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译文”
一个经常作好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好处,但是善人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东瓜,自然会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经常作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是恶人就像春天院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解说”
善待自己身体的人,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出身体方面的明显好转。可是,只要经过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身体就会健康的。古人认为,保养身体,以不使身体受损为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就应首先做到这一步。身体若是不再遭受自己的损耗,那么,人体的正气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当人体的正气充沛时,就能内养形体五脏,外抵抗病邪的入侵。养生,从善小的事情做起,以帮助身体进行自动调节,也只有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才能使身体获得真正的健康。我们从善小的事情做起,实际上是替身体节省那些额外的消耗。身体健康是各种因素和条件促成的。同样,身体的衰弱也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从善小之事做起,就是在排出那些损伤身体的各种不利因素。古人说:“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事实上,身体的健康,正是取决于养生者从小善之事做起的。
不要以为对身体作小的损害,不会碍什么大事,可等你发现身体已感不适时,那你的身体早已衰败了。一个人对身体的一点小恶行为,虽说暂时无甚妨害,但已为外邪的入侵种下了一个诱因,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酿成大病。我们的身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外部,有多种病毒消耗着人体的正气。内部,人为的因素更是大量地消耗着人体的正气;当身体所持有的正气已然不足,病邪便趁虚而入,与人体内潜伏的诱因相应,你的身体便由此而衰了。可见,尽管只是一点小恶行为,但也是在消耗着人体的正气,是在帮助病邪来入侵自己的身体;尽管身体对一点轻微的或一次、两次的受损,都能够承受,但是每一次都加重了损害程度,每一次身体都得耗以一定量的正气来恢复,当身体没有足够的正气来维护正常的机能运转时,这就衰败了。古人说:“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
“例解”
潜善修行终获利
苏耽是个孝子,十四岁那年,他的母亲李氏在吃荤菜时忽然想起二百里外资兴游的鳗鱼。她对苏耽说,只是路远不易得到,否则,也可尝一尝鲜味了。不想苏耽应声说我就去集市买鱼,说完便出门而去。李氏以为是小孩子开玩笑,讨讨自己喜欢罢了。一顿饭没吃完,苏耽真的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包鳗鱼。李氏说:“你平日里最为谦谨忠厚、不作谎言。资兴游离这儿二百多里,你能一会儿就去了来回?不要骗妈妈了!”
苏耽说:“我在资兴没买鱼时遇到了舅舅,他托我向你老致意,还说过两天来看望您呢。”
李氏笑笑,只是不信,但鱼加工好以后,他母亲尝了尝却实实在在是资兴游鳗鱼的滋味。又过了几天,苏耽的舅舅果然来看望李氏,而且说法和苏耽的一模一样,李氏觉得此事蹊跷便问苏耽,苏耽秉性诚实,就禀告母亲说:“孩儿修道的功德已经圆满,不日即将正升,脱离尘世。孩子已生命蒂胎根,灵台紫府,阴阳不能更改我的本性,天地不能限制我的行动,沧桑变迁不能使我交易,日月俱老我却不老,凭真元一气可与天地万古同存。”母亲伤心地说:“我是靠你生活的,你走了我去依靠谁呢?为什么要离去呢?”苏耽回答说:“师父常对我说,‘一人升仙,九族庇佑。’即使亲族过世也不会成为鬼。’如今我虽离您而去,但您一举一动,我都能知晓。”说着指着一个封锁很严实的柜子说:“这个柜子留在家中,您不要轻易地打开它,如有所需求向它要,必能如愿以偿。”
汉文帝三年,苏母李氏但有困乏便诉之柜子,每每皆能如愿。有一天,李氏突发奇想,儿子苏耽会不会就在其中?于是打开柜子,既不见苏耽又没有任何一样生活用品,只有两只白鹤凌空而去。
潜修善行,总会获利的。
唐太宗防患于未萌
太子李承乾长时间的不学习,不遵循法令制度。魏王李泰凭着才能被太宗所器重,并且特意下诏让李泰移居武德殿。这时,魏征上书进谏说:“魏王李泰既然是陛下的爱子,所以必须让他知道已经确定的名分,以此常保自身的安全,做任何事都必须抑制他的骄奢之态,使他自己不处在让人嫌疑的地位上。今天移居武德殿,让他住在太子东宫之侧,这是海陵王过去居住的地方,当时人们都以为不能这样做,现今虽然时移事异,仍然担心他人说三道四。再说魏王因受宠爱而感到害怕,臣私下认为还不如成人之美。”太宗说:“我几乎没有思考就作出了决定,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于是送魏王返回原来的宅第。
发现有恶行就及时纠正,这样就可以防范于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