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108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
11850100000007

第7章 发明2(3)

但是,产生于19世纪的人造丝、人造棉虽称为“人造”,其实基本原料还是木材、芦苇、稻草等天然纤维。人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将这些天然纤维转化成可以制成衣料的纤维罢了。

真正在合成纤维领域迈出决定性一步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及其年轻的工程师卡罗瑟斯。

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期间,德国的化工工业明显地领先于美国。他们首先合成了橡胶、塑料等。在利润的驱动下,美国的杜邦公司决心奋起直追。他们广纳贤士,投入巨额研究经费,希望在人造纤维领域中有所突破,赶上和超越德国的水平。当时的卡罗瑟斯是哈佛大学的一名讲师,32岁。他自幼爱好化学实验,28岁时就以优秀论文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杜邦公司选中这位有真才实学,有创见也有魄力的年轻人,给他提供了一切方便条件和足够的经费从事研究工作。

卡罗瑟斯果然不负众望。经过了千百次试验后,1930年,卡罗瑟斯和他的试验室成员们用乙二醇和癸二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缩和反应得到了具有奇妙特性的物质——聚酯。熔融的聚酯被拉伸成纤维状细丝,在其冷却后可以继续拉伸,长度可达最初的十几倍,并且有优良的强度和韧性。在此基础上又经过3年的努力,卡罗瑟斯最终由己二胺和己二酸生成了聚酰胺纤维——尼龙-66。其中第一个“6”表示己二酸中有6个碳原子,第二个“6”表示己二胺中有6个碳原子。

尼龙是人造纤维中一种最重要的发现。除了尼龙袜和尼龙内衣外,它还可以制成许多种东西,从服装到床上用品,从地毯到安全带,从救火水管到人造毛皮,几乎什么都能做。尼龙问世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尼龙因可作降落伞的材料,而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一直到现在,各国竞相发展,前前后后制成了许多种合成纤维。尼龙的发明是人类在材料领域的重大进展。

如果人造丝未出现,美国的真丝市场就一直被日本独占。丝最常用来生产女人的丝袜,崭新的尼龙一问世,真丝袜马上被尼龙丝袜取而代之。虽然有吸湿力弱的缺点,但这种合成纤维确有可取之处,它的耐穿美观是天然物比不过的。

卡罗瑟斯本人郁郁寡欢而神经质,在度过41岁生日的第三天,因受不了心理上的压力而自尽。卡罗瑟斯逝世时,留下多达50种以上的专利,都是在9年间完成的,普通人穷毕生的精力,恐怕也无法达到这个工作量。

古往今来,可能没有哪种衣料像它这样被东西方人共同宠爱,从中国皇帝身上的龙袍到希腊神像的外套,都有它的身影——三千宠爱于一身——丝绸小史中国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制造丝绸的国家,其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一位法国学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太古之时,蚕丝业仅行于中国,其他各国从未之有。”由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保持着独创的养蚕缫丝技术,当花样精美的丝绸从远道辗转到达西方人手中时,其价格几乎与黄金等价。达官贵人身着一袭丝绸长袍,是极尽奢华的事。甚至连凯撒大帝有一次穿着丝绸袍服去戏院看戏,也被国人认为太过奢华。爱屋及乌,西方人对生产丝绸的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也生出了有趣的设想。他们称那个能生产丝绸的国度为“赛里斯”,即“丝国”。赛里斯国远在大地的边缘,那里的国民聪明灵巧,更奇妙的是那个国度还有一种神奇的树,可以从树叶丛理出长长的丝来。或者说,丝是一种金色的羊毛,等等。

其实,即使中国人自己,对丝绸也充满了敬仰之情。举凡这样关乎民生的重大发明,中国人往往归功于古圣王,载之史书,代代传诵。于是,中国丝绸业的起源,就有了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蜀王蚕丛始蚕和伏羲化蚕等传说。这其中,以西陵氏始蚕的传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西陵为远古四川的一个原始部落,西陵氏为该部落之女,名嫘祖,被中原部落首领黄帝娶为元妃。传说西陵氏成为黄帝元妃后,便开始教人民种桑养蚕之法,缫丝织绸以供衣服之用,蚕丝业逐渐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人们感其功德,将其奉为先蚕,即蚕丝业的始祖神。

蚕丝业之所以尊重黄帝元妃嫘祖为始祖神,可能是古人认为养蚕缫丝的劳作由妇女来做更加合适的缘故。事实上,黄帝是中原部落的首领,嫘祖是四川部落西陵氏之女,在地域上都离浙江比较遥远。黄帝元妃始蚕神话的流传,反映出我国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蚕丝业相对发达的实况。而在浙江民间流传的,则是“蚕花娘娘”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江南有户人家只有父女两人及一匹白马相依为命。一次父亲出了远门,留下女儿看家。日子长了,女儿十分思念父亲,一日偎着白马开玩笑地说:“白马啊,如你把我父亲找回家,我就嫁给你。”白马一听,竟朝天一声嘶鸣,奋力挣断缰绳而去。小姑娘的父亲忽见家中的白马朝他奔来,不知家中出了什么事,急急跨上马背向家里赶去。回家见女儿平安,也就放下心来。但从那以后,家里就有些不对劲了,那匹白马一见姑娘,就要跳跃嘶鸣。父亲觉得奇怪,私下问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女儿无奈,只得以实情相告。畜生怎么可与人婚配?父亲发了怒,一箭射死了白马,并把马皮剥下来晾在院子里。小姑娘走到马皮边上,想到发生的不幸,暗自落泪。忽然旋风四起,那马皮蓦地裹住了姑娘团团乱转,不一会就出了院外,等父亲赶到,女儿早已无影无踪了。第二天,父亲才在一片树林中找到了女儿。只见雪白的马皮正紧紧贴在女儿身上,她的头也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扭动着身子,从嘴角吐出长长的丝来。这便是蚕与丝的由来。人们将小姑娘尊为蚕神,为她立庙塑像,顶礼膜拜,称为“马头娘”。这一神话最早记载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流传很广。后世浙江的蚕农便将“马头娘”认做了蚕丝业的始祖神,并亲切地称她为“蚕花娘娘”,年年蚕事前后,祭祀不断。

然而不管传说如何荒诞不经,都无法改变丝绸诞生在中国的事实,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丝绸这样迷人的服饰材料,才有了这么多的传说故事。

最早的家养蚕茧发现于山西省南部的西阴村,商代的大量丝绸残片显示,到那个时期,人们确已开始养蚕——中国的丝绸业已经开始。

养蚕用的桑叶采自专门种植的桑树。用蒸、盐浸或日晒等方法将蚕茧中的蚕蛹杀死,然后便可以把蚕丝绕到木架上纺线。战国时期的丝织品至今依然存世。

银幕上穿雨衣的人总给人以或神秘或惊艳的感觉,比如《北非谍影》里的鲍嘉,比如《重庆森林》里的林青霞,而现实中发明雨衣的人和这些丝毫不沾边,他只是一个——买不起雨伞的人——雨衣和它的发明者一百多年前,雨衣诞生于一个多雨时节。1823年的苏格兰,阴雨绵绵,欧洲人都说那里是“天漏”。有一位叫麦金托什的橡胶工人,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上班。由于家里穷买不起昂贵的雨伞,他总是冒雨赶路。日久天长,他因潮湿患上了疥疮和风湿病。

有一天,他工作得很疲惫,一不小心将橡胶浓液滴在自己的衣裤上。他非常难过,衣服弄脏了,拿什么来换洗呢?无奈,他只得用手指去抹沾在衣服上的橡胶,试图把它擦掉。可是,衣服上的污点黏合得牢牢实实的,根本擦不掉。他只好穿着这样的脏衣服冒雨回家。奇怪的是,这些脏斑并不透雨。他灵光一现,心想:这不就是早先向往的不透雨的衣服吗?假如用橡胶液把衣裤表面全部涂上,不就可以用来挡雨吗?第二天,他一到工厂就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就此诞生。

麦金托什有了这套雨衣后,便从雨水浇淋的噩梦中解脱出来了,身体渐渐康复。他的变化引起了周围许多人的注意,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穷人纷纷询问原因。麦金托什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造告诉了那些穷朋友。这样,做胶布雨衣的方法就迅速传遍苏格兰的大地,一传十,十传百,世人皆知。为感谢麦金托什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雨衣称做“麦金托什”,英语中“胶布雨衣”这个词也是“Mackintosh”(麦金托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