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12061500000008

第8章 公孙丑上(1)

【原文】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蹙然⑥曰:‘吾先子⑦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⑧不悦,曰:‘尔何曾⑨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⑩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当路:当权,当政。

③许:兴盛,复兴。

④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⑤吾子:对友人的尊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⑥蹙然:不安的样子。

⑦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⑧艴然:恼怒的样子。

⑨曾:副词,竟然,居然。

⑩为:同“谓”,认为。

由:同“犹”,好像。

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评析】

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管仲、晏婴相比,因为他是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这有点类似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一样不予回答。

他一直热衷于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姑且先不谈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只看他关于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较为深刻的。

俗语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其实,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了,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说,工具优良的确不如时机重要,个人智慧也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就是强调抓住时机,主动出击。

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当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窥风向,赶形势,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可能会被逐出赛场了。

反过来说,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手盛满沙粒,又让那些沙粒一粒粒的漏下去,以至毫无保留。”

如今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择自己的职业,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机遇的问题。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孟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一定会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⑥,其苗之不长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归,谓其人⑨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话的是公孙丑。

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③慊:快,痛快。

④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⑥闵:担心,忧愁。

⑦揠:拔。

⑧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⑨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⑩病:疲倦,劳累。

耘:除草。

波(bì)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躲闪的言辞。

【评析】

至大至刚之气,才是浩然之气。

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他才不是呢。他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存在于人文的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贯长虹。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的就是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靠的依然是这种气。

乃至于文天祥的那一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靠的也仍然是这种气。

可是,这种气又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是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但是,孟子还说过:“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拔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这些,我们当时可怎么能体会出呢?

其实,不仅技艺学习如此,知识积累也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涉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正像宋人那样“茫茫然归”吗?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借,凭借。

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⑤思:助词,无义。

【评析】

和孔子在《论语·子路》及《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差不多,都是不是在讲以力服人而讲的是以德服人。

孔孟一脉相承,都是攻心为上的策略,以柔克刚的总体方针。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也可以说成是活学活用孔孟思想的典范。成都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也是这种思想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需略加讨论。

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告诉我们,似乎还是离不开力。就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况为例,当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获后,众将都感到不理解,一起来问诸葛亮。诸葛亮笑了笑说:“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正平定。”可见,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然是不能开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为放龙归海,放虎归山,严重时还会自食其恶果。

由此看来,以德服人还得与以力服人相结合。只不过以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是为了谈。”只有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还是要以德服人。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②:‘迨③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⑤。今此下民⑥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⑦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⑧:‘永言配命民⑨自求多福。’《太甲》⑩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③迨(dài):趁着。

④彻:剥取;桑土(dù):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⑤绸缪(móu):缠结。牖(yǒu):窗子;户:门。

⑥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⑦般(pá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

⑧《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⑨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

⑩《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违:避。

活:“逭”(huà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评析】

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是孟子的本意,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酗酒是要误大事的,抽烟是损寿的,睡懒觉也是对健康不利的。而大家都知道的是: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也可能患“爱得死”(即通译“爱滋”,但“爱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

可我们偏偏要抽烟,喝酒,睡懒觉……尽管我们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爱得死”……谁还去管“未雨绸缪“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警句格言呢?

这样的现象有可能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也完全可能在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上发生这样的现象。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孟子政治学说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就是这些。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④,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里之布⑥,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⑦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⑧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廛(chá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

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

③讥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

④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

⑤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

⑥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

⑦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⑧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