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家在农村,她从小住在城里。
他们要生孩子了,婆婆就从乡下来到城里照顾她。但与大多数婆婆跟儿媳的故事一样,事情总是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结束。
所有老年人有的毛病,婆婆都有,而很多老年人没有的毛病,婆婆也有。她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忍耐婆婆给自己带来的不适,但时间一长,她就忍无可忍了。尤其不能忍耐的是,婆婆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用自己的标准来做一番品评。看到丈夫在婆婆的唠叨甚至白眼中泰然若素,她却无法忍耐。
在经过一次爆发之后,婆婆重新回到了乡下,在回乡下之前,婆婆对丈夫抱怨:“如果拿是你妹妹的话,她绝对不会把这当回事的。”是的,如果是自己的母亲的话,也不会因为自己这样的吵闹而记恨于心的。
能够彼此真正相互原谅的,也许,只有父母和子女。而除此之外,因为只有父母和子女,才会真正把所有的问题亮出来,说个明白。
所有问题,一定要放在明处。
日常生活中,彼此可能会经常性的产生一些不满,对这些不满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矛盾的解决方式和。
有些人在不满的表达上很随意,所谓的随意,就是用一些带有情绪的方式唠叨。比如:一个婆婆不满儿媳妇起床晚了。可能会唠叨:“老是起这么晚。”到了晚上可能会说:“早上起不来,不会早点睡。”对于婆婆来讲,这些话虽然很明显的是责备,但责备的痕迹又不重,如果是对女儿这样说,可能立马遭到女儿的反唇相讥,这些话过去了就过去了,但作为儿媳妇来讲,立马反驳显得小气,但这种不满的影响却在她那里积淀了下来。而长此以往,这种略带不满的唠叨,就形成了家庭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在儿媳妇那里就是一种压抑。
看似无心的甚至好心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种冷暴力。
冷暴力集聚的结果是相对的疏远,甚至隔阂。这种隔阂又是很难沟通的,因为他是天长日久积累的结果。或者,这种矛盾会以其它方式触动,总体爆发一次冲突,但冲突过后,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对改变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矛盾还会持续存在。
家庭的冷暴力,主要在于一种气氛的制造。在家这个空间之内,一个人拉长的脸,可能会让整个家庭不舒服。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父母、子女,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是婆媳或者其他关系,这种影响足以在彼此之间形成一堵冰冷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