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849900000064

第64章 非同寻常的远航

——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1831年金秋,一艘叫做“贝格尔号”的皇家舰艇在英国德文港扬帆出海。为了调查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岸,英国政府才组织了这样一次探险航行。探险队的成员中有一个22岁的青年,叫查理·罗伯特·达尔文。该舰舰长兼探险队队长费兹洛伊曾经根据他的鼻子判定,他决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材料,而是一个意志薄弱之辈。其实,达尔文所薄弱的,只是他的肉体——孱弱多病,他的意志却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

长达5年的探险生活中,他曾经在巴西密林中漫步;在彭巴草原上与牧童骑马奔驰,在澳洲森林里捕捉过袋鼠,在火地岛上观察原始土著,而且还到处采集昆虫。他在这5个春秋的苦难历程中,受尽晕船的折磨,吃过粗粝难咽的食物,备尝虫叮蛇咬的痛苦,更因为在粮食匮乏之时吃过有毒的东西,以后便常有阵发性的呕吐、寒战、高烧。这位“意志薄弱之辈”,虽然在此期间累垮了身体,种下了病根,但却积累了大量的笔记和标本,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伟大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达尔文在1836年随舰回到英国。当他整理带回来的笔记和标本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各种生物均拥有与其生存环境相同的生理机能。”这个问题日日夜夜困扰着他,使他得不到片刻安宁。他本来是对这一问题持怀疑态度的,但仍反复思考,认真研究。为了找出生物的适应法则,他把野生的和经人类驯化了的植物变种,统统用来研究,将它们一一加以比较、分析,然后把结果做成笔记,孜孜不倦,反复求证达20年之久。

1839年,即探险回国后的第三年,达尔文已经将他的研究心得写成了一种暂定提纲的形式。再过3年,即1842年,他一家迁至肯特的乡间别墅。有了安静的环境,他便将提纲扩展成一份35页的概要。到1844年夏天,又扩大到230页。但这一巨讽刺达尔文的漫画著一直未能杀青。在以后十数年中迭经旧知新雨的催迫,他的那本巨著方才于1858年接近完成,但在准备公开发表时,却又平地翻起了波澜。

原来达尔文满以为他所研究的课题,是生物学领域上一片没有人愿意去开垦的处女地,岂料在1858年6月的一个清晨,他收到了A.R.华莱土的来信时,方知对方一直在同一片处女地上辛勤耕耘。这种惊人的巧合使达尔文产生了将自己的著作付之一炬的想法。不过他们最终找到了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作为共同的研究成果,于1858年7月1日在伦敦林奈协会的例会上正式发表。

1859年11月24日,该书以《根据自然选择,即生存斗争中适者保存的物种起源》的书名正式出版。这一天,不只是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也是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批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的观点和对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观点开始转变的一天,这种转变就像哥白尼在16世纪因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实现的转变一样。

达尔文在序文中说,“……物种并不是永远不变的;相反的,同一系统的生物种类有时正是别种(今天大多已灭种)的子孙。并H.我相信,自然淘汰势必引起生物的改变,虽然不能说这是引起改变的唯一因素,但可以说是主要的因素。”

达尔文在书中认为人类是由动物——猴子进化而来的观点,弄得舆论哗然,报刊杂志上的讽刺文章和漫画连篇累牍。英国幽默杂志《笨拙》就刊登过一幅管家大喊“猩猩大人到啦!”的漫画,有些刊物则将达尔文画成一只混身长毛的猴子。

《圣经》说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而达尔文的学说却把它给否定了,这便惊动了牛津枢机主教威尔福克斯。1860年他在牛津举办的英国学术协会上与一位科学事业的十字军战士展开一场激烈辩论。这位战士便是英国科学家、皇家研究院讲师赫胥黎,他无畏地捍卫达尔文的学说。

会上,那位枢机主教以讽刺的口吻质问道:“如果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那么请问,猴子是你祖父一系的祖先呢,还是你祖母一系的祖先?”赫胥黎反驳道:“我并不以为有一个猿猴祖先就是丢人,但如果有一个为了撒谎、偏见,而利用教养、口才攻击他人的祖先,我才会感到羞耻。”

据说,当时与会的一位妇女听后立即昏厥,赫胥黎也因此被人讥之为“达尔文的看家狗”。

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对上帝进行了挑战:承认人类是从猴子进化来的,也就否认了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教会的力量因此又一次遭到重创。既然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上帝是不是存在也是一个大问题了,人们的世界观从此一变,更加科学和理性。《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

除了挑战“上帝”以外,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被引用到了社会学科.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理论时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互相它争,特别是那些处于侵略地位的民族,往住拿达尔文的进化论来激励自己。比如严复将达尔文进化论介绍进入中国后,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时候人人都在讲物竞天择,讲适者生存。著名学者胡适的名字,就是受了进化论的影响而取的。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种谕说“认识你自已”,然而认识自己谈伺容易,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都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