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命的尊严与临终护理
11811800000045

第45章 临终关怀实践中沟通技巧(6)

又因为晚期病人都患有某种疾病,他们的躯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临终关怀工作人员还必须掌握有关的医学护理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有关“死亡”的相关知识,树立起牢固的、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死亡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晚期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容地准备迎接死亡,接受死亡。

(三)技术准备

这种准备包括沟通环境的准备、相关资料的准备、各种设备器材的准备。例如,当沟通发生在一个恬静舒适的自然环境中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这样一个道理,来帮助病人理解人的生老病死原本也是自然界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

(四)语言准备

与晚期病人的沟通要求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具备熟练、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晚期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以,与晚期病人的谈话必须仔细斟酌,尽心设计用词,谨慎应用语言技巧。

必要时,可以运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和含糊其辞或婉转回答等方式对待病人的提问,但也不要引起病人的怀疑,以免影响病人对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信任度,影响到以后的沟通。

四、与晚期病人沟通的方式

与晚期病人沟通时,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方式以外,还可以应用视觉沟通、听觉沟通、触觉沟通、关注以及倾听等特殊的沟通方式。

(一)视觉沟通

视觉沟通主要指的是临终关怀机构工作人员在与晚期病人沟通时目光、身体的姿势和面部表情。

(1)目光

临终的病人往往会用一种特殊的目光注视来看望他的人,他们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同情和帮助,希望不被他人遗忘。同时临终关怀工作人员也希望通过视觉沟通获得更多的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的次数、时间长短、目光转移方式等,能够反映沟通双方的关系、情绪、态度等许多问题。对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善于从病人的目光中发现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目光的接触表达对病人的关注、鼓励和希望。在与晚期病人说话时,两眼要注视着病人,适当环视四周,但不要目光飘忽不定;眼睛可以停留在病人脸上的三角区部位,不要长时间地盯着对方,这样会使病人感到不适。

(2)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首先能够反映一个人对周围人所持有的态度;其次能够说明他与周围人的关系;第三能够表明他是否愿意参加交谈。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在与晚期病人交流时要注意双方的位置和身体姿势,双方目光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体现双方的平等关系,避免病人的压抑感和被逼视的感觉。

所以,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在与病人沟通时,如果病人坐在轮椅上,护理人员要蹲下或半蹲,或坐在病人的对面,与病人的距离保持在50厘米左右,也可以轻轻握住病人的手,用亲切的语言和病人沟通。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面部表情与身体姿势相比,更能表明情绪和态度的本质。

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在与晚期病人沟通时,面部表情的变化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难控制的。临终关怀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呈现给病人亲切、自然、真诚、庄重的表情,不要情绪失控,显出一副悲伤的面孔,更不能在病人面前哀伤流泪,但也不能太轻松随便,会使病人感到对自己漠不关心。

(二)听觉沟通

听觉沟通主要有语言沟通和音乐沟通两种。

1.语言沟通

与晚期病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要遵循沟通交流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注意用词,还要注意语调、语速和音量等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语速要缓慢,语调要平和,音量适中,以免引起病人的心理紧张。谈话的方式也要根据病人的特点有所不同,有开导、理解、鼓励、询问、讨论、启发等多种交流的方式。

2.音乐沟通

音乐沟通是利用音乐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抽象性,为病人提供想象的空间,暂时转移和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脱离某种不良情绪或病理疼痛的困扰。如宗教音乐就可以减轻晚期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如果再配合语言的独白就可以把晚期病人引入某种情境,接受引导,如可以进行关于死亡的教育。

(三)触觉沟通

触觉沟通是通过与晚期病人的恰当接触,了解病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可以达到沟通的效果。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与晚期病人沟通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式。触摸表达的是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对于晚期病人,当任何语言已经不再有意义的时候,温暖的触摸却能把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关心传递给病人。正常人的沟通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而大多数晚期病人,尤其是在濒死期,感觉功能已经衰退,听觉和视觉变得迟钝,意识也时常处于半清醒状态。这时如果单纯用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几乎没有效果,因此可运用触摸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和晚期病人沟通时,触觉沟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语言沟通配合使用。具体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伦理的规则,病人能够接受。比如双手或单手握住病人的手,对年长的病人可以搀扶,小儿可以拥抱,等等,视情况而定。触觉沟通可作为临床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和晚期病人沟通的常规方法。

(四)关注和倾听

关注和倾听是通过非语言的行为表达积极和肯定的情感的一种交流方式。关注和倾听是自然的情感流露,能够真实、深切地体现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因此,其重要性往往超过其他的沟通方式。

1.关注

关注是用目光、神态等非语言行为综合表达关切的行为方式。

在临终关怀中,可以明确地“告诉”病人,你始终在关注着他,理解他的痛苦,愿意随时帮助他。

2.倾听

倾听是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地聆听晚期病人的诉说,并作出各种相应的、积极的反应,是与晚期病人沟通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沟通技巧,特别是在病人心理反应的愤怒期和忧郁期。晚期病人通过诉说来寻求理解和宣泄内心的痛苦,需要有一个他可以信赖的对象,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是晚期病人的最佳倾诉对象。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状态,直接影响病人诉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帮助缓解病人心理压抑的效果,同时还会影响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对病人的心理作更深层次的了解。积极的倾听涉及4个方面:①观察和察觉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包括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②理解病人的语言信息;③联系病人过去所生活的社会环境;④留意病人表达中流露出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和需要接受挑战之处。积极的倾听需要足够的耐心。通常在讲话的一方还没有完全说完,听者就已经能揣摩出他要表达的全部意思了。而晚期病人的诉说更为缓慢,容易使听者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心不在焉的动作和神情而阻挠了病人的诉说。积极的倾听还要用心领会,并主动地作出呼应。在病人诉说时,临终关怀工作人员要以各种方式表示听懂、理解或赞同,也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或强调某些重要的词句。有时,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没有理解对方的话,不妨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请病人以更清楚的话语来解释,会把本来有些模糊的思路整理得更清晰,同时病人在心理上会觉得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对他的话很重视,愿意把更深更多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使沟通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五、与晚期病人沟通的内容

处于临终阶段的病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使得沟通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面对死亡

晚期病人内心痛苦的根源主要来自于死亡。求生是人的本能。

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是唯一的。死亡意味着消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结束。尽管许多人都懂得“死亡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

这个道理,但人们在没有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很少能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旦真的面临死亡时候,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悲伤。目前,人们对死亡普遍存在着一种戒备和恐惧,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回避谈论死亡。死亡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缺少正确的死亡观教育,人们也就没有面临死亡的心理准备,当死亡临近的时候,多数人都不能正确地对待。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获得有关死亡的知识,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死亡观,提高社会为晚期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实现人的“优死”。

1.“优死”教育

“优死”的观点是相对于“优生”提出来的,也是近年来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进步。它的主要观点是:生命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应该得到量的满足和质的优化,生命的价值关键不在于生命的数量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人的一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优生,而且要优活,也需要优死。作为生命发展的必然阶段,人对自己生命的最后环节——死亡,自然也要提出调节和控制的要求。

提出“优死”的新概念,使晚期病人有尊严地、无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呼唤和人类理性生活的觉醒,而且也有利于人们在心理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境界。

临终关怀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晚期病人逐渐懂得:任何事物总是经历发生、发展、消亡这一共同的过程。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法则的规定。虽然人具有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是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所规定的秩序。

人的死和生一样,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尊严死是一种新的死亡观,一种坦然迎接“自然死亡”的人生观。

死亡教育的形式可以有多种:①文字资料,包括书籍、宣传材料等;②集体讲解,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③个别指导,对晚期病人进行个别的死亡教育;④观看影视录像,可以提高病人的兴趣,提高传播的效果。

2.宣传现代科学知识

求生是人的一种极为强烈的本能。探究生命的本质、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的生命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地解释人的生与死,将当前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临终病人,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3.利用宗教信仰使晚期病人减轻痛苦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不同的宗教派别对死亡有不同的解释,宗教在有些晚期病人对待死亡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晚期病人信奉某种宗教的时候,确实可以作为精神的寄托,缓解心理压力。根据现实情况,对部分相信宗教的晚期病人可以进行宗教知识的沟通,利用宗教帮助病人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是符合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做法。

(二)生命回顾

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帮助晚期病人进行生命回顾,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记忆治疗”,即通过启发和帮助晚期病人做生命的回忆,怀念曾经经历的人和事,以此调节心理平衡。临终病人往往会一面思考对未来死亡的应对,一面回顾走过的人生之路。这种回忆不仅可以分散病人对死亡的注意力,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平衡病人的心理。生命回顾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回忆痛苦的经验

当晚期病人回忆起一些令人怨恨、愤怒和伤心的事情的时候,会有所发泄,宣泄出来后,有些晚期病人就会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