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一岁的小鹿
1202800000070

第70章 关于作品

作为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之一,美国著名女作家玛·金·罗琳斯于1939年获得普利策奖的《一岁的小鹿》着重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小说主人公巴特在自然这所大学堂的洗礼下,在父亲贝尼殷切教导下逐步学会关怀自然,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显示了罗琳斯对自然倾心的融入、认同和关爱儿童教育、成长的情怀,并为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打开一个崭新的视域:在自然中教导儿童,培养他们的生态观,达到儿童健康成长和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双重目的

在《一岁的小鹿》中,罗琳斯在表现童年成长主题时,将小主人公巴特置于绿色大自然的呵护、养育之下进而使之发荣滋长。作者以富于想象的诗意笔触,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动物之间心有灵犀般的情感联系,抒写得绘声绘色、耐人寻味。巴特与自然的结识、对话,显示了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地球生态圈中彼此依存、相互平等的一员的生态哲理。小说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对绿色自然充满诗意的描摹,“这部书如同大自然的一幅全景图”。文本由对人的关注转为对自然的关注,暗含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一种反驳。

罗琳斯在1936年给F. 斯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信中写道:“我真的发现那儿的恬静与美丽的确可以使我们远离那喧嚣与躁动的文明世界。”可能为了给自己一份安宁和给孩子一片健康成长的净土,贝尼像作者本人那样离开文明世界,进入自然的怀抱。林外的人们都说贝尼如果不是个勇士,一定是个疯子,因为他竟然带着新娘,抛弃惯常的生活方式,住进了熊、豹和狼出没无常的荒凉丛莽的最深处。当巴特问他为何选中这块地方时,贝尼说:“一句话,我渴望安宁。”那广袤的与世隔绝的丛莽,以它所能赐予的安宁和寂静吸引了贝尼,“接触人,使他这种性情受到伤害;而接触松林,却能使他心灵的创伤愈合。”这也正应合了卢梭关于儿童文学“回归自然”的主张,“自然使人善良,社会使人邪恶;自然使人自由,社会使人奴役;自然使人幸福,社会使人痛苦”。

《一岁的小鹿》电影版

本片于1946年被好莱坞拍成了彩色电影,那迷人的景色加之格里高利·派克的出色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在青少年启蒙电影之中,本片具有相当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父子亲情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都刻画得相当成功。影片以非常感人的手法表现了家庭伦理的窘境,外景摄影亦优美动人,十分适合全家一齐欣赏。

本片获得第19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美工置景奖、和特别荣誉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奖、美国影评协会四颗星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