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学历不高,而且部分教师政治理论水平较低、文化科学知识不足,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定,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截至1998年5月,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0年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等,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完善准入制度和保障机制,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与有计划的出国考察,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连续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广大教师系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
总体而言,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工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和理想信念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据教育部2010年初组织进行的第19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89.7%的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表示认同,比2004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70%的大学生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比2004年上升22个百分点;88.7%的大学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满信心,比2004年上升5.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妥善应对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严峻挑战中,广大青年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境界、强烈的爱国情怀、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
3.2.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经验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科学管理和运行协调的长效机制,促进理想信念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可概括和归纳为以下“三个结合”。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高等学校就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并按照中央指示加强和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此后,高校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确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进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当代大学生处在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之中。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用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正确导向和不竭动力。高校在抓好理论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注重实践教育环节,探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新时期,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大力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努力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坚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相结合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因而高度重视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骨干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校长和副校长中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工作和教师培养进修计划,克服在职师资量少质差、领导薄弱的现象。新时期,《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高校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基本形成了以进修为主与攻读学位相结合,职业培训与专题研修相结合,教育部和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较为完善的教师队伍培训网络体系。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制定措施,逐步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在政治上给予信任、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调动广大高校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师资保障机制,促进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建设和发展。
3.以高校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课堂,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还积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努力整合教育力量,大力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可持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社会各方面也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各相关部门陆续下发了17个配套文件,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响应和主动跟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渠道途径,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同频共振的合力教育模式和工作发展态势,营造了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向前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3.2.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尽管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所产生的成效是巨大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1.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西方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的涌入,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因此,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逐渐转变传统重灌输、轻接受,重教育、轻沟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说服力、吸引力、亲和力的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回答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真正搞清楚“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连续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开放格局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一度出现放松的现象,事实上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在1989年就明确提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体制的利益驱动、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还将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面临一些困惑、经历一些曲折、出现一些反复是正常的。不能简单指责学生,而应反思改进工作。
因此,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现象,保持务求实效的态势,注意立足当前、及时应对、抓紧实施、统筹兼顾,也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注意着眼长远、前后协调、毫不放松、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水平。只有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连续性与长期性的统一,才能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使大学生随着实践的锻炼、生活的磨砺、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逐步形成并不断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3.注重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改进创新的统一
实践证明,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就必须坚持把教育管理与关心爱护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等。这些,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我们应当切实重视、倍加珍惜、自觉坚持。同时,由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和做法,又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手段,努力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