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12081100000010

第10章 序理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10)

四、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改革正逐步触及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利益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原有的利益关系已经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群体,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社会公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在这一关键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更凸现出当代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公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和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决定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维护公平的关系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前提。因此,我们要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努力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当前特别需要注意防止的错误倾向是将二者的关系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首先,要坚决反对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的倾向。诚然,中国解决其他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其客观必然性,人们在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先富和后富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必须看到,除此之外,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作祟,例如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得到充分贯彻等。因此,必须反对借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对公平作片面化的理解,对当前的不公平现象听之任之,甚至寻找其所谓的合理性为既得利益辩护,认识不到一些严重的不公现象对人们的改革信心和社会稳定秩序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把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其次,要反对只注重公平,甚至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绝对的公平的极端化倾向,反对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不公问题不加区分地一概认为是不合理的,甚至以此来否定改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当前,人们对于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迫切性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由于广大群众对社会不公带来的损害深恶痛绝,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急于求成甚至希望消灭一切差别,实现绝对平均的心理,对此必须加以引导。由于公平总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制度状况制约,总是相对某种规则或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又要看到公平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公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脱离具体历史条件一味要求消灭差别,追求绝对的公平。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当前出现的不公现象只能是暂时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注重维护公平的战略的实施,我们一定能很好地解决公平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确立正确衡量社会主义公平的尺度,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参与机会、参与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是衡量社会主义公平的尺度。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条件下根据实际可能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从当前来看,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实现创造条件。

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始终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决策的重要原则和政治底线。

改进政府的公共政策,注重扶贫济弱、促进社会就业,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兼容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大体平衡,更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

为每一位社会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自由流动等方面的机会,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实现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锻造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屏障,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司法、执法公正,惩恶扬善,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