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用大石块砌成的朴素庄重的二层楼的建筑,曾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1718年,戴佛尔伯爵亨利在巴黎市中心盖起了这座宫殿,当时取名为戴佛尔大厦。主人死后,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买下了这座大厦。蓬帕杜尔侯爵夫人死后,大厦转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手里。1773年,路易十五把宫殿卖给了金融家博让,13年后,又被新国王路易十六买下,后来他的侄女波旁公爵夫人成了宫殿的主人,戴佛尔大厦改名为波旁大厦。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座大厦几经转手,最后改名为爱丽舍宫。1805年8月,拿破仑的内兄缪拉买下了爱丽舍宫,3年后,他被封为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国王,便把这宫殿给了拿破仑。奥地利战役爆发前,拿破仑和约瑟芬就住在宫内。1815年百日政权中,拿破仑又回到爱丽舍宫,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他在宫内宣布第二次退位。1816年,路易十八把爱丽舍宫给了他的侄儿贝里公爵,就是后来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1820年查理十世遇刺身亡,宫殿20多年无人居住。1848年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决定把爱丽舍宫改为皇宫,当时曾接待过大批外国国家元首。1873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就任。次年9月他搬进了爱丽舍宫。此后,爱丽舍宫就一直成为法国总统府。
名城故事
在巴黎,提起埃菲尔铁塔,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今天,它已经成为法兰西首都的象征,被浪漫的巴黎人称为“云中牧女”。每年从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从英伦三岛以及来自大西洋彼岸或太平洋沿岸的几百万游客,都把登临埃菲尔铁塔看作是旅游中难得的体验。
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高320米,总重9757吨。占地约1万平方米,塔的最顶端不到100平方米,上下宽窄悬殊,使其结构别具一格。从远处看去,它四脚立地,拔地而起,塔基恰似一座高拱铁桥,顶端有一个旋转的灯标,直插云端,显得气魄宏伟。
设计这座铁塔的化学工程师埃菲尔,年轻时曾参加过巴黎一所有名的工程学校入学考试,因成绩不佳而未被录取。但他后来继续勤奋自学,终于成为一名铁路桥梁的“万能工程师”。铁塔刚刚出现在图纸上的时候,曾被莫泊桑、魏尔纶、普鲁多姆、卡尼娜、里尔、小仲马、古诺等“文化艺术界名流”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建造铁塔是“不顾法兰西的风雅”,“伤害”法国“历史与艺术”。埃菲尔在各种压力面前不但毫不动摇,反而对《时代》记者强调:“铁塔将会显示出它的独特的美。”1887年严冬,铁塔开始破土动工,到1889年3月30日,赶在为纪念大革命100周年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开幕之前竣工了。庆祝完工那天,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掀起一派节日的热潮。埃菲尔邀请反对建塔的著名音乐家古诺,到塔顶的沙龙里坐赏高空奇观。古诺在现实面前抛弃了偏见,并根据缪塞的一首诗,即兴谱出了《云中协奏曲》。许多反对者也纷纷转变立场,赞美铁塔这一新生事物。1889年5月6日,万国博览会开幕,埃菲尔铁塔成为最吸引人潮的景点。
埃菲尔铁塔在风雨中屹立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由于计算精确,铁塔的250万多个铆接孔,在组装中没有一个错位,18000多根铁梁,没有一根需要调换。
布鲁塞尔——欧洲的“首都”
城市名片
国别:比利时
位置:森纳河畔
地位: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年代:建于公元979年
名城掠影
从有历史记载时起,布鲁塞尔地区就已有人在此住居,到9世纪开始这里进入封建诸侯割据时期。公元979年,以这一带为封邑的罗退尔王国南部的公爵查理,在森纳河上一个名叫圣热里的小岛上定居,并在岛上筑起了要塞和码头,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美丽的住所。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布鲁奥克塞拉”,意即“沼泽上的住所”。“布鲁塞尔”就是这个名字演化而来的。今天的布鲁塞尔市区就是以圣热里岛为中心,只不过如今圣热里小岛已不存在了,因为森纳河流经市区的部分于1861~1871年间在一次瘟疫流行之后被盖上了,成了“地下河”。
从12世纪开始,布鲁塞尔成为西欧大陆出海通商要道上的重要中间站和商品集散地。到了13世纪,布鲁塞尔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城镇,这里生产的呢绒、挂毯和花边行销整个欧洲。可惜,公元1276年,一场大火烧掉了整个城镇的1/3以上。布鲁塞尔于1357~1379年重建,并再次建起一道8千米的城墙。这时市区已经扩大,城墙的一边已修建在右岸的高坡上。
1516~1555年查理五世从登基到退位的40年中,他身兼西班牙国王和日耳曼帝国皇帝,并以布鲁塞尔为都城,所以这一时期布鲁塞尔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经济和文化也得到发展,是布鲁塞尔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然而,在查理五世退位之后,布鲁塞尔同整个比利时一样被西班牙统治,时达160年之久。接着,又先后处于奥地利、法国和荷兰的统治之下,饱经了历史的风霜。
1830年8月,布鲁塞尔爆发了反对荷兰统治的民众斗争。同年10月4日,比利时宣告独立,布鲁塞尔被定为独立后的比利时的首都。
比利时地处英国、法国、德国三大国之间,扼西欧之交通要冲,被称之为“欧洲的十字路口”。而布鲁塞尔则可以说是这个“十字路口”的中心。这种地理位置给比利时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也使它成为历来欧洲大国的争夺目标和角逐之地。1695年8月13日,法国与英、奥两国的战争中,法国的军队炮击了布鲁塞尔,使16座教堂、近4000栋房屋被毁。市中心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亦大部分被毁,整个布鲁塞尔,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也未能幸免于“欧洲战场”的厄运,布鲁塞尔两度为德军占领。直到1944年9月才被盟军解放。
在市政厅右侧的一个巷口,有一家“天鹅餐厅”,旁门上方雕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1845年2月,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曾住在这里。不久,另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也来到这里,《共产党宣言》有一部分就是他们在这家小旅馆的楼上写的。
布鲁塞尔的法律大街是由上城到下城的通衢大道之一。欧盟总部的委员会和部长理事会秘书处就坐落在这条大街的北侧。作为欧盟总部的所在地,布鲁塞尔每年还要接待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要员,到这里访问的代表团更是不胜枚举。
除了欧盟设在布鲁塞尔外,布鲁塞尔还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处和荷、比、卢经济联盟等100多个国际性组织的所在地。据统计,500多家世界各国的银行、公司和企业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同时,还有140多家的外国通讯社、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在布鲁塞尔设有记者站。所以,在街头巷尾,都能见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因此,有许多人称它是欧洲的“首都”。
名城故事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撒尿小孩”铜雕像。
这个浑身黝黑的小孩有着卷曲蓬松的头发,光着身子,挺着小肚皮站在大理石雕花台座上在撒尿。经过人工蓄水,他的“尿”源源不断地流到下面的水池里,这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英雄于连。
关于这座铜像有这个一个故事: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全城的人都跑出来唱歌跳舞,欢庆自己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钟声、礼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织成雄壮的乐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荡。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敌人悄悄溜进了市政厅的地下室。地下室里放着许多火药,只要一颗火星溅到火药上,就会引起爆炸,城市将毁于一旦。敌人堆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点上火后慌忙溜走了。着了火的导火线,正“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进去,谁也没发现这危险的火花。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正在危急关头,偏巧有个叫于连的小男孩到小院里玩耍,他在墙角边发现了闪着火花的导火线,燃烧的导火线正在一寸寸变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药,并且在战争中懂得了导火线在火光中变短是怎么一回事。他想去用水扑灭,可这里没有水,到远处去打水已经来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来,恐怕也已救之不及。正在危急时刻,小于连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墙角边,朝导火线上撒了一泡尿。真灵,这泡尿竟把导火线浇灭了。一场灾难消失了,布鲁塞尔城在顷刻间化险为夷。
人们把这个撒尿的小英雄高高地举到头顶,欢呼起来。有人提议为小英雄于连塑一座铜像,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城人民的拥护。他们请来全国最杰出的雕塑大师捷罗姆·克思诺,一座高50厘米的光屁股撒尿孩子的铜像从此便矗立在了布鲁塞尔城里,并且提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
日内瓦——国际组织集聚地
城市名片
国别:瑞士
位置:位于瑞士西南部、日内瓦湖西南端
地位:国际城市
年代:公元前1世纪左右
名城掠影
据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的1万~2万年——冰河时期稍后,已有人类聚居于流入现今日内瓦湖的隆河河口两岸。而日内瓦的名字来源于公元前凯尔特人在此建造的古城。日内瓦第一次在拉丁语中出现是在恺撒的著作《高卢战记》中。这个名字最初有可能与位于利古里亚地区的热那亚城相同,意思是“膝盖”,也就是指日内瓦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被罗马征服后,日内瓦变成了罗马行政区纳尔榜南西斯高卢的一部分。9世纪,其成为勃艮第公国首都。虽然,日内瓦一直是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的对象,但在实际上日内瓦一直都是被其主教掌治着,直到宗教改革后,日内瓦成为共和国。
由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活动主要在日内瓦进行,因此日内瓦常被喻为“新教的罗马”。16世纪,日内瓦是加尔文新教派的中心,老城区的日内瓦圣彼得大教堂便是加尔文自己的教堂。英格兰国王玛丽一世时期大力迫害新教徒,因此大量新教学者逃向日内瓦。
1798年,它曾被法国侵占并成为法国的领土的一部分。1815年,日内瓦城和它周围的地区,被划入瑞士联邦,作为瑞士的第22个州,日内瓦市就是日内瓦州的首府。
日内瓦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城市,许多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以日内瓦作会址,许多国际组织在日内瓦设有驻地和办公机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19年,日内瓦就被选为当时的国际联盟的所在地。在著名的国联大厦,举行过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现在,联合国的主要部门虽然设在美国,但仍有不少重要的国际组织的驻地设在日内瓦。如联合国欧洲分部、国际劳工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气象局等。欧洲原子能中心于1954~1955年期间在日内瓦建立,它促进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它的实验室人员达1600多人。
名城故事
对于日内瓦瓦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登城节。这一节日是为了铭记1602年12月11日~12日(但当时日内瓦仍使用儒略历)发生的“登城事件”。日内瓦人民在这一天击败了前来偷袭的萨伏依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莱一世的军队,维持了当时还是共和国的日内瓦的独立地位。
17世纪,日内瓦是个独立弱小的共和国。多年以来,萨伏依王朝的公爵们一直觊觎富庶的日内瓦共和国。卡洛·埃曼努埃莱一世于1580年即位后,立志将日内瓦变成萨伏依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首都。他的计划也得到了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宗克雷芒八世的支持。但这引起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不满,他也派了少量部队在附近驻防。
在几次失败的进攻尝试之后,1602年,卡洛·埃曼努埃莱一世决定孤注一掷。他集合了一支约两千人的雇佣军,军队主要由他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援助的西班牙士兵组成。因为在卡洛·埃曼努埃尔一世看来,萨伏依人与日内瓦联系过多,并不可靠。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12月11日夜到12月12日凌晨之间。这一夜接近冬至,寒冷、漫长而且无月。公爵认为日内瓦的守兵一定在屋中取暖而疏于防备。
12日凌晨2时,这两千名士兵沿阿尔沃河前进,在日内瓦城南的空地集结。他们的计划是派突击队打开日内瓦城门,然后一举攻入。计划进展顺利,先锋成功登上城墙,打开无人看守的造币厂门。很快200多名士兵蜂拥而入。头领阿尔比尼甚至命人给公爵送信说日内瓦已经拿下,消息迅即传遍欧洲。
敌兵首先到达了城外,把云梯接起来,架在城墙外面准备攻城。守城的哨兵发现了敌情,打响报警的枪声。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拿起武器,登上城楼投入战斗。圣彼得大教堂和其他所有教堂一齐敲响了紧急动员的钟声,日内瓦人同仇敌忾,殊死拼杀。
由于日内瓦人反应迅速,没有及时炸毁桥城门的敌军意识到失败必不可免,于是在破晓前仓皇撤退。日内瓦人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独立。战斗中牺牲的18个人被安葬在教堂,教堂外墙上有他们的纪念碑。此后日内瓦人每年都要举行登城节,以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
维也纳——世界音乐之都
城市名片
国别:奥地利
位置:多瑙河畔
地位:首都,历史悠久的欧洲名城
年代:约公元前500年
名城掠影
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建立维也纳城。公元1世纪,它成了罗马帝国的要塞,并逐渐发展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13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后为奥地利首都。1945年起,维也纳曾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管理,1955年对奥和约签订后,四国军队均已撤退。
蓝色的多瑙河水缓缓穿过市区,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幽美的维也纳森林伸展在城市西郊。站在卡仑山的山巅,从古城堡上瞭望着维也纳郁郁葱葱的森林,波光粼粼的多瑙河,使人不期然的想起这个“音乐之都”的风光景物,行云流水,曾孕育了多少不朽的乐章,怀抱过多少音乐的巨人!
18世纪中叶,著名女王玛丽亚·塔雷西亚实行了许多社会改革,使得国力兴盛强大,社会安定富裕。因此,民间音乐和歌剧进一步兴旺起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曲家、演奏家、演员和歌手。对此,宫廷大力提倡,并在皇宫府邸内修建了不少剧院和音乐厅。因此,在18世纪,这里便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心,19世纪又成为舞蹈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贝多芬、莫扎克、舒伯特以及施特劳斯父子,在世界乐坛上享有巨大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