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11991300000005

第5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专注(1)

犹太人信奉:“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的经商理念。

中国古人倡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古往今来,但是成大事者,都注意把时间用在同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

1.有专有恒才有成

在商业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中。”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热心地走过去,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他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必须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还得用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他就没回来了。

人们逐渐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发现,掌握拉丁语的惟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他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是个无底洞,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惊人。所以,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当然,他手中的钱也越花越少,直到没有。

贾金斯谈过好几次恋爱,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学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贾金斯是典型的猴子掰包谷,拿一个扔一个,到头来,两头空空。

成功最要不得朝三暮四。“专心致志,集中突破”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的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他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于是他又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他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朝三暮四”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于是,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后来的拉马克一样,把时间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脊髓,那么肯定就能有所建树,一鸣惊人。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所以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要有机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锻炼你的意志,对基层实际的体察。

不要小瞧这些技艺:理发,给死者整容,修表,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事业辉煌。聂卫平是围棋大师,杨小燕是桥牌皇后,侯宝林是相声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巨擘,乔丹是篮球巨星,皮尔·卡丹是时装大腕……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

2.最可怕的是无舵之船

曾有人形象地把人比喻为一条船。在人生海洋中,大约有95%的船是无舵船。他们总是漫无目的地漂泊,面对风浪海潮的起伏变化,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任其摆布。结果他们要么触岩,要么撞礁,以沉没而告终。

还有5%左右的人,他们有方向、目标,他们研究最佳航线,学习航海技巧。这些船从此岸到彼岸,有计划地行进。他们像现实中的船长一样,既熟知航线又明确目的地。如果出现狂风巨浪,或者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他们不会慌张,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应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么抵达目的地是早晚的事情。

成大事要善于在自己的人生规划图上精打细算的!

曾经有三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建筑一堵墙,一名行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砌砖。”第一个人不耐烦答道。

“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第二个人面带微笑回答。

“我们在建设地球。”第三个人边吹口哨边愉快地答道。

后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砌砖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砖,面带微笑的第二个人则成了一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那第三个人呢?呵呵,他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为什么同是瓦工,他们的命运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其实,我们从他们三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经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个人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而已,第二个人则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而第三个人则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第一个人在那儿只知道把一块块砖砌到墙上去,别的一概不知不问,第二个人不仅是在把砖砌到墙上去,而且他的目的很明确,要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第三个人想得更大,他不仅要建造剧院,他还要建造地球,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他要建造自己的人生。

做同样的工作,有目标和无目标,就是造成三人成就不同、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哲人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开发我们的潜能。

这是个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设定一个目标,并且把它不仅当作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把它当作是一个约束,就像鲤鱼跳龙门,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过去,变成龙,完成质的蜕变。

“人”的基本行动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被确定是“目标探求型”的系统。它的基本部分似乎与自动诱导鱼雷系统或自动操纵装置系统类似。

人生的成功者往往从起步时就有了生活目标。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誓死捍卫的是什么?当自己离世以后,能为后者留下些什么?——成大事者思索,并且明达。

成大事者很清楚,按阶段有步聚地设定目标是如何重要。“五年计划”,“一年计划”,“六个月达标”,“本年度夏季运动会的目标”等等。

成大事者每天的目标,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间制定出来,还要为第二天应该做到的事情排出先后顺序,至少要列出几个明确顺序的内容。第二天清晨醒来,他们就按着事情的顺序,一一去按质按量完成。

每天结束时,他们再次确认这张目标表。完成的项目用笔划去,新的项目追加上去,一天内尚未完成的,顺推到下一天。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目标设定”呢?其秘诀就在于明确规定目标。然后仿佛那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一样,想像与朋友谈论它,描绘它的具体细节,并从早到晚保持这种心情。

别忘记牢牢地把稳你的船舵。一天有一天的目标,即刻行动起来!对确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只要你能够这样每天“彩排”一遍,潜在意识就能自然接受它,使你一天天向理想中的目标迈进。

3.目标专注,铺就成功之路

史蒂芬·史匹柏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制片人之一,电影史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他是如何做到呢?

史匹柏在十二三岁时坚定地认为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事实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都一直专注于这个目标,从未放弃。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也许就到此为止了,但史匹柏不一样,他有个性、有思维,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史匹柏”、“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专注交谈中学习、观察。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得到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目标,但是一部分人对目标三心二意,这注定他们一生的平凡。另外一部分人一直专注于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注定他们是杰出的。

再来看看杰出人士菲尔·强森的例子。他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儿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的,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逃班。父亲十分伤心,认为养了一个没有野心而不求上进的儿子,觉得他让他自己在员工面前丢尽了脸。

有一天,菲尔告诉他父亲,他希望做个机械工人——到一家机械厂工作。什么?一切从头开始?这位老人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去从事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但他竟然快乐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选修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而当他在1944年去世时,已是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亲死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想,整个洗衣店肯定就毁了——破产,一无所有。

一个人最理想的就是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和专注的思维结合起来,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一部分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突破了命运的牢笼,获得人生的成功!

杰出的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讲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为《毕业生》那部电影做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一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发现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那种心无旁鹜专注的精神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专注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并专注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的精力必定是有限的,如果分散开来,那么只能一事无成。如果聚集起来,就像集中在焦点之下的阳光,其能量是惊人的,那么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成呢?

要想像杰出人士那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具备他们那样的专注,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生命的道路上你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去突破命运的樊笼。

4.一切在于行动

席勒是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我的父亲不但事业成功,而且为人慷慨。从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只要我需要用钱,我随时可以从父亲银行的账号开支票。上大学时,我更是随心所欲了。这样舒适、逍遥的生活一直继续到父亲去世。父亲留给我的遗产是一块相当大、而且十分值钱的土地,但没多久,大萧条便席卷各地,我当年的财务是严重赤字。这以后,为了偿债和到银行贷款,我陆续把田地抵押,并最终被银行拍卖。”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活下去,就必须出去找一份工作——这是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事。在此以前,我惟一的“才”能是开支票,我完全陷入了迷茫当中。此后的日子,我便一直在浑浑噩噩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