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农村常见病防治
12042800000008

第8章 农村常见的急救(1)

§§§第一节呼吸心搏骤停

一、呼吸心搏骤停常见原因及早期表现

1.呼吸心搏骤停呼吸心搏骤停是危及生命的危重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没有意识、突发面色青紫或苍白、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

多种原因均可以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本身疾病所造成的,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的心律不齐等。另外,各种意外情况如电击伤、严重创伤、溺水、窒息及中毒等均可以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

2.呼吸心搏骤停的早期表现由于呼吸心搏骤停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症,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早期症状的识别非常重要。这些早期症状的识别和恰当的处理可能能够挽救一条生命。

一般来说,如果如心脏本身病变所致呼吸心搏骤停,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最常见的症状为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左侧乳头附近)的疼痛,并且这种疼痛向左侧肩膀、左侧胳膊放射。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样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难以忍受,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该病的疼痛的部位并不只局限于心前区,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或伴有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如出现上述症状,表示心脏本身存在病变,有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的可能。

如为其他意外情况所致呼吸心搏骤停,在早期可能表现为皮肤青紫、皮肤表面有花纹,苍白,四肢发凉,尿少,心跳增快,神志迟钝,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如出现上述症状,提示病情危重,有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的可能。

此外,有时呼吸心搏骤停发生非常突然,无任何预兆,可能在受到惊吓、饮酒后出现,甚至发生于睡眠中,年轻人群中并不少见,需加以注意。

二、呼吸心搏骤停的后果及预防

1.呼吸心搏骤停的后果呼吸心搏骤停后心跳、呼吸立即停止,身体的各个器官出现缺血缺氧,由于脑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恢复呼吸及心跳,患者可能为脑死亡,一般呼吸心跳停止4分钟脑就可发生不能恢复的损害,10分钟就可能发生脑死亡,如果不能恢复呼吸及心跳,最可能的后果是死亡;如果患者心跳恢复,呼吸依靠呼吸机维持,可能成为植物人。

2.呼吸心搏骤停的预防呼吸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是心肌梗死,因此预防心肌梗死十分重要。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建议每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对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处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需要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其次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保证生活作息的规律,不熬夜;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度紧张、激动,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解大便;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绝对不搬抬过重物品。搬抬重物必然需要弯腰屏气,当用力屏气大便时,也会使血压升高,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持续低温、大风、阴雨天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三、呼吸心搏骤停的判断及抢救

(一)呼吸心搏骤停的判断

1.什么是呼吸心搏骤停

(1)突然不省人事是不是心搏骤停。突然发生的不省人事可能只是失去意识,不一定是呼吸心搏骤停。不省人事的原因可能是:

①癫痫发作(俗称抽风、羊角风、羊痫风),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双眼上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可能合并摔伤及咬伤舌头,一般发作后逐渐缓解,但也有持续发作的情况;

②急性脑血栓。突发急性严重脑血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意识丧失,呼叫无反应,大小便失禁,可以在睡眠中或激动后发病。

③急性脑出血。大量严重脑出血的患者会突然在情绪激动、惊吓或用力解大便后出现昏迷,不省人事,全身或一侧肢体不能活动;

④晕厥。突发晕厥也可以出现不省人事的情况,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刺激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表现为突然不省人事、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但不会出现抽搐、舌咬破和尿失禁;

⑤出血性疾病。如胃大量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昏迷,表现为皮肤苍白,血压测不出。总而言之,不省人事只表现为意识丧失,而呼吸、心跳仍保留。

(2)不省人事原因复杂,一旦出现,必须到医院就诊查清楚不省人事的原因,以免延误病情。

2.判断呼吸心搏骤停的方法判断呼吸心搏骤停主要分三步:

(1)判断病人意识有无。具体方法是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患者毫无反应。

(2)大动脉搏动有无搏动。具体方法是将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向同侧下方滑动2-3厘米,来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为<10秒。

(3)观察有无呼吸。具体方法是:首先看胸部有无起伏,其次看面部是否有气流流出,再次听有无呼吸的声音。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

(二)呼吸心搏骤停后抢救步骤及有效抢救的指标

1.抢救步骤

(1)如确认患者为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大声呼救,让身边的人来帮忙并拨打急救电话“120”。

(2)在发现患者后应先检查现场是否安全。若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若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如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注意余震、房屋倒塌等意外。

(3)由于呼吸心搏骤停后早期抢救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时间进行以下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

①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怀疑患者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如患者口中有异物,应使伤员面朝一侧(左右皆可),将异物取出,保证呼吸道通畅。

②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患者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然后放松鼻孔,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③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停止心跳,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循环恢复。抢救者应右手掌掌跟放在胸骨下1/3处(双侧乳头连线略上方与正中线交汇处),再将左手放在右手上,十指交错,握紧右手。按压时不可屈肘。按压力量经掌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上述循环一直进行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或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2.判断有效抢救的指标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3.终止复苏的指征

(1)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2)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3)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暴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第二节常见紧急情况的处理

一、高热

1.正常人体温的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身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平时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范围36.2~37.2℃,人体腋窝温度36~37℃。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因腋窝温度测量十分方便,一般常用腋窝温度作为标准。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2.体温计使用须知

(1)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最顶端,水银端和腋下的皮肤紧密接触并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

(2)测量5~10分钟。

(3)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卫生纸擦拭体温计。

(4)腋下如有汗液,需擦干再量。

(5)若测量时间未到,松开腋下,则需重新测量,时间需重新计算。

(6)喝热饮、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30分钟后再测量。

3.高热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发热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和超高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4.高热的原因高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早期,或在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过敏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

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或伤寒等病。

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5.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病人均应卧床休息,休息时室内空气要流通,光线适度,给病人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发热病人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要给病人多喝开水,出汗多的病人还可以多喝些淡盐开水,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以免产生恶心。饮食方面应给些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高热时给些果汁、稀粥、菜汤、蛋花汤;根据情况可给予西瓜汁、银花露、清凉饮料内服,饮用时注意少饮、频饮,一次不能过饮,以免水停胃脘,诱发不适。退热后病人多有口苦感觉,舌淡无味,厌食油腻,此时可以给病人吃些稀粥、豆腐乳、酱小菜,既爽口舒适,又能渐渐增进食欲。

发热程度与降温方法:体温在39℃以下者,通常采取迅速降低室内温度和口服冷饮的方法;39℃以上者应用皮肤散热法,如冰袋、冷湿敷等;40℃以上者应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法,但注意酒精擦浴不适用于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因酒精擦浴后往往会出现出血点。体温高达40℃的清醒病人,可用4℃生理盐水100~150ml灌肠,可收到降温效果。

病情轻重与降温方法肺结核高热患者冰敷胸背部既可止住咯血,又可以退热。但有的病人物理降温就应慎重,如:麻疹病人在出疹前期高热阶段,切忌冷敷及使用各种皮肤散热法,因为这样影响麻疹透出或并发肺炎。一般体温在38℃以上时透疹比较顺利;如体温超过40℃时,应适当采用降低室温及口服冷饮等降温方法。此外,大叶性肺炎病人高热时,不宜采用冰敷或擦拭胸背部。胃肠道疾病的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时不宜过多接触其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