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带孩子就对了
12018500000001

第1章 序(1)

全家壮游,一起开眼界!

记得刚回台湾(注:如无特别注明,本书中所说的“台湾”均指“台湾地区”。)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除了尽情地沉浸于久违的台湾文化氛围里,面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时,感觉也变得敏锐了起来。

例如:开着暌违一年的爱车去加油、洗车时,不仅所有人都不必下车,工读生会帮车子喷泡沫及刷洗,最后通过洗车机后,又是一批工读生围过来帮你擦车,尔后个个鞠躬对你说:“谢谢光临!”这些服务竟然只需要台币五十元!相对于美国生活的一年里,从加油到洗车都必须是DIY,鲜少感受到“服务”的我们而言,回台湾简直如帝王般享受!两个女儿坐在车子里也感动莫名地大喊:“台湾的服务好好哦!”出去之后才深知自己家乡的好处啊!

平心而论,这些年台湾地区走向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各行各业都能明显感受到其变化。在一般的日常生活里,皆存在着各种服务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还真的是较欠缺的一环。重点是,在台湾地区不需要高消费就能享受服务质量,在美国则不然。有比较才能真切体会!

这也是想带孩子们一起出游的原因之一。当身处一个环境久了,自然会将所有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变换不同环境时,孩子可以学到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舒适窝到外地去求学时,自己面对独立的生活,他才会感受到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事。只不过这次亘亘和如如是到一个完全不同文化及不同语言的地方生活,感受的冲击更为明显。让孩子换个角度看世界,真的很特别!也希望她们未来的眼界能够因此更加广阔。

当然,其中也有令人感慨的差别感受。

“妈妈!为什么我和老板说话他都不理我?”这是刚回台湾时,孩子们最常问的一句话。

孩子的感受是最敏感的,每当孩子在我耳边悄悄这么说时,我会抬起头来观察老板,赫然发现台湾地区商人都将孩子视为空气般!除了以孩子为销售对象的商家及对孩童亲切的老板之外,绝大部分商人的眼光都只会正视大人,认为大人才是他的贩卖对象。更有一些商家的反应是不希望孩童弄脏商品,而先发声制人。

这实在都让孩子感受到很不被尊重。在美国的一年里,女儿们已习惯不管是去卖场或商店购物,店员都会主动向她们打招呼与攀谈,并且对于她们提出的疑问耐心地一一解释,而非充耳不闻;回来后,多数却得不到商家响应,这让她们感到很无奈。

对孩子的尊重不应只有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要求教育人员做到而已,整个社会的风气及观念都应该向前迈进。如果只有在教育改革及谈论教养观念时强调尊重,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却无法感受到被尊重,这样的一个态度是很难内化成为孩子的品格的。

借由这本书我想传递的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优缺点,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教育制度,重点是看我们要的是什么,并且能够从根源思考如何去改革,而不是一味地抨击与仿效。也希望借由这本书,透过两位到美国念小学的女儿眼中,看到更多美国与台湾地区环境的差异性,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不好的则值得我们借镜。其中翔实记录两个女儿学习英文从零到有的过程,希望提供给和我一样焦虑过的父母参考。

一趟壮游,带给我们一家人无限的感受与满满的回忆。但这个梦想能够成行,双方父母以及家人的支持与祝福是很重要的。感谢爸妈与公婆的支持,以及姐姐们在这一年间持续的联系及协助传达讯息给爸妈,让他们免于担忧并随时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们这场常人眼中的出格行为,连九十几岁的阿嬷都很赞成,真不愧是我们心目中最跟得上时代的阿嬷了!

这一年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外婆在这期间去世了。而我没能送她最后一程,也没能在妈妈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刻,陪伴在她身边,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感谢两位姐姐在这段期间,代我尽了孝道,更希望外婆在天之灵过得幸福快乐!这一趟壮游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除了自己的亲人以外,我们很幸运地认识许多好友,这一路走来给予在异地的我们许多协助与照顾,我将在此一并感谢。

邓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