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108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
11850100000018

第18章 发明5(3)

1789年,琴纳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写了一篇题为“接种牛痘的理由和效果探讨”的论文。但是琴纳的举动却引来了许多非议,英国皇家医学会甚至取消了琴纳的会员资格。一些愚昧无知的人认为接种牛痘会变成“牛”。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由于接种牛痘的效果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方法。

1801年,琴纳编写的小册子被译成五种文字,接种牛痘的技术很快就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在英国,由于种痘,死于天花的患者在三个月内减少到三分之一,连皇室也接受种痘。1802年,英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颁赠一万英镑给琴纳,以表扬他卓越的成就。

由于在人群中大规模地进行牛痘疫苗的接种工作,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不再有天花出现。在我国,解放以后,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牛痘疫苗的全民普遍接种,所以,到了1967年,天花在我国大陆已经绝迹。

然而1960年,前苏联的一位画家,到印度旅行,回到莫斯科以后,由于发热住进了医院。几天以后,病人不幸死去了。医生们当时并没有明确病人的诊断。紧接着,画家的妻子又住进了医院,症状与她的丈夫相似,不久也死去了。经过尸体解剖,发现病人是由于感染了天花而死。于是,前苏联的卫生部门立即进行追踪调查,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46位天花病人,而且传染源都是这位去印度的画家。这一次天花流行中,一共有3人丧生。

无独有偶,60年代里,由于从流行地区带进来的天花,在欧洲先后发生了28起,总共有391人被染上了天花病。当时,联邦德国的一所医院,在一楼的病房里收治了一名天花病人,以后,住在医院的一楼和二、三楼的病人,又有19人被传染,死亡了4人。天花病的流行,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乘机兴风作浪,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人们不得不继续靠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面对天花的“负隅顽抗”和“垂死挣扎”,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天花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令”。号召各国采取有效的措施,彻底消灭天花病。

经过12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战胜了“瘟神”中最凶恶的一尊。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绝迹,还向全球发出过一则悬赏,许诺对今后首次辨别出天花的人,给予1000美元的奖励。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领到这份赏金。人类已经接种了170多年的牛痘疫苗,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地退休了。

天花病的消灭,使人们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掀开了人类医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突然暴发了天花大流行,诺曼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这种可怕的手段,是当时惟一可以扑灭天花的措施。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国1500万人口中,死了200万。

清朝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死时只有24岁。临终前皇上决定把皇位传给第三子玄烨,据说是因听从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对垂危的皇帝说:“皇三子已出过天花了,可永保皇位无虞。”自古以来,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从开门望户到打猎捕食,再到刑事侦破,除此以外,狗还可以是——盲人的活拐杖——导盲犬的来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超过4年——1914年至1918年。在那段期间,有将近850万人丧生,另有2100万人受伤。

大战接近尾声时,一个医生陪同一个眼盲的伤兵在德国一家军医院外走动,医生的家犬也跟在一旁。过了一会儿,医院紧急呼叫医生进去,留下眼盲的士兵和那只狗。

等医生回来时,他发现狗和伤兵一起失踪了。他四处寻找才发现,原来他的狗已带着这名伤兵安全走过医院的广场。

医生对狗的表现十分惊讶,他心想:“一只没受过训练的狗,都能胜任带路的工作。那么受过训练的狗,不知会有多能干!”实验的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后来,德国政府正式推广这项导盲犬训练课程,帮助眼睛看不见的群体。

过了一阵子,美国妇女戴乐丝·尤丝提斯慕名前来德国波茨坦参观导盲犬的训练课程。回美国后,她在《星期六晚邮报》发表专稿。这篇报导引起美国社会大众的广泛注意。不久,1929年第一所导盲犬学校在美国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美国境内已有10家导盲犬训练学校。

最能胜任导盲工作的当数德国牧羊犬、金猎狗和拉布拉多狗。训练课程包括:辨识手势和简单口令,引导盲人过马路和避开障碍物或路面的坑坑洞洞等。

狗本身不仅要忠于主人的指示,同时也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倘若红灯亮时,主人发令过马路,导盲犬要懂得“善意违背”主人命令,不能盲目服从。

其实,家犬担任导盲的工作已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从壁画、古代手稿或传说里得知,公元前100年已经有这样忠心耿耿的狗了。不过,直到那位不知名的德国医生发现他的家犬在无意间发挥的长处后,世人才开始训练起导盲犬来。

古埃及人在8000年前已用狗帮助狩猎,可以说狗是人类最早和最好的朋友。12000年前石器时代的人可能早就养猎狗了。狗的祖先大概是亚洲南部一种形体较小的狼,但也可能混有别种狼的血统。

大约在五千年前,古人开始把不同的狗杂交,以求培育出新品种。后来培养出短腿的猎狗和牧羊狗,前者供打猎之用,后者适合看守羊群。

各种狗,不论是体重不到一公斤的墨西哥吉娃娃狗,或者是体重九十多公斤的圣伯纳德狗,从生物学观点来说,都属于同“种”。所谓同“种”是指交配后能生出有繁殖力后代的动物。有些狗能交配,但有些大小相差太远,难以交配繁殖;另一方面,狗虽经累代驯养,与狼在遗传上却无差异,所以可交配繁殖。

今天对心脏和肺部疾病的诊断,仍离不开听诊器,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听诊器却是——害羞的产物——“医者之笛”听诊器听诊器的发明至今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在两个世纪之前的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时间里,医生在没有听诊器帮助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一种直接听诊法。也就是,医生取一片布铺放在病人身体有病的部位上,然后把耳朵贴上去听。虽说这种诊断办法也曾诊断出了一些疾病,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它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听音效果还难于准确辨别,而且,不是人体所有部位发生的病变都能用直接听诊法听出来的。

为此,人们特别是医生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科学实用的听诊器械。病理学专家勒内克第一个突破了旧的听诊方法,发明了听诊器,不过,这种最初的听诊器都是用纸和木头制成的。

勒内克是布列塔尼岛坎佩尔地区的一个律师的儿子,生于1781年。他身材颀长,性情羞怯,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个腼腆的大姑娘。他除了是一位病理学家外,还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教师。由于过度害羞,勒内克不愿把耳朵贴近女病人的胸部诊断病情。1816年,勒内克在巴黎休闲时把一个偶然发现的情况与听诊器这种东西联系在了一起。

有一天,勒内克在院子里散步时,看见孩子们把耳朵贴在长木棍的一端,倾听系在木棍另一端的一根大头针的轻轻敲击声,他立即想到,大头针敲击木棍一端的声音可以很清晰地传到另一端,那么,病人身体某个部位的声响,如心肺搏动的声音可不可以通过一种东西传到医生的耳朵中,使医生听得更清楚呢?

第二天,勒内克在内克尔医院的门诊部拿起一张纸,把它卷起来,用一根线绑上,形成一个中空的喇叭筒,然后把它放在患者的胸口听心脏跳动的声音,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此后,他又做了许多次相关实验。由于他擅长用机床车木头,便用雪松和乌木制作了一个木头筒,筒长30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5毫米。这个圆筒由两节合成,便于医生携带,这实际上就是木制的单耳式听诊器。勒内克将它命名为“胸部检查器”,由于它的形状像一只笛子,于是人们又将其称为“医者之笛”。不幸的是,勒内克本人在发明了听诊器后不久就患上了肺病,在1826年去世了。

还在勒内克在世的时候,他对肺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了有关资料,撰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医学巨著,使人类的临床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虽然如此,勒内克却受到了他的同乡布鲁赛斯医生的强烈反对,布鲁赛斯曾推广利用水蛭吸血的办法给人治病而导致了许多患者的死亡。布鲁赛斯讥讽勒内克的书是“一堆无可争辩的事实和毫无用处的发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人类的发明史上,无知和偏见是如何地根深蒂固然而,人类的发明活动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无知和偏见就裹足不前。当一种发明创造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时,人们总会很快认识到它的价值。

后来,人们在勒内克发明的基础上继续前进,逐步改制成了现代临床医生所广泛使用的双耳听诊器。当医生听诊时,再也不用经历勒内克的尴尬遭遇了。

木制听诊器一直用到1850年,才被橡胶管制成的听诊器所替代。1852年,一位名叫乔治·卡曼的美国医生在听诊器上加了两个耳机。到了1878年,有人已发明出麦克风,并且一只麦克风被接在听诊器的接触病人的一端,将听诊声音放大。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心”也不再是难事——你的“心”事我明了——心电图和它的发明者1906年的一天,荷兰莱顿大学附属医院里送来了一位情况危急的心脏病患者。他的心跳极其微弱,以至当时的测量仪器无法测知,医生也无法诊断其病情。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一位教授说道:“让我来试试。”很快,教授搬出了一台大家从未见过的仪器,忙碌了起来。教授用仪器上的一根石英丝两端与患者身体相连,再将仪器与电缆接通,不一会儿教授的实验室里接收到了清晰的心电图。医生们很快诊断出了患者的病情,挽救了他的生命。世界上首台心电图描计器“临床实验”成功了,它的发明者就是方才那位挺身而出的教授,荷兰医学家威廉·艾因特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