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天文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2084000000004

第4章 太阳系之谜(1)

月亮是怎么形成的

月亮是地球推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阿波罗11号”飞船从月亮上带回的月面土壤标本,经检测,已有长达46亿年的历史。与太阳系的年龄大致相当。

多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月亮是怎样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卫星?这被列为“月亮最深不可测的谜”。

以前,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曾流行着3种。

第一种是“同源说”。这种假说被多数科学家认同,它认为,月亮和地球都是在大约46亿年以前,由同一块尘埃云,即太阳星云形成的。因为凝聚作用,形成原始地球,地球周围的气体团块状物质则形成月亮,因为离心力和引力的作用,便形成了各自的运行轨道。

第二种是“分裂说”。这种假说认为,月亮和地球曾经是同一个星球,当熔融状的地球自转速度很快时,便把月亮抛了出去,成为独立的月亮。

第三种是“俘获说”。认为月亮是在遥远的宇宙形成的天体,因为后来飞到地球附近而被地球引力所俘获。

自从阿波罗计划实现之后,在3种假说中都发现了致命的缺点。从月亮上发现的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来看,“分裂说”就站不住脚。而从天体力学角度来看,“俘获说”就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还否定了“同源说”,因为月亮有可能比地球的历史还长。

甚至有两位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一种大胆的假说,认为月亮是外表经过改装后外星人的宇宙飞船,这样,就能比较圆满地解答月亮留给人们的种种异端现象。但这种说法太过离奇,自然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

以上各种假说,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有人说:“尽管在一个半世纪的光阴中,卓越的科学家对月亮的起源和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依然是一个谜团。”

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人们看到的月亮,在一个月内形状天天变化,有时像一把弯弯的镰刀,有时又像个圆盘,有时会缺了一半。

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呢?

大家都知道,月亮是围绕地球转动的一颗卫星,它既不发光,也不发热。在黑暗的宇宙空间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

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月亮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着。当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月亮正对着地球的一面,一点也照不到太阳光,人们就看不见它,这就是新月,称为朔。

新月之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转过一个角度,向着地球一面的边缘部分,逐渐被太阳光照亮,这样人们在天空中就能到一钩弯弯的月牙了。

然后,月亮继续绕着地球旋转,向着地球的这一面,照到太阳光的部分一天比一天多,这样,弯弯的月牙便会一天天“胖”了起来。到了第七八天,月亮向着地球的一面,照到太阳光的部分达到了一半,于是在晚上人们就看到了半个月亮,称为上弦月。

上弦月以后,月亮又逐渐转到与太阳相对的一面去,它向着地球的一面,照到太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多,所以人们看到的月亮,就一天比一天圆起来。

当月亮完全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时,月亮向着地球的这一面将会全部照到太阳光,这时候,人们就看到了一个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称为望。

满月之后,月亮向着地球的一面,又有一部分慢慢照不到太阳光了,于是人们看到月亮开始渐渐变“瘦”。满月后七八天,人们看到的月亮又只剩下半个了,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之后,月亮仍然继续“瘦”下去。四五天之后,又只剩下弯弯的一钩了。直到慢慢变得完全看不见,又开始了新月时期。

所以说,月亮圆缺的变化,是因为月亮绕着地球转动,月亮本身又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月亮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

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看到的只是它的一面,而另一面像是怕羞一样,老是“藏”着不让人们看到。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对月亮向着地球的一面,人们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对它“藏”起来的一面,却知之甚少。

现在,利用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人们绕到了月亮背面的上空,给月亮背面拍了照片,再直接带回地面或用无线电波传送回来,才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的。与正面相比,月球背面的平原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较多,起伏悬殊,地形更加凹凸不平。

为什么月亮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另一面从来不转过来呢?

原来月亮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而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与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一样,都是27.3天。因此,当月亮绕地球转过一个角度,它自己也正好旋转了相同的角度,假如月亮绕地球转了360°它自己也正好自转了一圈,所以月亮永远是同一面向着地球,另一面背着地球。

因为月亮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转动,公转速度并不像自转速度那么均匀,自转轴又不垂直于公转的轨道面,所以有时我们能看见月亮背面的一小部分。如此一来,人们能够看到的月亮部分,大约是月亮表面的59%。

至于月球自转周期,也并不是一直等于公转周期。在几十亿年前,月球的自转比现在要快得多,在地球强大的吸引力的作用下,月球自转速度逐步减慢,直到现在刚好等于它的公转周期。

将来,月亮还会慢慢远离地球,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将会变长,地球的自转周期也将会变长。大约50亿年之后,地球上的一天将会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相等,即一天等于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43天。

到那时,地球将会以同一面对着月亮,而不是月亮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了。在地球上,背着月亮一面的人们,要想观赏到皎洁的明月,就要长途旅行到对着月球的一面来了。

月亮上就有活山吗

自1969年以来,如果加上两次无人登月活动,人类曾先后8次登上月亮,并带回几百千克的月亮样品。通过分析和研究月亮的岩石样品,人们认识到,组成月亮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和斜长岩。

大家知道,玄武岩这种岩石是由火山喷发的熔融岩浆凝结而成的。因为在月亮上广泛分布着玄武岩类岩石,可以知道月亮曾有过非常广泛而活跃的火山活动。

通过对月亮岩石形成年龄的分析,并结合其他月亮地质的研究,科学家对月亮形成以来的历史做了大致的描述。

月亮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在刚形成时,月亮由固态物质凝聚而成,但稍后曾经历过一次较普遍的熔融,使它的组成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轻重分异。熔融阶段历时并不长,不久就冷凝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固态外壳。

从此,月亮就不断遭到来自宇宙空间大小不等的陨星的轰击。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数日众多的陨星撞击坑来看,彼此相距很近,而且直径都很大。可以想象,当时陨星撞击的频率很高。

大约在41亿年前,月亮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发生了。喷发出大量的岩浆,并引起了广泛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月面上最大的山脉——亚平宁山脉(长1000多千米、高3~4千米)和一些陷落盆地。后来,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一直到了39亿年前左右,月亮再次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动。

原本一些比较接近“地——月系”的微行星撞向了月亮。这些次撞击事件,除了在月面留下了巨大的伤疤——月海外,还引发了广泛的火山喷发,喷出的岩浆填充在各个低凹的月海里。这次火山活动持续了几亿年的时间,直到31.5亿年前左右才慢慢平静下来。

从那以后,月亮内部的活动逐渐减少,仅有一些小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喷气还偶尔发生。虽然陨星的轰击没有停止,但无论是轰击的频率,还是陨星的大小都显著减小。所以,月亮的面貌没有再发生重大的变化。

那么,现在月亮还有没有活火山呢?根据人类对月亮的多次宇航探测,至今仍未发现月亮有现代活火山活动的证据。

但是,自1787年以来,在月面上,人们已屡次观测到会时而骤然出现神秘的闪光,一般闪光持续大约20分钟,有的也能持续几小时。据统计,200多年来已观测到上千次这种闪光。

闪光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人们对这个问题,至今仍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这可能是月面上喷气活动的反映,是由喷气中尘埃粒子反射太阳光造成的。假如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就说明月亮上的火山活动还没有完全停息,岩浆虽然没有喷溢,但和火山有关的喷气活动还时而发生。

月亮上有没有水和空气

在晴朗的夜晚,在闪烁的群星中,皓月当空,月亮显得特别明亮。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月亮被人们曾想象成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上面有金碧辉煌的广寒宫,宫内住着翩翩起舞的嫦娥仙子。

那么,月亮上真的是一个神话中的仙境吗?“仙境”中有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呢?长期以来,人类就梦想能够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1969年7月21日,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载着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神秘的月亮,人类的登月之梦终于实现了。后来,在1969~1972年之间,又有10名宇航员探索了月亮的表面,从此,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

在月亮表面,宇航员拍摄了1.5万张照片,并带回了380千克的月壤和月岩的样品。探索结果表明,美丽的神话根本就不存在,月亮上面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白天酷热难当,晚上奇冷,既没有花草树木,更没有飞禽走兽,是一个荒芜、寂静的世界。在月亮上,因为没有空气,声音就无法传播,宇航员只有通过无线电波才能进行通话。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在1998年初,美国的“月球探索者号”飞船,在进一步探测月亮时发现,在月亮的南北两极,环形坑内的土壤终年照不到阳光,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水冰。据初步的估计,这些水冰可能多达100亿吨。

这一发现,给人类进一步开发月亮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因为,未来住在月亮的人从水冰可以获得必要的水源,还可以把水冰分解为氧气和氢气,从而使人类和动植物得到呼吸所需要的空气。所以可以说,到月亮上去生活并非仅仅是幻想。

在晴朗的夜晚,当你仰望当空的明月时,可以看出月亮上有的地方暗淡、有的地方明亮。古时候,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将月亮想象成嫦娥居住的广寒宫。

直到世纪初,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在第一次用自制的望远镜指向月亮时,并没有看到广寒宫和美丽的嫦娥,却发现月亮上凹凸不平、坑坑洼洼。

伽利略认为,那些明亮的凸起部分一定是陆地和高山,并将它称为“月陆”;而那些暗淡的凹下去的部分一定是海洋,称为“月海”。伽利略还为这些“海洋”取了名字,如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等等。

那么,月亮上真的有“陆地”和“海洋”吗?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宇航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发现,月亮上的明亮部分确实是环形山、高地和山峰等;但是暗淡的部分却并不是海洋,里面根本没有水,所以只能是一些广阔而低洼的大平原而已,“月海”这个名称并不确切。尽管如此,至今人们一直在沿用“月海”。

因为月海一般比月陆都低2000~3000米,最低的地方要深6000米。再加上月陆部分主要是由浅色岩石组成的,而月海部分主要是由暗色的熔岩物质组成的。所以,月陆部分反射太阳光的本领比较强,看上去就比较明亮;而月海部分反射太阳光的本领比较弱,看上去就暗淡一些。

月海,现在已经正式命名的有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亮正对着地球的这一面,风暴洋是其中最大的月海,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面积在80万平方千米以上的雨海。

为什么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太阳是人们最熟悉的天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质量达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大约占整个太阳系数以万计大小天体质量总和的99%。太阳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还是在地球上看来最亮的天体,是其他任何天体望尘莫及的,要比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亮10多万亿倍。

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太阳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主要是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出发的太阳光来到地球,只需要8.3分钟。这和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距离要用光年计算的天体相比,确实是太近了。

但是太阳与其他恒星相比,在数以亿万计的恒星世界里,太阳仅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为什么这样说呢?

关于恒星直径大小方面,已知最大的恒星大概是“御夫座E”双星系统中的那颗看不见的伴星,估计直径为57亿千米,相当于太阳直径的4000多倍。迄今发现最小的星是中子星,典型中子星的直径相当于太阳的1/140000,约10千米。

恒星的质量大小不一,有些恒星的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一,有些恒星的质量则是太阳质量的120倍,多数是太阳质量的0.1~10倍之间。可见,太阳只是一颗普通恒星,其质量处于平均水平。

恒星真正的发光能力就是恒星的光度。恒星光度大体上都在太阳的50万倍到1/500000之间,变化范围很大。

恒星的表面温度基本上都在2000—80000℃之间,太阳夹在中间,表面温度约6000℃。也就是说,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其表面温度也是居中的。

显然,太阳所以显得与其他恒星有所不同,仅仅是因为它离我们很近。这自然是进行比较的结果。太阳只是恒星世界亿万“芸芸众星”中一颗“貌不惊人”、再普通不过的恒星。它只是银河系的一般成员,与其他普通恒星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非要说它是一颗特殊的恒星,那就是目前来看,只有在它的行星发现了生命。

太阳的光和热是怎么发出的

太阳光耀炫目,像一个炽热的大火球,每时每刻都辐射出巨大的能量,给地球带来光和热。但是,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能,仅占全部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阳的威力,如果在整个太阳表面上覆盖一层厚12米的冰壳,那么太阳发出的热量,只消1分钟就能将这层冰壳全部融化。太阳已这样辉煌闪耀了几十亿年!着实令人惊异。

那么,太阳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太阳上所产生的光和热,显然不可能是一般的燃烧。因为太阳即使完全是由质量最好的煤和氧组成的,也只能维持太阳燃烧2500年。然而,太阳的年龄是以数十亿年来计算的,比这要长得多。

1854年,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首先提出了太阳能源的科学理论。他认为,因为太阳上的气体物质不断发出热量,所以不断因冷却收缩。收缩时物质向太阳中心下落,并产生能量,不断补充太阳损失的能量。

据计算,只要太阳直径每年缩短100米,因收缩产生的能量,就足以补偿它辐射所损失的能量。只可惜,太阳最初的直径即使等于太阳系最远的行星的轨道直径,收缩到现在的大小,也只能维持太阳闪耀20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