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12062700000005

第5章 审时度势——扭转绝境不利的诀窍(1)

人处在绝境之地,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肯定难以在逆难之境生存,只有识时务、顺势处事才能转危为安。审时度势是绝境生存的诀窍。所以说,审时度势,关键在于“审”和“度”,眼光要尖,且敢于乘势开辟新的生存之路。

1、见机行事,班超计杀匈奴使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人,自小就很有志向。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让班超代理司马之职,另率一支部队进攻伊吾,大战于蒲类海,获得胜利。窦固看出班超是个有才干的人,便派遣他与从事郭恂一道出使西域。一行人到达鄯善国,鄯善王对他们恭敬备至。可是,过了不久,都善王忽然对他们疏远冷淡起来。班超便对随从人员说:“你们是否觉得鄯善王对我们冷淡了?这一定是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心中犹豫,不知依附哪一方好。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芽时就已有感觉,何况现在事情很明显了呢?”

原来,汉朝和匈奴是相互敌对的两大势力,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又都想把西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孤立对方,打击对方。西域存在着许多绿洲国家,但每个国家都不大,人口少,力量也较弱,对汉朝匈奴,哪一方都得罪不起,只能采取模棱两可的策略,哪一方力量强,威胁大,就依附哪一方。所以班超一行到达后,国王热情招待,而当不久后匈奴使者也到达时,鄯善王便不敢表现出与汉朝使者亲近,以免得罪匈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班超虽然猜测匈奴使者已到,但还是要核实一下,以免误生枝节。他把服侍自己的鄯善人召来,诈他说:“匈奴使者已到了好几天了,现在他们在哪里呢?”侍从突然被问,不知所措,只得把事情真相和盘托出,说:“他们已到了三天了,现在住在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得知这一确切消息,班超立即将侍从禁闭起来,召集起自己所带来的三十六名随员,与大家共饮,酒酣,他见机行事说:“你们和我现在都在万里异域,想建功立业。现在匈奴的使者才来了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疏远冷淡了。如果匈奴人让鄯善王把我们逮捕送住匈奴,我们的骸骨恐为豺狼食矣!你们看怎么办?”众人都说:“现在我们都处在危亡之地,是生是死就看你的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我们人数多少,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匈奴人,鄯善人也就吓破了胆,我们的大功就告成了。”众人说:“这事应当与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吉凶就决于今日。郭恂是文官,听到这个计谋必定害怕,倘泄露出去我们白白送死,还算什么壮士呢!”众人说:“那就按你的办吧。”

初夜时分,班超率领众人偷偷摸到匈奴人的住地。这时正好刮起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人住所后,对他们说:“看到火点燃了,就一起鸣鼓大呼。”其他人则手持兵刃弓箭埋伏在门两边。班超顺风放起火来,埋伏在前后的人一起呐喊,鼓声震天。匈奴人突遇变故,大乱,纷纷向外逃窜,使者及三十余名随从被杀死,其他随员一百余人都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召来,拿出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一国震恐,被班超的威势镇往了。班超好言好语,百般抚慰,劝鄯善王与汉朝交好,鄯善王便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其后,班超奉命继续在西域从事外交活动,西域五十余国都送质子到洛阳,与汉建立起友好关系。

班超率领三十余人到鄯善,依靠汉朝这一后盾,他们受到了热情招待。但当一百数十人的匈奴使团到达时,这一切都改变了。匈奴在军事上并不比汉朝弱,而使团的人数,又大大超过汉朝,对鄯善是一个现实的威胁,鄯善王心怀疑惧,疏远汉使,是必然的。在孤立和敌对的环境里,班超这三十余人就显得过于单薄,力量太弱了。如不抓住时机,争取主动,让匈奴人知道了消息,抢先下手,不仅班超这三十余人要埋骨荒野,鄯善也会投入匈奴怀抱,给汉朝对匈奴的整体战略造成重大损失。在这危急存亡之时,班超审时度势,认为鄯善王不会主动开罪汉廷,用不着担心,关键是对付匈奴人,战胜匈奴人则汉得鄯善,被匈奴人击败则汉失鄯善。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局面下,班超有勇有谋,毅然定计,利用匈奴人不了解情况的有利条件,以夜色做掩护,放火鸣鼓,猝然出击,一举而获全胜,威镇鄯善,反客为主,为汉朝立下赫赫功勋。

2、老虎不发威以为是病猫:一鸣惊人齐威王

齐威王在位时,爱和人打哑谜。他喜欢玩乐,毫无节制,喝起酒来通宵达旦,好像泡在酒里,国家人事全然不管,听凭卿大夫们去处理。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都不正常,内政外交一塌糊涂。各国诸侯,乘机纷纷进行侵略,自身与国家都面临绝境之地。

形式非常危机,亡国之日似乎已到。面对如此昏庸的君王,忠臣良将急在心里却不敢劝说。

鉴于目前形势迫切,大臣淳于髡投其所好,给齐威王出了一个谜语:“国内有一只大鸟,停歇在大王的宫殿里,这鸟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它是要干什么吗?”

齐威圣答道:“这只鸟呀,不飞便罢了,一飞冲上天;不叫罢了,一叫惊煞人。”

说罢,就远酒离色,坐朝问事,召见了七十二名县令奖赏了一名好的,处死了一名坏的;整理军队,严明法纪增强了战斗力,于是带兵去和各国作战,各国都被打败。各国迫于齐国的威力,把原来侵占齐国的土地,一并退还给了齐国。

这里齐威王先前的作为看起来是糊涂之极。而这又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即位时,王威还没有得到确立,也不熟悉各位臣子的忠奸,更不知诸侯们的能力。他自甘装作一个昏庸的君主,让国内群臣放松警惕,露出本心,以利辨别。同时也蒙蔽了各国诸侯,争相向其显示实力,从而使齐威王观察分析透了各国的情况。这样为以后施政治国,大振国威作好了心理和策略上的准备。如果齐威王初继承王位,在不熟悉内政外交的情况下来治理国家,无异于瞎子摸象,不得要领。只有采用明知故昧的策略,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才能有的放矢,一举振兴国家。

3、喝美酒玩女人——陈平放浪避吕后

陈平曾以谋略协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因此被刘邦封为曲逆侯,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上台,吕氏开始专权。

陈平这时虽然担任丞相,但内心对吕后肆意专权十分不满。他知道吕后忌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远在其他大臣之上,他的才能成了他的绝境之本,他应该躲避吕后的锋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时机削弱吕氏的权力。

从此,陈平假装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时候,他唯唯喏喏,从不明确发表意见,表现出一副痴愚的样子,以免引起吕后讨厌,虽然位高权重,却百事不管。

后来,吕后打算将吕姓的人立为王,征求陈平等人的意见,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说:“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立盟约,规定凡是不姓刘的人当王时,天下人应联合起来讨伐。现在立吕姓的人为王,是违背先帝的誓约。”吕后大怒。

审时度势的陈平的回答却令吕后喜笑颜开:“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便拥立姓刘的子弟为王,现在是太后当政,想立姓吕的子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对王陵的话怀恨在心,剥夺了他的丞相大权,降职为太傅。王陵于是请求返回故乡,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在家里闭门不出,直到死在家中。

陈平受到吕后重用,吕后的妹妹吕*对此十分不满,不断在吕后面前诋毁陈平,说他“当丞相不管事,白天喝好酒,晚上玩女人。”

陈平知道此事后,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错,而吕后越发对陈平没有戒心,竟对他说:“俗话说女人小孩的话千万听不得,我们这样的关系,完全不要害怕吕*的谗言。”陈平继续表演下去,吕后日益欣赏他的“忠厚”,又是封王又是封侯,以表示恩宠。

然而,吕后一死,陈平便与周勃共同策划,铲除吕氏势力,诛杀吕产、吕禄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陈平和周勃拥立汉文帝刘恒,恢复了刘氏天下,他们两人任丞相。

西汉众多大臣中,最为足智多谋者,当数陈平。当年辅佐高祖刘邦时,频出奇计。后来大权在握,又能审时度势,不仅不滥用权力,而且设法制止了权力被非分之徒篡夺。其中原因,正在于陈平悟透了“因利制权”四个字。

权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众多方便与好处,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欲求的重要对象之一。人说钱可使鬼,权力也可使鬼,它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

然而,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样,权力可使人野心膨胀,也可使人死无葬身之地。吕后越名分而专权,风光一时,恣肆一时,而其下场越是遗臭万年。

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唤的奴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导致身败名裂。因此,如何运用权力,大有文章可做。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的利害情况,灵活地运用权力,便叫做“因利制权”。

它所依据的是有利无利的原则。有利,则及时适当地加以运用,如陈平与周勃共除吕氏势力;无利,则暂时回避,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如陈平审时度势佯装放浪痴愚。

顶风开船,要付出加倍的力量和代价,风向顺利时,不及时张帆顺风而驶,机遇就将擦肩而过,悔之晚也。

4、功高震主之处:萧何退后有术

萧何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谋臣。但刘邦是个工于心计而又多疑的人,他一方面对部下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又严加防范。汉初的许多功臣,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唯独萧何、曹参等不多的几个有能长保禄位,善始善终,成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臣。萧何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兢兢业业。萧何从刘邦沛县起兵开始,就一直追随刘邦,为之出谋划策。刘邦任汉王时,他在蜀中负责征收赋税,安定百姓,供应军粮。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他在关中负责兵力物力的补充给养事宜,从而保证了刘邦的兵员和后勤供应,为最后战胜项羽立下了大功。刘邦在总结诸将功劳时,将别人都称为“功狗”,唯独称萧何为“功人”,足见对他评价之高。汉朝建立后,又协助汉高祖治理天下,为汉朝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又“悉以家私财佐军”,支持刘邦消灭异姓王,为巩固新生的汉朝竭尽全力。

二是审时度势激流勇退。萧何尽管是建汉的第一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向刘邦伸手要这要那、讨价还价。其实,当刘邦坐天下时,功臣们已经面临着绝境之地了,萧何能针对刘邦多疑的特点,主动采取行动,以消除对方的疑虑。如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让萧何主持关中事务,但总不放心,多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实际上是在观察他的动静。萧何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便将自己的兄弟子孙都送往前线,让他们在军中效力,实际上是送给刘邦当人质。刘邦对他的这一举动很满意,不仅嘉奖他忠诚可靠,而还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又如刘邦在平定异姓王陈貊叛乱时,萧何与吕后定计杀了韩信,高祖派人将萧何由丞相进为相国,加封邑五千户,另派五百人为相国的卫士。萧何知道高祖怀疑自己,就审时度势谦让不受,还将家财都拿出来支援前线作战,高祖果然十分高兴。再如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定异姓王英布的叛乱,又屡次派人回京问“相国何为”,明显地表示现出萧何的不放心。萧何非常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悉以家财助军,另一方面又故意多买田地或强买百姓田宅以自污,表白自己不想收买人心,胸无大志。刘邦回朝后,虽然将他逮捕入狱,痛加责备,但在政治上却对他大为放心。因此,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始终处理得很好,一直到老死为止。

5、不是办法的办法:姜太公钓鱼渭水

吕尚,俗称姜太公。相传吕尚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至吕尚时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非要获得较高职权不行,可是像他那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歌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

附近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年纪姓名,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他精力充沛,但已八十三岁的耄耋老年。于是人们按照对老人的一般尊称呼之为“太公”。又因为老人长长的白眉覆盖下的眼睛,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远望的神情,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作“望”。(《释名》说:“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合起来就称作“太公望”。

这天,太公望钓起了一条一尺多长的鲤鱼,非常高兴,将鱼从钓上摘下来放进身边的鱼篓里。

突然,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笑容消失了,全身绷紧了。

他侧耳倾听。

他听到远处有极微弱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略大些,可以分辩出,那是人喊马嘶声。

太公想起了什么,慌乱地转身抡起鱼竿。将鱼钩抛入水里。全身挺直,只有握竿的手微微有些发抖,又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大,侧面的密林中转出一支人马,为首的是这片领土的最高统治者,被商王封作西伯的姬昌。

在此之前,西伯昌被纣王囚禁在*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闳夭等人设计向纣王献美女、宝物,好不容易才将他赎回,他回到周原的国都以后,对故土倍感亲切,于是率领亲信,出来围猎。

他南下渡过渭水,在密林中顺*溪而行,人马喧闹,兴高采烈,被羁押*里郁结的闷气一扫而光。

他率领人马,转进一处溪谷,当地人告诉他,前面就是兹泉。

密林忽然终止了,眼前出现了一片阔大的潭水。好美的景色!真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秋天林木的五颜六色倒映在鳞鳞碧波中,混合点点的阳光,眩人眼目。

还有一位画中人!

水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端正地跽坐着一位正在垂钓的黑衣老人,安安静静,银髯飘飘。那衣服的黑颜色,使秋天的艳丽沉寂下来,而不是漫无边际地炫耀。金风吹得林木沙沙。偶尔冉冉飘下一两片落叶,衬托着老人专注的神情,使天地间充斥了一种静穆,一种崇高,一种悲凉的的美感。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止住说笑,肃然而立。

西伯呆立了一会儿,猛地想起什么,立即跨下马来,一步步走向老人。

西伯来到老人身边,毕恭毕敬的拱手而立,准备开口问话。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件奇怪的事情。他看到老人的钓钩并没有没到水里,离水面还有一两寸,那钩上竟没有鱼饵,而老人身边的鱼篓里却明明有一条刚刚钓上来正在活蹦乱跳的的大鲤鱼。

西伯奇怪极了,忘了原先要说的话,问道:

“这位老人,别人钓鱼都要诱饵,您怎能不用诱饵就将鱼钓上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