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849900000032

第32章 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征服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希腊北部新崛起的马其顿国的国王腓力二世,率军击溃了科林斯、底比斯、雅典等希腊城邦的同盟军,奠定了对希腊的统治权。正当踌躇满志准备进军东方的时候,他在他女儿的婚宴上被人刺死了。于是腓力的儿子,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登上王位。

为了继承其父业,在“向波斯报仇”(指的是替希腊报过去波斯人入侵之仇)的口号下,亚历山大开始了对东方的侵略性远征。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各邦的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波斯进军。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属下。一位大将迷惑地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

亚历山大率领部队首先占领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那里少量的波斯军队。然后他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进军。在伊苏斯城,他打败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并俘获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看着大流士豪华的宫殿,亚历山大赞不绝口:“这样才像个国王!”接着,亚历山大向南进攻叙利亚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从大流士的军械库里获得大量战利品。他亲自率领部队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推罗城,把推罗城的3万居民卖为奴隶。

亚历山大围攻推罗城时,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赎回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还要割让半个波斯帝国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帕曼纽心满意足地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接受这个条件。”亚历山大则说:“我不是帕曼纽,我是亚历山大。”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切断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人埃及,并且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成为埃及的统治者。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从埃及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找波斯军队主力决战。10月初,亚历山大的大军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相遇。大流士此时已组织了较强的新军,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有战车200辆,战象15只。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迅速楔人敌阵,直逼大流士大营。大流士仓皇逃遁,波斯军惨败。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摧毁了大流士政权。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了。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了。

但是,亚历山大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的目的是整个世界。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亚历山大的部队分两路撤回。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会师。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十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

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只有这个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但是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公平的、应该和睦相处。

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庆祝他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人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亚历山大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为后代那些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所效仿。

南部,最大特色是有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厅。虽然大厅规模宏伟朗但整个硕部只靠 根柱子支撑。建筑的秘诀在于整个屋顶用黎巴嫩运来的巨大雪松木作梁,因而跨度比用石料大得多。

大流士于公元前520年左右开始建造波塞普利斯宫,其后由继承者陆续完成。不过,宫殿只保存了不到200年。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进入波斯,把整座以雪松木作顶的宫殿付诸一炬。

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在打着宗教旗帜下进行的疯狂侵略,它持续近两个世纪,将人性的贪婪与残暴上演得淋漓尽致。

第1章影响东西方的血腥侵略--欧洲十字军东征公元1095年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集宗教会议。与会的有来自西欧几个主要国家各阶层的数千名代表。会议结束时,教皇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地’(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在教皇煽动下,激动的人群不断发出“上帝所愿”的呼喊,争先恐后地从教皇随从人员那里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缝在胸前或臂上作为参加十字军的标志。会后,西欧各国的教会、封建主贵族及社会其他阶层纷纷响应,由此揭开了十字军东侵的序幕。

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出征,首先出发的是农民十字军。他们拖家带口、组织涣散。由于集结仓促,给养无备,一路靠抢劫为生,结果引起东欧人的不满,在欧洲境内就损失过半。残部在与塞尔柱突厥人的战斗中几乎全部覆没。随农民十字军之后出发的是骑士十字军。1097年春,这支队伍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致使尼西亚向拜占廷投降,先后占领爱德萨和安条克。1099年攻陷耶路撒冷。

随后,十字军对城内和居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屠杀,据估计约七万多人死于非命。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没有一个地1099年,耶路撒冷沦陷的情景方,没有任何一个穆斯林能够幸免,甚至连妇女和儿童也不例外。

继之,十字军对城内财富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劫掠。为掠取黄金,十字军“勇士们”甚至剖开死者肚皮到肠胃里翻找,后来干脆将尸体堆积,浇上燃料,烧成灰烬,然后在尸灰中扒寻。就这样,耶路撒冷“圣城”被十字军“拯救”了,然而它也在血洗、抢劫和屠戮中被彻底毁灭了。

第一次东侵中,十字军在占领区先后建立了爱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特里波利伯国。这些国家按照西欧的封建模式,在封建主中分封采邑,确立领主与附庸的关系。为加强在东方的统治,十字军在占领区还建立了一批特殊的宗教性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它们直属教皇,负责保卫十字军占领区,镇压一切反抗运动。但十字军对东方的统治并不稳固。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爱德萨,直接威胁安条克。为此西欧各国又组织了第二次十字军,由法王路易七世和德王康拉德三世直接统率。1148年,十字军围攻大马士革,但未获成功。大马士革总督使用各种手段,致使十字军溃散,法王和德王先后狼狈返回国去,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

12世纪后期,东方形势出现重大变化。1171年,埃及军队首领萨拉丁发动政变,建立阿尤布王朝,自立为苏丹。随后出师西亚,征服了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1187年,萨拉丁在提比里亚湖附近的哈特丁击败耶路撒冷军队,10月攻占耶路撒冷。西欧以此为借口组织第三次十字军远征。但各国矛盾重重,行动不一,所以也没有取得重大战果。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在1202年发起组织。但由于情况的变化,这次东征改变了目标。从11世纪末以来,威尼斯从拜占廷那里获得了非常多的贸易特权,但到了12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居民的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把城里的拉丁人杀得一干二净。于是为了复仇,负责承担运送十字军的威尼斯船队,以索取巨额运费为威胁,以平分战利品为利诱,促使十字军改变原定进攻埃及的路线,攻陷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萨拉城,转而进攻拜占廷。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被十字军洗劫达一星期之久,破坏惨重。这时十字军已撕下它“神圣”的面纱,暴露出其侵略掠夺的本质。

此后,西欧又组织了四次十字军,均遭失败。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埃及军队攻克,标志着十字军东侵以彻底失败告终。

十字军东侵给西亚、埃及和拜占廷人民带来了灾难,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西欧教俗封建主向东方扩张的目的也最后落空。西欧的人力、物力大量消耗,十字军税和其他杂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十字军东侵中取得直接利益的是少数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它们取代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东部地中海的商业霸权,扩大了西欧在东方的贸易市场。

十字军东侵对西欧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东西方之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近东地区的贸易成为西欧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较低的西欧,通过各种渠道从先进的东方学到了布匹和绸缎的精织、印染技术以及较高的金属加工技术,同时学会了种植水稻、荞麦、西瓜、柠檬、甘蔗等农业生产技术。封建主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东方的影响,如讲究沐浴、理发等。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从而对后来欧洲文化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长远影响。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之后.西欧一度兴起了所谓“儿童十字军”运动、,当时西欧各国盛行一种荒唐的说法,认为成年人罪孽深重:

不可能得到上帝的帮助.因而屡遭失败。只有纯洁的儿童才能获取上帝的帮助,彻底战胜异教徒。在这种气氛中,各国兴起了“儿童十字军”运动。1212年,法国数万名儿童渡海东来.结果部分儿童因船只沉没而丧生,大部分则被船主贩卖为奴。德国的“儿童十字军”大部分在途中也因饥寒和疾病而亡。“儿童十字军”运动充分暴露了西欧教会和封建主统治的残酷和愚昧。

一个是世界头号殖民强国,一个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海上霸权,一场海战夺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