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闻怪事大破译(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2084600000005

第5章 异域奇俗(2)

胜利者用竹刀割下牺牲者的头颅,烧烤后剥下头皮,并在太阳穴处挖一个洞,把脑髓倒出吃掉;用下颌骨做项圈上的装饰品;头盖骨用来当枕头,认为枕着它,它的灵魂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其他幽灵的伤害和干扰。他们还用头盖骨进行交易,一个可以换一把砍刀。

在阿斯马特人的任何房屋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头盖骨,一种太阳穴上没有洞,有下颌骨,是正常死亡的;太阳穴上有洞,缺少下颌骨的一种,则是在猎头战斗中猎取来的。

当阿斯马特男孩举行成年仪式时,在孩子两条大腿之间要放一颗刚刚砍下的人头,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把死者的精力传给孩子;然后一名男性亲属带领孩子下海,朝着被认为是祖先灵魂归宿地的日落方向乘船前进,孩子装成衰老而死亡的样子,被放到海水里淹一下再拉起来。这样孩子就被认为已获得新生。以后,孩子就沿用这位牺牲者的名字。

印度尼西亚政府曾明令禁止猎头习俗,在交通方便地区确实已经禁止。但在偏远地区,这种陋习却远没根除。

为什么说南亚的信仰是“宗教大拼盘”

南亚寺院林立,宗教仪式复杂,教义古老深奥,令人难以探其经脉。这里是婆罗门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的发源地。婆罗门教后来演变成印度教,主要流传在印度、尼泊尔;佛教流传在斯里兰卡;锡克教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虽然现在耆那教徒人数已不多,但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影响;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则流传伊斯兰教。

另外,南亚还有不少人是基督教和喇嘛教的信徒。各种宗教势力之间一直存在尖锐复杂的冲突和矛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南亚的政治社会生活。所以南亚被称为“宗教大拼盘”。

南亚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信徒也最多。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印度教史,印度教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吸收了许多种族的文化和宗教,所以它不仅是印度人的宗教,还是印度文化的主流。

约在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里海沿岸的雅利安人来到南亚,把土著达罗毗荼人驱赶向南,在印度建立起原始的社会制度。雅利安人信奉婆罗门教,为了避免与土著血统混杂,严格禁止本族和土著通婚,并实行种姓制度,将社会分成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4大等级制度,至今仍时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职业。

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石,认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树,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崇拜水,认为水是生命的最初元素。圣山圣水成为印度教徒们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村庄、市街、深山水涯边,常能见到满面风霜的苦行僧,额上绘有各色条纹,披着零乱的长发,身无分文,貌似乞丐,不停地朝着心中的圣地跋涉。

印度教以黄牛为神,认为牛圣洁无比,全身都是圣物。城镇的大街小巷经常有神牛们在大摇大摆地漫步,有的干脆躺在路中闭目养神,行人和车辆都得礼让三分。尼泊尔政府还把黄牛正式定为“国兽”,伤害黄牛者要受到罚款、拘留和法律制裁。

16世纪,那纳克祖师创建了锡克教,它糅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某些教义,但竭力反对种姓制度。该教认为神没有固定的形像,而代表一种抽象的真理,所以禁止绘制和崇拜神像。锡克教教规严格,男教徒名字前都冠以辛格(狮子),严禁吸烟,用头巾裹头,不准剃发须,身佩短剑,手戴铁镯,显得强悍骁勇;女教徒名字前则冠以考尔(公主)。

巴洞妇女为什么脖子特别长

“巴洞”意为“长脖子”,因为当地妇女的脖子比一般人要长三四倍。巴洞人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仰光东北约300千米的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很少往来。

巴洞人中一直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认为妇女的脖子越长越美,越受重视。她们的长脖子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不是什么地区性的生理特征,而是人为加工而造成的。

巴洞女孩从5岁起就开始戴项圈。第一次戴项圈时,要举行隆重仪式。首先巫师用鸡骨占卜,选择吉日。届时,全村人都要盛装参加庆祝,并赠送礼品,本家则备米酒热情款待。这天,对这个天真的小女孩的颈项上,先用一种蜜制的较肤膏反复揉擦,再把其头部向上牵拉、扭动约1小时。然后,母亲站在她背后,用双手托起女儿的下颌向后扭动,巫师乘势把高约10厘米的螺旋项圈套在女孩脖子上。

开始套项圈时,因为疼痛,在项圈上下必须用布垫衬,习惯后,再把垫布去掉。

巴洞人认为,长脖子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因素,长脖子还是男子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通过项圈还可显示地位和财富,所以女孩们都甘愿忍受这种苦痛。

随着年龄增长,每隔两年就要换一个更高的项圈。在取下旧项圈时,女孩的颈部已经柔软得无力支撑头部,必须由母亲用手替她托住,由他人帮助更换新项圈。多次更换后,最多可达24层,每层1厘米,最高达24厘米。此时,头部看起来似乎已经离开躯体。

这些项圈给妇女们增加了19公斤多重的负担,使她们行动起来很困难,如果不弯腰,就看不到自己的双脚和脚下的地面,甚至无法低头看在胸前吃奶的孩子。尤其是喝水时,只能头部和上身同时向前倾斜,用一根芦管或麦秸啜吸。因为脖子被长期紧箍,声带也发生变化,说起话来像是从一口深井中发出的声音。

关于戴项圈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当地老虎很多。因老虎吃人先咬脖颈,所以设计出这种项圈。而另一种说法是,他们自认是神话中龙的后裔,脖子长使她们看起来像龙。

据说戴项圈的风俗对保持妇女的贞操很起作用。如某妇女有了外遇,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把她的项圈除掉。那么,这个不幸的妇女,剩余的光阴,就得一直用手扶着自己的头才能行动。不然,就只能躺在床上。

这种习俗,近来已被认为是落后的陋俗,因许多少女拒绝戴项圈而日益减少。但对于年长的妇女,因为颈椎韧带已被拉长,如果去掉项圈,颈部软弱无力,无法支撑头部。所以现在在巴洞地区还有长脖妇女。

安达曼人的状况为什么糟糕

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由257个海岛和190座岩山组成,总面积约6,340平方千米。岛上多为高低不平的丘陵,中间分布着许多狭窄的谷地。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密,动物繁多。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安达曼人的家园。

安达曼人是至今仍滞留在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给他们带来了某些进步,却无法抵消持续不断的灾难和打击。1981年6月21日的《印度快报》一篇短文惊呼:“若干年后,安达曼群岛上的土人很可能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了。”

安达曼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身材矮小、体毛稀少、肤色褐黑、四肢匀称、长着一头胡椒粒状卷发。

在沿海的安达曼人已有固定的村落,在森林中的则只有临时茅屋。各部落下分许多地方群体,各有固定的采集或渔猎区域。主要食物是海牛、鱼类、野猪及野菜、蜂蜜等。食物随采随吃,吃不完就送人,没有储存观念。所用工具十分原始,只有铁头渔叉、硬木弓箭、渔网和挖掘棍。铁是从漂浮的破船残片上获得的,或许这是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惟一好处。

安达曼人的社会组织松散,有威望的长老管理社会事务。没有惩罚罪行的法规,血亲复仇常采取解决纠纷的办法。仍保留不少母系氏族残余,设有男女公房。早婚普遍,生了子女才算正式完婚。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家庭的核心,常见兄弟姐妹结婚。

安达曼人生性乐观,喜爱歌舞。男女均不蓄发,盛行纹身,喜欢把身体涂成白色,用草叶树皮围腰。信仰万物有灵,流行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创造一切、无所不能的火神。他们与世界许多民族一样,也流传着洪水的传说。人死后,盛行土葬或风葬。

但上述图景已成过去。早在1789年,英国殖民者便在这里建立罪犯流放地。安达曼人曾经奋起反抗,但用原始弓箭对付洋枪大炮,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在殖民当局的“开化”下,人们开始饮酒、吸鸦片,疟疾、梅毒、麻疹、结膜炎和肺结核很快蔓延,许多人成了瞎子和跛子。再加上大量森林被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使安达曼人濒临灭绝的灾难。据报道,1864—1870年出生的150个婴儿中,没有一个能活到两岁。

据统计,1799年这里的土著居民约10000人。到1858年减少一多半。等到1971年,就只剩下586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里的土著民还能存在多久?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印度保留着哪些奇风异俗

大家知道,印度的现代科技相当先进,不仅能制造汽车、飞机、远洋货轮、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核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卫星,并可以生产核武器。但在这里,同时还并存着许多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奇风异俗。

印度一些较大的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进步,农民占很大比重,多为大家族,一般包括祖孙三代。盛行早婚,讲究门当户对,不同种姓间严禁通婚。寡妇在印度教徒中地位非常悲惨,有一种特别的“寡妇殉夫俗”,寡妇被迫投火,烧死在丈夫的火葬台上。

在部落民族中,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但多为父系,仍有不少民族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残余。

部落民族主要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但也存在一妻多夫制,如喜马拉雅山区的某些民族和南印度的科塔人、托达人。丈夫们多是兄弟或朋友。因为盛行一妻多大制,在金瑙尔人中妇女“过剩”,许多家庭把女儿送到喇嘛庙中当神妓。

还有的民族实行一夫多妻制,包括中部的贡德人和拜加人,东北部的那加人,南部的穆图万人、伊鲁拉人和卡尼卡尔人等。妻子们多是姐妹,甚至有时一个男子可娶女家全部姐妹为妻。

有一些民族还有多夫多妻制的群婚残余,如卡萨人、托达人和科塔人。不久前,马拉亚兰人的纳亚尔种姓还存在对偶婚的残余。当氏族为妙龄少女举行婚礼时,新郎给新娘戴上结婚项链,然后与她一起过3夜。3夜后,两人即分道扬镰,女方仍住在娘家,可以接待任何她所中意的男子过夜,其中也包括与她“结婚”的新郎。所生子女归女方。

南布迪里婆罗门种姓与纳亚尔种姓聚居在一起的,为了避免家中财产分散,只有长子可以将妻子娶回家中,生儿育女,其他兄弟则到纳亚尔种姓的妇女家中,做走访丈夫。

在部落民中,社交十分自由,包办婚姻较少见。交换婚和抢婚也是较普遍的形式。贾塔普人盛行抓阄婚。桑塔尔人、卡马尔人还有更奇特的婚俗,如果女孩子看上了某家小伙子,可以径直闯入他家。男方只能用辣椒烟熏,如熏不走,就得与她结婚。这种形式主要适用离婚再嫁或寡妇再醮。

因为社会发展阶段悬殊,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许多部落民中还存在十分奇异的习俗。如奥朗人名义上的爷爷孙女婚;伊鲁拉人遗弃残废儿童;拜加人以妻待客;伊鲁拉人的试婚;贡德人为自然物举办婚礼;罗提亚人、库里人用替身与新人拜堂;阿兰丹人婚前由父亲或酋长为女子破贞;那加人、加罗人的猎头和血亲复仇;比罗尔人的食人俗等。

众多的奇风异俗,为民族学家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形态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和例证。

印度的“种姓”是怎么回事

一些上身赤裸的人,手拿铜锣,边走边喊,其他人听到喊声,就像逃避瘟疫一样躲藏不迭。这种情形在几十年前的印度还经常出现,是种姓制度造成的一种怪现象。赤身叫嚷的人是贱民,是“不可接触者”,他人则属较高种姓,生怕贱民会玷污自己。

印度教徒中,一般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大种姓。婆罗门是僧侣,地位最高,是人们精神上的统治者和主宰,掌握神权,主持各种祭祀;刹帝利是武士,地位次之,掌管政治和军事,是世俗的统治者,王公贵族都属这一种姓;吠舍包括农民、牧民及工商业者,是第三等级;首陀罗处在最底层,他们的义务是为前三个等级服务,遭受极端的压迫和歧视。

但如与“贱民”相比,首陀罗的状况还算好的。“贱民”是印度教种姓以外的等级,是“龌龊”的,连为高等种姓服务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影子甚至都有玷污别人的危险。从前在太阳刚出和将要落山时,他们被禁止外出,因为这时影子最长,玷污面最大。

根据印度吠陀教经典《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所说,四大种姓来源于印度人的老祖宗“原人”,他们是从原人的不同部位生出来的。头上生出来的是婆罗门,肩上生出来的是刹帝利;腿上生出来的是吠舍;而脚上生出来的是首陀罗。当然,这只不过是为种姓制度的合法性找出的神话传说而已。

种姓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体现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的地位。印度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民族同化和种族歧视政策,被征服的民族往往被迫改变信仰和习俗,作为低种姓被纳入印度教社会的等级体系。

民族内部的社会职业分工,也是形成种姓的重要根源。有些种姓,如铁匠种姓、渔民种姓、陶工种姓、洗衣工种姓等,与印度村社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密不可分。在村社制度下,人们严格按照职业分工从事活动;婆罗门主持宗教事务,刹帝利负责社会事务,农民提供粮食,工匠提供各种日常用具,连打扫卫生、洗衣服也有专门的种姓来干。

种姓之间是严禁通婚的,但总有人敢于冒风险。不同种姓之间一旦发生婚姻关系,所生的后代,社会既不把他们列为高种姓,他们自己也不甘心归人低种姓。这样,便产生了介于两者之间的等级,为新种姓的派生创造了条件。

但如果一位婆罗门妇女和首陀罗男子发生结婚,后代就要成为贱民。不同种姓间严禁通婚,实际上是针对高种姓妇女而言的。按印度教“理论”,不同种姓间性关系的玷污对高种姓女子最严重,不能解除或净化,而对高种姓男子,玷污则是表面的,可以得到净化解除。这就为高种姓男子玩弄低种姓女子打开了大门。

种姓制度严重妨碍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使各民族分成许多互不往来的排外性小集团,也使民族间形成等级和隔阂。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人们之间的种姓界线正在慢慢削弱。但即使在城市,种姓间的通婚仍会遇到重重阻碍。至于落后的农村,种姓界线就更明显。各种姓分别住在不同的街区,相互间的往来限制在最小程度。

印度人为什么崇拜牛

印度人崇拜牛,已是老生常谈。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崇拜牛,崇拜牛的主要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也不是对所有的牛都崇拜,他们只是崇拜峰牛。对水牛则不崇拜,而认为它们是魔鬼的化身,用来耕田负重,挤奶杀肉。

在印度教徒眼中,母峰牛是最神圣的。它是所有大神的化身,崇拜它就等于崇拜所有的神灵。任何来自它身上的东西都是神圣的,包括粪尿。对许多人来说,用牛奶、奶油、奶酪、牛尿、牛粪制作的混合物,对灵魂和肉体都有“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