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11913500000002

第2章 分析报告择要概览(2)

6.面对反对和挫败的反应

对于希特勒来说,他人的反对是一种能够惊醒他的生命力的刺激。面临反对时,他的力量得以会聚和增强,而当反对变得更加强烈,成为严重的挫败的时候,他的反应往往是这样的:(1)情感爆发,暴怒如雷,愤慨不已地指责,以泪水和自哀自怜结束;后则会有(2)怠惰期,筋疲力尽,心情忧郁,优柔寡断(有时还会伴随着数小时的极端沮丧和令人心烦意乱的梦魇),此后希特勒逐渐恢复正常;最终(3)希特勒会以自信和坚定的决心,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更残酷的态度进行反击。希特勒有时会在24小时之内完成这个循环,有时则需要几周的时间才会达到最终做出反击决定的第三阶段。

数年来,希特勒面对挫败的这种反应模式一直都能获得成功,每一次反击都使希特勒进一步逼近他的目标。然而,自从他在俄罗斯前线上武运陡转之后,希特勒遭受挫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加,而他的反击则告以失败,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失败。但是,希特勒的人格中没有防御性的结构:他只能在信心膨胀之时发起进攻,或在丧失信心时陷入崩溃。

所以,我们可以预测,随着时间推移,希特勒发生崩溃的强度将会不断加剧,频率会不断增加,而时间也会延逐渐长。与之对应的,他的自信心和反击的力量也会不断下降。

有一件事是我们需要记住的:希特勒是白手起家的,在起点之时他是个无名小卒,连可以失去的东西都没有。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狂热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结果只可能有两个:彻底的成功(无所不能)或完全的失败(死亡)。在这两种结果之间,没有折中的可能。因为希特勒并不需要亲自去战斗,所以崩溃的时候他可以躲在贝希特斯加登独处、复原,然后带着新的而且永远是更孤注一掷的计划回归,去毁灭他的敌人。在他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强迫性冲动,让他牺牲自己和整个德国去复仇,去消灭西方文明,去死亡,拖着整个欧洲和他一起坠入黑暗深渊。他会觉得,这是一个被侮辱、无法忍受下去的灵魂唯一的力量源泉。

7.对于创造、绘画、建筑学、德意志国家、自我的传奇的需求

我们猜测,希特勒早年对绘画感兴趣,是因为以下几个事实:(1)这是他在学校中成绩出众的功课之一(因此提供了补偿式的成就感);(2)自婴儿时起,他弄脏东西的破坏倾向就被压抑了,而绘画提供了一个他人能够接受的发泄途径;(3)绘画,尤其还包括后来他感兴趣的建筑学,也需要建设性,因而能够平衡原始的毁灭冲动(这里的“平衡”既是一种反向形成,又是对毁灭冲动的弥补)。希特勒一向喜欢描绘被毁的神殿(正如他一向喜欢凝神注视敌人居住的城市被毁坏一样),他也同样喜欢描绘恢弘的城堡(就好像他十分沉醉于为第三帝国设计建筑一样)。

虽然很多人声称希特勒只专注于破坏,但经过对希特勒的写作与行为的仔细分析,我们确信他并非如此。在他的天性之中,有一种深切而有力的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但很遗憾,他缺乏必要的天赋)。他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来将各种元素组合成一个思想体系,来组织国家社会主义党,以及撰写自己的人生寓言——他是一部宏大戏剧的作者和主演。

不像其他的政治家,希特勒像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按照一定的周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相信全国首要的政治家应担负起提供创造性的想法、新政策和新计划的职能。

8.受到压抑的顺从、被贬低和受虐的需求

希特勒一直对他关于异性之间性行为的幻想讳莫如深,但是通过对他在《我的奋斗》中使用的三千个奇特隐喻的系统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这些幻想被揭示了出来,这项研究的结果后来也被一位“声称知情的人士”所证实。在这里没有必要描述这些幻想奇异的特征,只要说明他的这种性行为模式是以下因素联合产生的就足够了:(1)原始的排泄和弄脏东西的倾向,和(2)被动的受虐狂倾向(他性格中的女性成分发展过度的表现)。促使第二种因素(受虐狂)增强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无意识的对惩罚的需求。一个能够较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是需要表现出一些顺从反应(遵从、合作、偿还债务、表达感激、承认错误、道歉、忏悔、赎罪等)的。而一些人出于过度膨胀的骄傲,不断地压抑自己的顺从反应,在他们的身上就容易出现无意识的对惩罚的需求。尽管在有意识的层面上,希特勒过度努力地想要维护自己无限优越的形象,作为人的本性却通过一种需求无止境的自我贬低的性模式来自动地矫正这种虚饰,试图恢复平衡。

但这种性模式在希特勒的人格之中并不算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它也并不构成他的全部性需求。它与其他模式相互交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压抑的(有些人则说是公开的)同性恋倾向。

在这里,很重要的任务是认识到这一点:希特勒长期的反抗性努力,并不是以上升达到高位摆脱卑微的出身、征服自己的软弱无能为唯一目的的,同时它还通过一种强烈的理想自我反向形成,来征服一种隐藏的对被动与服从的积极渴望。这里没有空间来陈述支持这一观点的大量证据,但可以简要地列出几个例子:(1)希特勒的体质有很强的女性化特点,他的喜好和多愁善感也非常女性化;(2)他最初对母亲的认同;(3)他过去对出色的领导者(军官们、鲁登道夫等)显示出过度的恭顺;(4)他被罗姆以及其他专制的同性恋者所吸引;(5)根据一些密告者的描述,希特勒的梦魇强烈地暗示着同性恋恐惧;(6)希特勒对人性的一些解读也能折射出他自己的本性,例如他说人民“需要有人来威慑他们,让他们战栗着服从”;(7)希特勒多次说到(在狂欢般地征服、彻底地宣泄了他的愤怒之后),他想像苏拉一样放弃权力,一个人安静地生活,描绘和设计建筑;最终,(8)反复出现的自杀威胁。

II.自我、社会、思想意识中心

——致力于铸造理想化的强大德国

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德国人,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曾经说过希特勒对理想的普鲁士军国主义德国的执着是虚假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过去二十年中他是思想意识中心的(专注于一个思想)。因为他坚持的思想包含了一个社会蓝图,在假想中这个社会蓝图是有益于他的大部分同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也是社会中心的。但是,因为他对同胞的福祉的关心显然次于他个人的野心——声名、不朽,我们把自我中心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写成自我、社会、思想意识中心。我们很少在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人身上看到这么强的思想意识中心特点,只有做不到如此专注的人,才会怀疑希特勒的专注并非真实。

融系于德国。因为希特勒和德国人民中的一大部分彼此融洽接纳,我们可以说他融系于德国民众,既接受他们,也为他们所接受。希特勒对第三帝国的强烈情感(可能这么强烈的爱国情感只有一个生于祖国边境之外的民族主义者才会有)成为以下情况发生的决定性因素:(1)使他获得德国人民支持,由此得到权力欲的满足;(2)使他能够找到事业感、使命感;(3)(在他自己看来)为他的许多非法行为提供道德依据;(4)把他和一群有相似想法的人联系到一起,使他免于心理孤立的危险,从而令他保持相对理智。

(注意:希特勒在内心中把德国等同于他的母亲这一假说,能够帮助解释他忠诚奉献的热诚程度。)

III.情感

希特勒的大部分情感倾向广为人知,并已在前面列出:他对权力、荣耀、独裁、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暴力非常看重,而轻视软弱、寡断、宽容、同情、和平、理性辩论、民主、布尔什维克主义、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犹太民族、基督教精神。简略一点来说,我们可以把他看作倡导攻击性本能(战争、权力和荣耀)、贬低获得性本能(商业、和平与繁荣)的代言人。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思考:(1)当希特勒在维也纳流浪的时候,他为什么没有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以及(2)怎样解释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

1.希特勒反对共产党的决定因素

(1)希特勒父亲的社会地位是逐渐上升的,他最初是一名农民,然后努力成为较低的中产阶级,在他自己和更下层阶级的人之间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希特勒的父母都尊敬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因此,希特勒本能地避免与维也纳工人阶级交往过密。

(2)希特勒体质太弱,不适合从事建设工作,无法长期维持一份工作,所以没有多少机会与工会建立联系。

(3)希特勒从12岁起就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在他心目中,社会的分隔线(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共产主义者眼中社会的分隔线(阶级之间的冲突)不一致。

(4)希特勒一直支持等级原则:社会应当由最适合、经过最严格训练、在实际行动中证明了自己的精英来统治。与之相对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则呼吁权力在未经训练的人之中广泛分配。

(5)从青年时代的最早期开始,希特勒就更赞同军国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他来说从来都没有过吸引力。

(6)希特勒对于失败者缺乏同情,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方面对他没有吸引力,希特勒一直都是个恃强凌弱的人。

2.希特勒反犹太主义的决定因素

(1)德国传统中有广泛传播的反犹太情绪(特别以吕格尔、费德尔为代表),希特勒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

(2)希特勒个人生活中的挫折使他需要寻找替罪羊,来把自己压抑的攻击性集中到他们身上,因为犹太人不会以拳头和武器来反击,所以是最好的替罪羊。

(3)犹太人是希特勒将自我中卑微的部分(他的敏感、软弱、怯懦、性受虐癖)进行投射的合适对象。

(4)在凡尔赛和约之后,德国人也需要一个替罪羊,作为政治策略,希特勒向他们提供了犹太民族。

(5)在组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强盗军队(纳粹部队)并且唤起了他们的战斗精神之后,希特勒必须要为他们找到发泄暴力激情的靶子,以免愤怒指向他自己。

(6)犹太人不是军国主义者,在希特勒的征服计划之中只会是绊脚石,消灭犹太人使他损失的支持率不足挂齿。

(7)犹太人与希特勒最热切憎恶的几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商业、唯物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8)有些犹太人非常富有,希特勒需要一个借口来剥夺他们的财富。

IV.正式结构——歇斯底里症,精神分裂症

希特勒的性格(自我结构)相对较弱,他的巨大力量来自他的情结的周期性驱动。通常他不能够自主地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自己坚持工作规律,他必须要受到内心的强迫,由激情的浪潮推上高点。他的本我(本能力量)和自我(自主控制)联合一致,他的超我(良知)受到压抑。

1.歇斯底里

希特勒显示出了多种形式的歇斯底里性分离症状,特别明显的表现是在1918年的两种症状,当时战争在他身上引发了神经症,使他发生了失明和失音(变哑)。他多次经历了精神状态上的特殊时期,其间他的特征是容易深陷沉思之中,或是发生强烈的情感爆发,以及看到清晰的幻象。在当众演讲时,他几乎处在发疯的状态。他将原始萨满、宗教先知、精神错乱的煽动者以及完美演员的一些特质集于一身,显然属于激动人心的、能创造历史的歇斯底里症患者之列。

然而,我们一定要注意,希特勒对自己的各种情结有很强的控制力。他能根据情境的需求来开启或关闭自己的情感爆发,利用它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正如埃里克森(Erikson)所说,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歇斯底里症……在德国历史的舞台上,希特勒知道怎样安全而又权宜地让自己的个性进入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去演绎出每一位德国的听众、读者心中隐藏的期待”。

2.精神分裂症

精神科医生对于游走在歇斯底里症和精神分裂症边界的病例并不陌生,有的时候,歇斯底里症会逐渐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丧失理性的种种情形中非常严重的一种)。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因为希特勒已经表现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所有症状,所以他不乏心智完全崩溃的可能性。

但这里还是要注意,偏执型的动力机制可以用来有效地使一个少数党派或是一个受到击败的国家激发和会聚其力量。这样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生动而夸张地描绘出一个图景,其中的世界充满了罪恶和谋划邪恶背叛的对手(被害妄想);(2)说服你自己的群体,使之相信自身具有内在的优越性和光辉的命运(夸大妄想);(3)声称为了你们的共同目标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你们的敌人过去已经用过最为卑鄙的手段,并以此来压抑良知;(4)把任何一次挫败、任何一个灾难都归咎于自己的敌人。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手段,希特勒利用了自己的偏执倾向,保持了对这种倾向的一些控制。

因此,我们能够得知希特勒是如何避免变成彻头彻尾的疯子的。答案可能是这样:(1)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歇斯底里和偏执倾向达成他的目的,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对自己的这些倾向的控制;(2)希特勒认同于一个社会中心的目标,即创造一个理想化的德国,并全身心致力于此,这使他避免了孤立的自我中心的痛苦和危险;以及(3)希特勒极其擅长把自己的想象和幻觉加之于德国人民的身上(这些人服从现行的趋势),从而使他们相信他是无可比拟的崇高之人。因此,他虚构的世界变成了真实,疯狂变成了理性。

V.希特勒的能力特征与行动原则

1.能力和有效的特质

希特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自身独特的能力和特质:

(1)富有激情地表达出人民深层的需要和渴望的能力。

(2)对人类内心中最原始的以及最理想化的倾向产生吸引力的能力。

(3)简化复杂问题、找到最快解决方案的能力。

(4)在演讲和写作中运用隐喻和传统意象的能力。

(5)唤起人民的同情和保护欲的能力,对德国人民来说,领袖的福祉成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6)完全彻底地投身于他的使命,充分的自信心,对一些原则顽固地坚持。

(7)精通政治组织的艺术。

(8)战术上的天才,精准的时机选择。

(9)精通宣传的艺术。

2.政治行动的原则

希特勒政治哲学的指导原则中,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成功依赖于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2)新运动的领袖必须要能吸引年轻人。

(3)群众需要一个持久的思想理念,领袖的职能之一就是提供一个这样的理念。

(4)若不唤起人民的情感,他们就不会行动。

(5)若希望政治集会和会议有好的总体效果,就必须要结合艺术性和戏剧性。

(6)主要的政治家必须是思想和计划的创造者。

(7)成功能够证明任何方法为正当。

(8)若不能有效地使用恐怖手段,一项新的运动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