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命的尊严与临终护理
11811800000036

第36章 临终心理关怀(3)

在彩虹图中,每一阶段都有其显著角色,成长阶段是儿童;探索阶段是学生;建立阶段先是家长,而后是工作者;在45岁左右的维持阶段,学生角色会再次出现,工作角色中断,公民与休闲者的角色分量逐渐增加。

生涯发展理论加入“时间”的向度,通过时间的透视,将过去、现在、未来都考虑在内,并将生命角色的观念融入,扩展了生涯辅导的空间。

二、人的心理发展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研究涉及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986年和1990年先后在美国召开的两次“心理学发展”国际会议上,不同流派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治·莱尔博士(GeorgeLair)在评论这些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时说,听了这些报告给人的印象是:

似乎只有报告人所阐述的那种心理学理论和学派才是唯一正确的。

在众多的报告者中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KenWilber)对不同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威尔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心理学理论或方法的正确与否,主要看它是否适合于某个群体或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阶段。一种具体的心理学理论或方法,往往最适合于正处在某个心理发展水平或阶段的群体与个体,而对其他群体与个体就不见得适用。

众多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在一个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即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成长力,这种力使个体的成长具有一种持续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称为“生命发展趋向”(lifedirection)。

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涉及处于各种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的群体和个体,为了做好不同对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当学习和掌握适合于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心理发展理论和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观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是心理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心理分析学派探讨的是个体内在的深层动机与情绪。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方面,他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里比多”(Libido),即“性本能”(sexualdrive)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体命运、决定个体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中的“性”与通常人们所说的与生殖有关的“性”含义不同,而是指人所固有的一种追求身体快乐感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理论界认为其最核心和精髓的概念是对人格三部分结构的分析。然而其学说没有对人生的全过程加以分析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

(1)本我(id)

本我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是潜意识欲望的根源,包含遗传的各种内容,本我出生时就已存在。本我受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ego)

自我是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结构,自我的功能是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唯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在本我的冲动得到控制后,自我在应付世事时也就得到了保护,即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为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良心和道德范畴。

超我按照理想原则(idealprinciple)行事,依据社会伦理道德监督自我的表现。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人格结构的上述3个部分相互作用结果的反映。

1.关于人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生活环境特别是对“里比多”的满足情况,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弗洛伊德将早期人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1)口欲期(oralstage)

口欲期处于l岁以前,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婴儿的吸吮和进食欲望如果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可给婴儿带来舒适和安全感。如果此阶段婴儿没得到满足或过于满足,则会造成人格的固结现象(fixation)。因而会出现日后的自恋、过于乐观或悲观、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行为。

(2)肛门期(analstage)

肛门期在1岁到3岁期间,此时幼儿的原欲集中在肛门部位。

幼儿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控制排便所带来的愉快经历上,从而养成讲卫生、遵守秩序的习惯和自控能力。固结则会造成缺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等。

(3)性蕾期(phallicstage)

性蕾期在3岁至6岁期间,此时的原欲集中在幼儿自己的生殖器。儿童最初的性情感是向双亲发展的,男孩通过恋母情结而更喜欢母亲,而女孩则通过恋父情结偏爱父亲,健康的性心理发展在于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当幼儿知道他的欲望需要控制时,超我便开始发展。固结则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或难以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4)潜伏期(latencystage)

潜伏期指6岁至青春期阶段。随着超我的建立,此时的儿童进入了潜伏期,把性冲动和攻击的冲动深深地埋藏在潜意识中,将精力集中在智力和身体的活动方面。此期是平静的,愉快来自于外部环境,固结则会造成压迫或强迫性人格。

(5)生殖期(genitalstage)

青春期开始以后,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但此时儿童已经成长为青年人,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将注意力从双亲转移到自己喜爱的性伴侣身上,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这阶段失败了,可导致个体出现身心方面的功能失常。

2.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生命本能”(eros)和“死亡本能”(thanatos)两种基本本能。“生命本能”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的发展,当人处于生活逆境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生命本能”能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例如,有的人受到残酷的刑罚仍然坚强地活着,是“生命本能”的力量驱使所致。“死亡本能”是人所固有的促使个体走向死亡的本能。死亡能给人以真正的平静。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死亡本能”受“生命本能”的压抑,而使其力量被减弱,或方向被改变。在“生命本能”力量减弱时“死亡本能”就会相应增强,甚至“死亡本能”会以自杀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里克森(ErikErikson)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扩展到社会层面,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学说(theory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每个部分是分别在人的各个发展阶段形成的,个体通过每个阶段才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个时期,即口感期、肛—肌期、生殖运动期、潜在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人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是个体逐渐成熟的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普遍冲突。能否将危机处理好将会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对危机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每个人都必须通过所有阶段,在通过各个阶段时不一定都是顺利的。但前一阶段成功的人,下一阶段就比较容易成功。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如表10.1。

运用艾里克森学说,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根据病人产生危机的正性或负性指标,评估病人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相应的发展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状况,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帮助其发展有效处理心理社会危机的能力与技巧。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JeanPiaget)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详细观察发展了认知发展学说(TheoryofCognitiveDevelopment)。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是通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将简单的概念集合成较复杂的概念而形成的。认知发展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发现和积极形成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这个过程是通过适应(adaption)来完成的,适应是个体应付环境的能力。认知的适应有两大基本类型,即同化(assimilation)和调适(accomodation)。同化是指将事物的改变合并到个人已知的认知体系内。调适是指改变个体目前已知的认知功能去适应新的情况。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period)

感觉运动期为0~2岁。皮亚杰又进一步将感觉运动期分为6个小段,即运用反射期、初级循环反应期、二级循环反应期、二级图式协调期、三级循环反应期以及思维开始期。该阶段的思维特点是婴幼儿通过他的身体动作和感觉认识周围的世界。

(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period)

前运思期为2~7岁。在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使用符号的水平,即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此时的儿童思维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持久和对事物进行分类。

(3)具体运思期(concreteoperationperiod)

具体运思期为7~11岁。在此阶段儿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同时考虑问题的两个或更多方面,能够接受物体的数目、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想法比以前具体,不再只凭直觉。看世界也比较客观和实际,并能够以他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具有时空概念,不但能判断距离的远近,还能同时想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4)形式运思期(formaloperationalperiod)

形式运思期指12岁以后,此阶段的青年人思维迅速发展,进入纯粹抽象和假设的领域。他们能够单独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作出推测和判断。青年人还能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与他人建立相互关系,并能理解各种抽象的原则,如正义、自由和博爱,等等。

皮亚杰还指出:

(1)认知发展的阶段顺序应该是不变的,人们可以不同的速度通过这些阶段。即使有人不可能达到每个阶段应具备的认知能力,但也将按顺序通过他所应该完成的各阶段。

(2)阶段意味着成长被划分为本质上不同的时期。

(3)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思维特征,因此,可以根据个体所处的不同阶段来预测他可能出现的行为。

(4)文化上的普遍性:认知发展的阶段和顺序不会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被临终关怀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儿童晚期病人的教育和沟通上,如在与儿童沟通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抽象难懂的词句,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

(四)鲍定的心理动力论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鲍定(Bordin,1955)等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心理动力理论(PsychodynamicApproach)。1963年鲍定与其同事纳曼奇(Nachmann)和塞格尔(Segal)提出了心理动力论有关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关系的8项基本要素:

(1)人类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人类婴儿阶段最早期、最简单的生理、心理发展历程,与成人阶段最复杂的智力和生理、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2)在对自身需求的满足方面,复杂的成人行为与简单的婴儿行为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3)每一个人的需求类型在人生的前6年就已经确定,只有少部分可以在人生的后期得到修正。

(4)人们所寻求的职业应由其需求来决定,而其需求在其6岁前就已发展完成。

(5)这个理论适用于各种不同年龄的人,唯有两项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