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带孩子就对了
12018500000022

第22章 寓教于乐的户外教学

女儿来到美国最期待的就是户外教学了,你相信吗?在这一年里,她们两人的户外教学次数加起来总共有九次之多!

来美国之前,亘亘就一直问我:美国小学会有户外教学(field trip)吗?

因为她一直非常期待户外教学,但在台湾时,她的小学并没有办理低年级的户外教学,让她非常失望。

事实上,户外教学表面上像是全班一起出去玩似的,但其也富含重要的教育意义。姑且不论孩子们到参观地点时听解说员的讲解吸收了多少,当他们人到了参观现场,眼睛所及,双手所触,嗅觉所闻,这些皆是一种真实的体验,都是一种学习。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孩子们学习社交的好机会。脱离了教室的情境,和同学们在一起,不论做什么都感到特别有趣。

不过亘亘这个遗憾来到了美国就可以弥补不少了。通常三年级户外教学的地方会比二年级远一些,例如:上学期如如班上是从小学一起散步到马科姆市中心的农民市场以及银行等地参观。而亘亘则是坐校车到约一小时车程的博物馆参观。

下学期的户外教学就更丰富了,除了学校轮流安排各年级的学生到WIU观赏大学生的戏剧表演之外,如如的班还有到WIU参观化石展览,并且在学期末散步到市中心参观博物馆,及安排到离马科姆约一个半钟头的小城市皮奥里亚的野生动物园参观。亘亘的班级则是安排散步到市中心的艺术中心看展览以及到皮奥里亚看棒球赛。

这里小学阶段的户外教学都会征求家长协助陪同前往,一方面帮忙老师照顾众多的小朋友,一方面也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户外教学。

在台湾时我倾向让孩子自己参加,让她学习独立并且与同侪相处。原因很简单,当家长的都知道,如果你与孩子的班级一同出游,低年级的孩子通常会黏在妈妈身边,这样会降低了她自行探索以及与同学相处的机会。

但在美国,尤其是上学期时,由于女儿们英语还没上轨道,户外教学时她们虽兴奋,但多少心里没什么安全感,因此我多半选择陪同,当最配合以及乐于服务的那个家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如的第一次户外教学。这一天的户外教学主要是认识市区,行程中安排到农民市场(夏天时,农民们会在农民市场贩卖农产品或自制品)、法院、裁缝店以及银行参观,主要是让孩子认识生活中周遭的环境与行业。

第一站是农民市场,从小学走路过去大约需要三十分钟(当然是以一堆小朋友的脚程来计算的)。

十月的天气已令人感到秋风萧瑟的意境,早晚的温度只有摄氏四至五度,所以当天大家都全副武装出发。(不过看来看去好像就我这个来自亚热带的妈穿戴得最多。)

一路上风景很美,由于居住的马科姆四季分明,秋天的树木都已开始更换多彩的衣裳,黄的、橘的、红的,各种层次的树叶颜色同时映入眼中,非常美丽。

我借由这次户外教学的机会,和如如以及她的同学们沿着人行道慢慢地散步,一边呼吸着清爽的空气, 一边欣赏着沿途不同颜色的树叶美景,令我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幸福的叹息。当微风吹起时,从树上飘下片片的落叶,此情此景真是颇有诗意!(此时旁边一个小女生马上煞风景地说:“每天扫都扫不完的落叶啊……”)

由于之前老师有吩咐让每个孩子带美金三元,可以让她们在市场买万圣节要装饰的南瓜。所以老师将学生分组,由一个家长带二至三位的学生一起逛市场,让家长协助学生购买,完全随意!

农民市场的摊贩们看到这群可爱的小学生都显得特别友善,有些人还会自动打折,让这些小朋友高兴一下。其中有一位平时我觉得较市侩的水果摊老板,竟然大方地请客给在场的所有小朋友以及家长每人一个苹果!看小朋友人手一个苹果开心地啃着时,我心想:看来是我们错看他了呢!

到了集合时间时,我发现学生们都买得挺高兴的,因为可以随自己的意思买东西,我想对她们这个年龄而言是个很新鲜的体验,因为平时应该还是由父母做主居多。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没出现我预计的画面——每人抱着一个大南瓜。反而大部分的学生买的是装饰用的小南瓜,且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买东西。

我想了一下,低头问如如:“你有没有想买什么? ”

如如嘟囔着说:“因为我想买的,你都说不行啊!”

因为她想买的东西,在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眼中是不实惠的东西啊!但这是她的学习之旅呢!所以我决定放下精打细算,给了她几块钱,对她说:“就去买你喜欢的东西吧!” (说得好像很阿莎力,其实只有三块钱!)

如如好高兴,马上跑去某一家摊贩抓了小南瓜就去付钱,买完之后如如很宝贝地将她买的小南瓜放进背包,也不愿意让我先帮她拿回家,因为这是她自己选的,她要自己决定!

这让我也学到一课,你帮孩子作的决定,即使只是站在协助的角色,对孩子而言都不是她自己的决定。放手完全让她自己作决定对她而言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还参观了一家做图案刺绣的服饰店。孩子们对那台飞快刺绣的全自动机器很感兴趣,一堆小头全塞在那里看着。我家那个好奇宝宝几乎快把脸贴到车针上了,急得让站在门口的我很想不顾形象地以中文大叫:“离机器远一点!”只是看着一样陪同前往的美国父母们气定神闲地没人吭声,让我不禁怀疑起自己是否太过保护孩子了?

接下来全班进入了某家银行参观。令我惊讶的是,行员还安排学生进入放保险箱的保险柜中参观。

我挺惊讶银行会开放这样机密的地方给学生参观,因为这家银行的保险柜不是像台湾部分银行般只是锁个铁门而已,而是使用像电影中金库般的厚重铁门再加上层层门锁的,所以参观起来还挺刺激的。行员还操作数钞机给他们看,看到一叠美钞哗啦哗啦地快速数完,小朋友们又再次张大了嘴。

最后老师带大家到公园吃比萨,原本是可以请学校餐厅做午餐盒,但有一位慷慨的家长主动请大家吃比萨和矿泉水,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许多小朋友对食物并不是很珍惜的态度。

当有小朋友开始去荡秋千时,其他孩子就急着将盘中的比萨丢到垃圾桶后往游乐场跑去,不管盘中的比萨还有两块,甚至只咬了一口就丢掉的也大有人在。

因为我一向都是告诫小孩和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台湾地区的教育都是如此强调的,不是吗?

但这里的教育似乎不是如此,因为孩子刚上学时,我曾对她们说,如果营养午餐的水果或饮料吃不完的就带回家,不要浪费。结果孩子回来说:“那天中午她剩了一个苹果吃不完想带回家,老师说不行,就直接帮她丢到垃圾桶了!”

我和孩子都很惊讶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我想或许学校是不让学生带食物离开餐厅的,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老师竟然直接丢垃圾桶?当天连孩子回家也当新闻讲给我们听,直呼不可思议。我只能猜想老师们可能是怕孩子将未吃完的食物带走,有吃坏肚子的可能性,为避免这种情形发生,所以将剩余的食物一律丢弃。

女儿也向我提过,她常常看到同学很浪费的行为,例如午餐整盘没动就直接丢垃圾桶、不喜欢的点心连咬都不咬就丢,等等。

我问女儿说:“老师都没说什么吗?”女儿耸耸肩说:“Nothing,什么都没说!”

美国各州对于资源回收的规定虽不尽相同,但除了分类不够细之外,多半不强迫执行,因此有些地方的回收只有放置纸类回收的垃圾桶。大卖场的塑料袋给的也相当“大方”,常常买一次菜,就拿到了一大堆的塑料袋,这对于在台湾已习惯使用环保袋购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走回头路。孩子们刚来时,也常常拿着饮料瓶或鲜奶罐站在垃圾桶前犹豫,因为这对于她们在台湾所接受的垃圾分类概念而言是背道而驰的。

珍惜资源的习惯与观念都要从小养成,此时教育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富裕,台湾的教育从教导孩子节俭转变为珍惜资源,这些观念同样都很重要。当孩子做出浪费资源的行为时,如果家长和老师都不制止与教导时,又如何期待将来会成为一个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成年人呢?

因此在美国期间,每次看到类似的浪费情况时,我常在心中感叹:到底该说是美国的物资太丰富还是太浪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