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108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
11850100000003

第3章 发明1(2)

那个笑话你可能听说过,挨了面条欺负的馒头找了一伙兄弟来报仇,恰好碰上了方便面,馒头扬言:“烫了头发照样认识你。”其实方便面的诞生可不仅仅是烫了头发那么简单——速食革命的领头羊——方便面和它的发明者方便面的发明者安藤百福曾经是中国人,原名吴百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一直在日本经商。他是日本著名的日清食品公司的创始人,在发家之前,他在商海几度沉浮,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入过狱。1945年,日本国内经济极度困难,物资极度缺乏,社会秩序混乱,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一天傍晚,安藤百福在大阪梅田车站,看到人们为了买一碗热汤面而在寒风中排起长队。这一情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食”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衣食住”中居首位的应该是“食”,“食”才是最基本的条件。而人们在寒风中排长蛇阵的情景又使安藤百福进一步意识到,日本民众如此喜欢吃面条,面条就拥有巨大无比的市场潜力。如果能有一种像面包一样想吃马上就可以吃到的面条岂不更好?这种极其平凡然而又是打破千年来习惯的念头成为了他研制方便面的直接动机。

使安藤百福开发方便面还有另外的原因,战争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战后,日本接受美国大量物资援助,面粉是主要产品之一。宣传和鼓励人们吃面包成为日本厚生省的一项工作。作为东方人,安藤百福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面包是西方人的饮食,改变饮食方式就意味着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他曾就此向厚生省的官员们提出过建议,说“应该提倡吃面食”。厚生省官员反过来对他说:“既然你提出了这么好的建议,那么你就去研究吧!”于是,安藤百福开始真正研究起面条这个在东方具有数千年历史,深受平民百姓喜爱的面食来。

开发方便面的第一步还是要归功于安藤百福在其设立的国民营养科学研究所时所做的发明,当时他用牛骨、猪骨作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从中提取营养剂的实验,获得成功,并获得承认。这是他在开发方便面领域取得的第一个成功。

接下来就是安藤百福一心研究受百姓欢迎的面食的经历了。到底开发什么样的面条呢?安藤百福认为有5个:一要味道鲜美,二要容易保存,三要食用方便,四要价格便宜,五要安全卫生。然而当时安藤百福经历了商海中的磨难后已是一贫如洗了,没有充足的资金,他家院子里的一个小房间,便成了他的研究实验室。他从商店里买了台半旧的轧面条机,用自行车把它驮回来,安装在“实验室”里,然后又买来面粉。

安藤百福的研究实验没有深奥的理论,也不需要高精尖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他把各种添加调料掺到面粉中去,和好面,然后轧面条,然而和好的面不是一盘散沙,不成面条,就是结成团块,粘在轧面机上,无法轧制。他不断改变添加材料。寻找解决办法。

面条味道鲜美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面汤。这是安藤百福开发方便面要解决的第二大难题。安藤百福在家养鸡,也常常杀鸡吃肉。有一次,一只鸡未被完全杀死,挣扎起来逃跑,鸡血溅了他的次子宏基一身。从此,宏基便不敢再吃鸡肉了,但是对炖好的老母鸡汤却很喜欢。安藤百福见此情景,就决定用淘汰下来的种鸡作汤料,制作鸡汤方便面。

制作方便面的关键在于热油处理。这是安藤百福的一项创造发明。他在面粉中加入盐水、油、佐料等添加剂,用轧面机轧成面条,再用高温进行短时间的蒸制,放入鸡汤中浸泡或喷洒,使之带上香味,然后放入模型之中油炸,使之成型。这就是安藤百福经过实验,失败,再实验,最后摸索出来的制作方便面的基本工艺,这一技术三十年来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安藤百福说,方便面经过两年的研制获得成功,其间并无特别动人和惊险的场面。他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间断的劳动,一步一步接近成功的。当时,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虽然很辛苦,但精神上却感到很充实。

1958年8月,“鸡汤方便面”的试销品被放到东京的百货商店中,当天被抢购一空。品尝过的人反应相当不错。安藤百福意识到,方便面的开发终于成功了。这一年,安藤百福48岁。

方便食品的加热时间一般定在3分钟。据说,3分钟是人们“等候”时的最佳心理时间。超过3分钟,人们便会分散注意力而变得焦躁;短于3分钟,人们又会觉得来之甚易,产生无所谓的心理。

中国人讲究宁静致远,和气生财,但美国的这位厨师可没那么好脾气,对挑剔的客人大光其火,谁料美味竟然——在怒火中诞生——薯片诞生记据说,薯片的起源地在美国纽约州萨拉多加泉,那儿有座著名的卡瑞月湖度假村,许多有钱人经常到那里过周末。村里的餐厅雇用了一名印第安厨师乔治·克伦。有一天,来了一位百般挑剔的客人。他点了一道油炸马铃薯,却抱怨道:“切得太厚了!”于是,这道餐点被原封不动退回厨房,让厨师重新切薄,再炸一遍。可是,客人仍然不满意,又一次将油炸马铃薯退回厨房去。

这下子,厨师发火了,他一向脾气就不好,现在更是怒不可遏。他心里想,应该给这个讨厌的家伙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马铃薯切成很薄的片状,丢下油锅,炸到又酥又脆为止,然后在上面洒点盐巴。他认为这样一来,顾客一定吃不下去,可是又不敢抱怨半句。

没想到,出乎意料,那一桌的客人吃下这盘薯片后,个个赞不绝口。有的还说:“这辈子没吃过如此好吃的薯片!”吃完一盘后,他们马上又点一盘,欲罢不能。

很快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这种食品好吃。有人便给它取了名字:“萨拉多加薯片。”从此人类又多了一种可供消遣的食品。

今天,美国人每年平均要消耗掉八亿一千六百万磅的薯片,等于用三十四亿六千八百万磅的马铃薯切成的。薯片可说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零食。美国人平均一年要花掉四百万美元买薯片当零食吃。

薯片的平均厚度为千分之五十五英寸。

美国所生产的马铃薯中,有百分之十一制成薯片。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大的薯片为“查理薯片”公司在1977年出产的,长七英寸,宽四英寸。

不要小瞧了这些小小的晶体,有了它们我们的菜肴才变得那么鲜美。虽然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调味选择,还是不该忘记带来这场饮食革命的那个日本人——鲜得有一套——奇妙的味素虽然今天许多家庭都在使用鸡精作为烧菜时的调料,但是不应忽略了它的前身。这种神奇的调味品便是味精,不要小看了这种颗粒状的白色晶体,它的发明过程可不简单!那是1908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中,也许是白天在实验室工作太辛苦的缘故,池田觉得妻子今天为他准备的晚餐味道格外鲜美。尤其是那碗汤,给人感觉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诱人味道。“这碗汤用的是什么汤料啊,实在是可口。”池田夸奖道。“很抱歉,今天店铺里的汤料全部卖完了。这汤里面只是些黄瓜和海带丝。”池田的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黄瓜和海带竟会如此美味?”凭着化学家敏锐的直觉,池田想到了定是海带中含有什么未知的成分可以改变汤的味道。于是这位职业化学家一离开饭桌,就立即钻入实验室,研究起海带的成分来。

在池田菊苗工作的明治时代,由于当时各种技术水平的限制,要分析一种生物的化学成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池田在海带的提取液中分别滴入各种的试剂,以此来鉴别成分。这一工作持续了半年之久。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现海带中含有一种叫“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具有特别强烈的鲜美味道。只需要将少量的“谷氨酸钠”放入汤中,就可以使汤的味道变得更加鲜美。

池田菊苗教授将这项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之后,就开始了其他课题的研究。但是这项成果马上被一位精明的商人发现了。这位叫铃木三郎的企业家意识到这是一笔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大买卖。他随即与池田联系,请求池田把提炼“谷氨酸钠”的技术转让给他。诚实严谨的池田告诉他:“100公斤海带只能提取2克谷氨酸钠,如此所需成本太高,不大可能进入市场。小麦的蛋白质中同样含有这种物质,我们可以试着从小麦中提取。”于是,池田和铃木二人联手合作,共同开发低成本的谷氨酸钠的提取方法。从小麦中提取谷氨酸钠的工艺很快获得成功,铃木将产品大批量的投放市场,并把它取名为“味之素”。他们还打出了“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的广告。顾客们对这种神奇的调味品非常欢迎,争先恐后地购买。

这种风行全日本的“味之素”很快传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的兴趣。当他确定这些白色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时,在1923年,吴蕴初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提取谷氨酸钠的方法——水解法。水解法的过程是:先用一定浓度的盐酸加压水解小麦麸皮(面盘),把得到的黑色水解用活性炭脱色,经过真空浓缩就得到谷氨酸,再用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谷氨酸钠。水解法过程简单,成本更低。

到了1956年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又找到了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这种方法节省了小麦的消耗,生产出的味精纯度更高,鲜味也更强。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精出现了,并很快取代了“谷氨酸钠”。新出产的味精的鲜度是原来味精的160倍。于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有口福了。

池田菊苗和负笈英国而得了神经官能症的大文学家夏目漱石是旧交。据说夏目漱石的病,因惊异于池田的人品和在文学方面的博学广闻而霍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