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11845300000035

第35章 急流勇退 与世无争

“原文”

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译文”

一个人要隐退不再过问世事,应该在事业的颠峰阶段急流勇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英名永垂不朽;一个人平时居家度日,最好是住在一个与世无争的清静地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你收到修身养性的实效。

“解说”

一个人身处宁静的环境,或是远离与世无争的地方,虽然可以洗涤掉一些浮华气息,但是,并不一定就能说明他与人无争,这充其量说明他无争斗的对象。一个人与世无争,关键在于他无争斗之心。

一个人没有与世争斗之心,他即是身处闹市,也能镇静自若。因为,他先没有了行事的动机,当然也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实际行为。

与世无争,无争斗之心,就会使自己过着宁静的生活。他主动放弃了追逐欲望的机会,隔绝了烦恼之源,心理已无压抑情绪,那他将心神愉快。

与世无争,淡泊欲望,调和了与生存环境的矛盾,身处宁静之中,让心神内凝,气机调和,这样,“平易恬淡,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身体不再受损,则“不求寿而自延”。

“例解”

世外桃源

一天,有一个渔夫沿着一条溪水驾船向前划去。只见溪水的两岸栽满了桃花,微风吹来,鲜红的桃花纷纷飘落,美极了。渔夫忘情地划着,一直到了溪水的尽头,见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好像有光线。他就把船放在岸边,爬上山,从那个小洞进去。不一会儿就出了洞,只见又是一个和外面的一样的世界。只是里面世界的房屋非常整齐,田野美丽,土地肥沃,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把农田划分得井井有条。老人和小孩不用劳作,看上去非常快乐,一派和平的景象。和外面战火不断百姓贫困的世界相比,那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那里面的人见到渔夫也很奇怪,就问他从哪里来,外面的情况如何。渔夫都—一做了回答。经过相互了解,渔夫才知道,这里的人的祖先是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搬来的,进来后就没有再和外面接触,所以他们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晋朝了。说完后,里面的人就天天轮流杀鸡、做饭、备酒请渔人吃喝。

当渔夫要回家时,桃花源里的人就要求渔夫不要把他们的住处告诉外面的人。渔夫答应了。可是当渔夫回家时,都一路做下记号,准备带人再去桃花源。但是奇怪的是当渔夫带人而来时,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那些记号了。

桃花源的人处于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享受着生命的自然情趣。

装病不理朝 察政谋天下

司马懿(179-251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人,为当地世家大族。少年时代的司马懿博学多闻,“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征辟他为司空椽。在当时十分重视族姓门阀的情况下,他不愿屈节于被骂为“赘阉遗丑”的曹操,于是以患风痹不能起居为辞,拒不应征。建安十三年(208年),操为丞相,又一次征辟他,下令再有迟疑,即加拘捕,他才惧而就职。初为文学掾,与太子交游,为曹丕所信重,和陈群、吴质、朱烁号为“四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对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曹操说:“这个家伙要把我放在炉火上吗?”司马懿却认为十分天下已有其九,劝曹操顺天应人,不再谦让。

司马懿富有雄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文帝时,升至托军、假节、录尚书事,参与了曹魏统治集团大政方针的谋划。明帝时,他手握重兵,在抵御诸葛亮北伐和伐吴战争中独挡一面,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

景初二年(238年),当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割据势力,自辽东班师,回到汲县(今河南汲县西)时,魏明帝病重,诏令司马懿急速入朝。次年正月,懿至京师,入见明帝,明帝执其手,令与曹爽共辅幼主。明帝死,年方八岁的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俱为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一场持续十年的权力之争从此开始了。

曹爽是魏大将军曹真之子,年位功望远逊于司马懿。为独擅朝政,他依照丁谧的策划,使曹芳发诏,转懿为太傅,尊以名号而实削其权。司马懿欲擒故纵,称病不朝,外作韬晦,内察形变,以便待时而发。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曹爽使他以辞行为名,窥测动静。司马懿将计就计,装作旧风复发,让两个婢女在身旁服侍。他伸手去拿衣服,衣服掉在地上;又以手指口,表示口渴。婢女送来粥,他手不能持杯,以口就杯而饮,粥流满胸。他表现得十分赢弱,并有气无力地说:“君屈居并州,并州靠近胡人,要做好防胡的准备。我恐怕不能和你相见了,就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吧!”李胜说:“我去的是家乡荆州,不是并州。”懿又故意错乱其辞,说:“你正要去并州?”李胜说:“我去的是荆州。”司马懿说:“我年老意乱,没听明白。你回去做荆州刺史,适当壮年,正好建立功业。”他设宴与李胜饯别,作生死之诀,流涕埂咽,情辞恳恻。李胜回去告诉曹爽:“司马公像是死人剩口气,形神已经分离,不足忧虑了。”从此曹爽对司马懿就放松了戒备。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随曹芳谒高平陵(明帝陵,在洛阳南),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他假借皇太后令,关闭各个城门,勒兵占据武库,与太尉蒋济发兵屯洛阳宣武门外之洛水浮桥,阻断曹爽归路。他上疏曹芳,陈述曹爽罪状,要求罢曹爽兄弟官职。曹爽接到司马懿奏疏,窘迫不知所为。司马懿又派尚书陈泰等出城见曹爽,劝他早日归罪,并指着洛水发誓说:只是免官,别无处置。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疏送给曹芳,让他下诏免除自己的官职,奉天子回洛阳。

不久,司马懿使人劾举太监张当把所选宫女私自送给曹爽,把张当交给廷尉治罪,并借张当之口给曹爽安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曹爽兄弟及其亲党何晏、丁谧、邓、毕轨、李胜、桓范等人,皆夷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以司马懿独擅大权,心怀叵测,就与其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以讨吴为名,赴淮南发兵,迎白马王曹彪建都许昌。事泄,司马懿使曹芳下诏赦凌之罪,又作书谕凌,以安其心,然后乘其不备,率大军沿水道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县东南)。王凌自知势穷,自缚请罪迎接司马懿。司马懿派兵押送王凌回洛阳,至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南),逼王凌饮药自杀。司马懿穷治其党,相连者皆夷三族,令狐愚已先病死,就掘其坟墓,与王凌并暴尸于市。白马王曹彪也被赐死,又尽收魏之王公,送邺城监守。至此司马氏与曹氏之争,高下初见端倪。

这年八月,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秉政,为翦除异已,收魏室旧臣诛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