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12070200000014

第14章 “管理创新与跨越发展”分论坛综述(2)

阮德信在《基于ECFA框架下两岸征信平台对接研究》一文中从起步时间、发展路径、成熟度和社会效应四个方面比较了两岸征信发展现状,探讨征信平台对接的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与模式,提出了促进两岸征信平台对接的4点措施:(1)以两岸央行主导的征信平台合作作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两岸征信体系的对接运行机制;(2)以两岸互设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为契机,逐步形成两岸金融业的征信合作;(3)以民营征信机构为依托,开展除商业银行借贷信息之外的两岸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合作;(4)以两岸对接的征信平台为依据,建立信用主体失信行为的两岸联合惩戒机制。江航结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具体内容,针对厦门产业结构的特点,对厦门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出分析,提出合理化产业结构,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创新产业模式,特别是借鉴台湾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厦门第三产业等对策。徐秋韵等研究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闽台服务业合作战略,提出了ECFA下闽台服务业合作应遵循的原则,建议在ECFA下通过提高对接水平、构建合作机制和加速人才培养等措施,深化闽台服务业合作和交流,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为两地人民带来福祉。

(三)闽台合作中重要部门的职能探讨

在闽台经济合作中,以福建外事部门为例的许多职能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两岸“大三通”的实现、ECFA的签署、先行先试区的发展等背景下,对这些部门的职能探讨有利于区域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杨强在《福建外事部门服务海西建设的职能定位与目标选择》一文中探讨了福建外事部门服务海西建设的职能定位,他认为福建外事服务部门应以“‘和平发展为中心任务’,以‘推进改革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共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宗旨,以突显‘人文外事、经济外事、安全外事、公共外事’的职责为工作内容,以构建‘大外事’、‘大侨务’的工作格局为发展方式,以实现外事工作跨越式发展为发展目标”,并对外事部门服务于海西建设的发展提出了三个阶段的目标:创新管理,提升服务的近期目标;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的中期目标;闽台融合,共促发展的远期目标。

三、经济热点与前沿问题的研究

本次会议对于一些经济学前沿和热点问题也有所涉猎,包含范围广泛。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以国际汇率计算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均排名全世界第二,而我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排名世界95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排名世界93位。我国GDP已连续几十年保持正的增长率,2000年以来增长率均在8%以上,且2003~2007年保持了五年的两位数增长。但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越过0.4后就开始逐年攀升,2004年超过了0.465,2006年达到了0.496,2010年据新华社研究员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5。因此,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或贫富差距)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两次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邵宜航、刘雅南在其《从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理解包容性增长》一文中强调了包容性增长正是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并指出:“包容性最基本的含义是‘兼容并包’,不同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强调增长应具有‘包容性’,让社会的所有人能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经济增长。而同时对增长的重视又不同于简单的收入再分配和收入均等化,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因此,‘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已从改革开放前期的‘效率优先’转向现在的‘兼顾公平与效率’。”陈俊明教授在其《包容性发展的主体性与包容度》一文中亦说明了包容性发展将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使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步进行,并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实现“民富优先”将是包容性发展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这种转变可以使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社会环境不稳定等问题,其原因探讨和对策研究可以是多角度的。丁长发在其《“中等收入陷阱”:挑战与超越》中认为我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挑战、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挑战、政府转型的挑战。对此,文章提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机制,形成新的政绩型,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孟阳阳在其《对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增长不匹配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转型之后的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对此,文章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制度创新、采取有效的政府政策等对策措施。此外,解决上述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有效可行的方式之一。赵桂娟在其《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中就有针对性的研究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文章指出我国存在着受保人标准不明、失业保险缺乏强制性、配套改革措施不力等问题,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失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加速推进法制建设进程、拓宽失业保险的统筹范围、强化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

(二)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发展模式多是遵循“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这导致全世界均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和能源危机。我们如何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任力、黄崇杰研究了私人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其《中国私人投资与低碳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实证分析了我国的私人投资对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民营企业多是采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粗放的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系统,这一方面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投资追随旧技术系统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文章还提出了必须打破私人投资“碳锁定”的状态,制定私人投资低碳促进法等政策建议。王晨旭、陈燕武研究了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文章《福建省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表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反之并不成立。李变花等的研究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资源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探讨了城镇化的含义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提出福建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及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环境层面扩展到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姜泽华就研究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制约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因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指出,由于家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较低,家族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家族企业管理不规范以及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低等,导致了家族企业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为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要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强家族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

(三)经济管理的相关探讨

陈永志在《马克思企业管理理论与当代管理劳动探讨》一文中梳理与重温了马克思的企业管理理论,提出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从自然过程抑或经济过程来看,管理人员的抽象劳动能创造多倍价值,从而管理劳动的生产性也较一般劳动更大。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管理劳动的剥削性虽然更隐蔽,但剥削程度更高。”

邱珍晶提出了一个具有资源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到了资源要得到持续利用,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的增长率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分析了在资源不断耗竭的条件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机制。刘晔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探寻企业人力资本对组织能力的作用路径。研究提出,组织功能性能力提升的最有效措施是增强企业专业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激励与投资、激励与配置都显著相关;专业型人力资本相比于经济效益更注重直接提升个人能力的投资发展机会。

王景河在《三网融合下网络营销的新认识》中细致地研究了三网融合下网络营销的新变化--“网络”内涵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网络营销手段的更新和拓展、混媒品催生新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创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并指出对三网络融合下网络营销的重新认识,其目的在于遵循“环境变营销也要变”的原则,达到实施有效网络营销的效果,从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管理创新与跨越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与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多样性既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矛盾与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增强管理创新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社会管理创新也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体现和题中应有之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加快海西区的发展与建设进程面临着诸多内部与外部的问题。这次的经济学年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为海西区的健康发展提出宝贵的对策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亟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和新方向,达到了本次研讨会的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