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秘密情报档案
11816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真相即传奇

2010年,美国政府公布的年度国防预算为6810亿美元,而秘密情报工作经费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达将近10%,为500多亿美元。据说该预算公开后,这笔巨资的合法使用者——中央情报局即便不想对公众详细说明其工作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美国的秘密情报工作也无法继续在白宫深处悄然运行了。这笔对许多国家不啻于天文数字的经费究竟花在什么地方,美国政府在情报方面如此挥霍到底值不值得便成了各界舆论所关心的问题,而对于情报机构运作的疑问也接踵而来。为此,美国从2000年起公布了部分在建国时期和冷战时期的秘密情报档案。随着这些档案的公开,美国秘密情报工作的神秘面纱由此逐步掀开……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美国国父”之称的乔治·华盛顿便开始利用秘密情报侦察或欺骗敌人。为了更好地获得秘密情报,1790年他更促使国会同意为秘密情报工作拨付4万美元的经费,以此开始秘密情报组织的历史,而秘密情报这个概念也从那时起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从此后,秘密情报组织和美国一起成长壮大,最终演变成这个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涉猎范围最广的政府官僚机构。之所以人们会产生美国秘密情报工作肇始于1945年的误解,很大原因在于美国建国前期,其秘密情报活动一直是有针对性的,涉及的领域并不大,国际影响也相对有限。

在乔治·华盛顿时代,秘密情报工作主要是针对美国军事层面的敌人进行欺骗。直到50年后的19世纪中叶,情报工作才开始呈现“扩张主义”色彩,同时也朝着商业化、民间化方向发展。从此开始,情报人员的工作不再仅仅针对敌对国家,而是为了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而搜集情报。他们不但揭示真相,同时也致力于对美国民众的欺骗与隐瞒。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蛊惑,美国的众多民众才开始相信许多被夸大的威胁。其中,不少美国的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形象地把这些为了各种利益而“妖言惑众”的情报人员称为“推销员式的骗子”。

其实早在1941年,英国海军情报主管约翰·戈弗雷上将也曾指出:“所有美国情报机构都存有危言耸听的倾向。”为此,他还举了一个实证:当时美国国防部受命对德国空军力量储备作评估,令这位海军上将惊讶的是,美国国防部依据秘密情报做出的评估结果竟然比英国“军情六处”的评估结果足足高出了250%。

就这样,秘密情报“夸大事实”的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而根据它所披露出的事实也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传奇性。到“冷战”时期,秘密情报被“注水”的情况发展到极致,尤其是那些关于“共产主义威胁”的情报,或许是因为其内容和细节太过传奇,连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威廉·科尔比都带着调侃的口吻说,“冷战时期的秘密情报工作成为了一种带有诸多新闻媒体特征的现代事业”。

正是基于这个影响,中情局在很多方面有时会过于大言不惭。例如在欧洲“社会主义阵营”轰然倒塌后,中情局立即把这项“业绩”记在自己账本上。科尔比的接班人罗伯特·盖茨甚至吹嘘,帮助美国取得“最伟大的胜利”的就是美国的秘密情报人员。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冷战”的结束的确跟中情局情报人员的有效工作密不可分。但这并不等于它提供的情报都是真实或有必要作参考的;另外,美国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冷战结束后,曾一度想对中情局进行改革,使其缩小涉足的领域,从而淡化那些离奇的秘密情报给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冷战中尝尽甜头的“推销员式的骗子”却并不想就此偃旗息鼓,伴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他们又开始“重操旧业”。一边用危言耸听的“威胁论”蛊惑民众,一边老练地促使中情局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更多国家的更多领域。但深层原因还是那笔500亿美元的情报经费,需要“合情合理”地落进某些人的腰包。

那么“某些人”究竟又是些什么人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大片《007》,现在我们就按照影片的布局幻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正漫步在深秋的海德公园,突然,从迷雾中走出一个穿浅灰色风衣的男子,在他的脸上深色大蛤蟆镜正好遮住那湛蓝而忧郁的眼睛,他那匆忙但有序的脚步带起几片略残的枯叶;当你注视他的时候,这男子刻意拉了拉衣领,手腕上的黑皮带银壳精工表因此隐约闪现。这时,你可以请他去喝一杯,并像内行一样抱怨切尔西不该放走穆里尼奥。但此时千万别激动,因为和千千万万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影迷一样,这个德意志工业银行伦敦分理处的柜员只忠实于银幕上的007而不是现实中的中情局。这个美丽的姑娘当然可以漠视文化差异和这个异国男子结婚,但三个月后离婚时,她会失望地发现,这个家伙不但对家庭毫不负责,甚至对他的国家从来就没有任何突出贡献。

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秘密情报人员绝不会以如此“文艺”的形象穿梭或潜伏于世界各地。当然,你也大可不必去怀疑住在隔壁神出鬼没的××人是中情局驻中国别动队主任。作为情报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不是反常,而是常态。他们往往是低调的,绝对不会时不时地露出鄙夷之色以此强调自己是某某名牌大学出身。他们永远是倾听者,也只是偶尔在谈话过程中会用你难以察觉的方式来引导你的话题。而一旦察觉到你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立刻就用优雅的谈吐及丰富的谈资把自己保护起来。

当然,这样的人我们都极难遇到。这绝对应该是我们的幸运,否则,你想象不到,一个能从美国国会那些老奸巨猾的政客手里骗出500亿美元的骗子会怎样把玩你的命运。据一份秘密资料显示,美国的情报特工无一不是憨厚的“美国大男孩”形象。那些脸上带着“美国式推销员傻笑”的家伙受到中情局的长期青睐,他们屡屡受到征召。在接受培训后,他们便出没于世界各地,执行着各种秘密的使命。

想要印证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困难,因为事实上大批爬上了中情局高位的人,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你观察历任中情局局长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推销员气质”真的是惊人的相似。更形象一些说,中情局就是一个把外形质朴的特工人员“推销”到世界各地,然后用同样的形象把搞到的秘密情报再推销到美国国会的专业推销组织。姑且不说他们的“产品”(情报)是否物有所值,但他们最终都把“客户”消化掉了,而中情局的金字招牌至今依然闪亮。

由此,我们怀疑目前曝光的所有美国间谍的真实性。自然而然,与这些间谍一起曝光的事件其真实性也一并要受到怀疑。在没有彻底了解美国秘密情报工作所倚仗的“骗子文化”真谛前,目前我们所谈论的真相全部只是猜测而已。所以说“真相即传奇”,因为最大同时也是真正的谜底从来没有彻底揭晓过。

二百年了,“骗子文化”衍生出的秘密情报概念乃至中情局这样一个官僚机构,始终主导着美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世界。那么多公众熟知的失败,那么多曝光的丑闻,为什么都对它的继续发展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这都不能称作传奇,请告诉我,什么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