一头密集而有一定长度的头发是珍贵的。他们自幼就重视对头发的修饰,让头发长一点,或梳一种奇特而时髦的发型,生活中都会增添一分情趣。他们的发型除了给人以美感外,还有特殊和更实际的含义。

生活在塞内加尔、马里边境上的萨拉科尔人,习惯用缠头巾把头包起来,当摘掉头巾时,在他剃得锃光发亮的咖啡色头皮上,就会露出3绺黑油油的头发。据他们解释:前额上的表示谨慎,甚至心爱的妻子也不能将自己的密告诉她;右耳上的表示谨慎,养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当长到父亲那么大时,他将成为父亲的助手;左耳上的表示头人不是亲人,而且自己也成不了头人。换句话说,前辈告诉人们,要冷静理智,吸取前人的经验,不要感情用事。

贝宁阿波美密林中的人,对他们3络头发的解释和萨拉科尔人很相似。但3绺头发的排列不同,他们是在前额、头顶和后脑勺上,三点成一线。

关于这种发式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阿波美王国有位善良的农民,大家都叫他马卡比奥,意思是“为什么”,他的发型使他长生不老。他待人和气,勤劳热心,尊重国王,很少抱怨命运。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渐渐对自己那种单调、毫无生气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他决定体验一下普通人的衰落与生死,或成为一名死者,感受一下生命是怎样结束的。于是他闯入了王宫。

“你有什么事?”国王问。

“陛下,我有一个谜,如果您猜不到,请把您的恩典赐给我;如果您能猜到,那您的酬谢就是我的生命。”

“就说一下你的谜吧!”国王同意了。

“我头上的3络头发:一绺在额上,一绺在头顶,第三绺在后脑勺,是什么含义?”

“7天后答复你。”旁边的一名侍卫官说。

马卡比奥走后,国王抓来一位他的朋友,并长时间拷问。但朋友并未供出这个秘密。

马卡比奥家庭和睦,夫妻间无话不谈,还有一个养子。国王便派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女巫到马卡比奥的妻子那里,使她产生好奇心,说出她丈夫的秘密。

7天后,马卡比奥脱掉已脏了的白色长袍,换上养子的宽衣,来到了国王面前。

“第一络头发的意思是,我们的妻子使我们灭亡,或来自妻子的危险正等着我们;第二络,不要怀疑真诚的朋友;第三络,养子代替不了亲生儿子。”国王高傲地说出谜底。

农民只好承认输了。国王正要下令处死他时,马卡比奥的养子却出现了,他来要求父亲还给他衣服。国王想到,朋友没有出卖他,妻子泄露了秘密,养子又来要衣服。这同谜底惊人的巧合,国王犹豫了,最后不但没有处死马卡比奥,还使他成了自己的心腹。

从此,所有阿波美的男子都梳这种发型,以防妻子的不忠和朋友的叛卖。

有的非洲民族认为,头发集中了肌体的精华。在一些贝宁农村中,一出生就精心地保护好头发,并让它尽快长起来,因为头发是抵抗疾病的力量。反之,老人病危时则要把头发剃光,好把这种力量从头发赶到肌体中,恢复生命力,或延长寿命,使远离家乡的亲属能赶回来。

英格兰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纯血统的英格兰人——我才不相信有这回事!从字面上看是笑话,若说到实质那更是虚构。”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讽刺英国贵族时写的,它反映了一个事实:英格兰人的族源十分复杂,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由许多部落和民族相互结合而成。

大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伊比利亚人,以巨石文化著称。公元前6~前1世纪,大批克尔特部落渡海来到岛上。克尔特部落同化或消灭了伊比利亚人,成为英格兰民族的最早基础。

公元1~5世纪,罗马帝国把这儿列为不列颠省,这里的居民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落,罗马大军于407年撤离不列颠。

5世纪中叶开始,大批日耳曼部落渡海来到大不列颠岛,主要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部分朱特人等。克尔特人有的被同化或消灭,有的被排挤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

8世纪末,丹麦人侵入英格兰,占领了东北部大片土地,并建立丹麦区。反抗丹麦入侵者的斗争,使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10世纪,他们收复了丹麦区,统一了英格兰。本来就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族源相近的丹麦人,很快就融入其中。但英格兰在许多方面也受了丹麦人带来的北欧影响,特别在1017~1042年间,它成为丹麦王卡纽特建立的海盗大帝国的一部分。

1042年,卡纽特海盗帝国崩溃,英王爱德华从法国回英国即位。他的母亲是诺曼底人,他又长期在诺曼底流亡,从小在法国文化影响下长大。在他统治下,法兰西文明在英格兰得到传播。

1066年,爱德华去世,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了英格兰。这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法国文明得到进一步传播。当时英国上流社会都以与法国人联姻和讲法语为荣。官方文件、流行的骑士诗歌都用法语写。教会也被法国主教接管,宗教用语使用拉丁语。盎格鲁撤克逊语只在民间通行。

13世纪开始,英法统治阶级间的矛盾不断增长,英国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产生了“英国属于英格兰人”的思想。1337年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战争中,英格兰人的民族意识迅速增长,逐渐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英语开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