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
11809100000026

第26章 不朽的莎士比亚

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没有欣赏的人,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聒噪里歌唱,人家决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

——莎士比亚

(一)

莎士比亚去世后不久,生前一直对他颇有微词的本·琼生说出了一句由衷之言: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

这句话可以说定下了对莎士比亚评价的基调。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殊荣,英国在政治上有克伦威尔,在哲学上有培根,在科学上有牛顿,这是三位崇高的天才。但是,克伦威尔性格残暴,培根的风格比较低下,而牛顿的理论现在也开始出现动摇。与他们相比,莎士比亚显得很纯净,克伦威尔和培根绝非如此;莎士比亚又不可动摇,牛顿也与之无法相比。

况且,作为天才,莎士比亚的地位要更高一级。克伦威尔之上有丹东和波拿巴,莎士比亚之上没有任何人。莎士比亚有平起平坐者,却没有高于其人者。在一片国土上,载有这样的人物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1632年,第二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出版,其中附有一封未署名的诗,给予了莎士比亚热情洋溢的赞美:

这个平民的儿子高踞在他的宝座上,创造了整整一个世界,并管理着它;他用一种秘密的动力激励着人类,时而激起我们揪心的怜悯,时而又激起我们强烈的爱;他能控制我们的喜怒哀乐;他用圣火熔炼我们,使我们脱胎换骨。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享有极高的盛誉了。

《失乐园》的作者、17世纪伟大的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一生都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他是这样赞誉莎士比亚的:

他是凌空而起的金字塔。难道能赋予他更为雄伟的景观吗?莎士比亚不需要这样的纪念碑。你备受我们尊敬,我们的喜悦和赞美,你可用以建立起一座牢不可破的纪念碑。

到了18世纪,莎士比亚作为本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在英国已经牢牢地确立了,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当时,英国最伟大的演员大卫·加利克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名扬海内外,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竞相出版,同时最早的一批莎士比亚研究者也开始出现。

在那时,古典主义者都推崇“三一律”,也就是要求一出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应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中,情节也要服从于一个主题。这些古典主义者虽然对莎士比亚不遵照“三一律”来创作感到有些不满,但仍忍不住要赞美莎士比亚:

“他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在戏剧上尤其推崇古典主义,因此他在《塞米拉米斯》一文中称莎士比亚是个“喝醉了酒的野蛮人”。但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认:

“除了稀奇古怪的东西之外,他还有一种无愧为最伟大的天才的崇高的思想。”

德国“狂飙突进”的领袖人物赫尔德更是给予了莎士比亚极高的评价。他说:

如果说,有一个人让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的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的顶上,他的脚下风暴雷雨交加,大海也在咆哮,但他的头颅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

——只是还应该补充一点,在他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污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却一点都听不见!

因此,赫尔德极力倡导德国戏剧应该以莎士比亚为榜样,为德国观众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新兴市民阶级利益和趣味的作品。

伟大的诗人歌德认为“莎士比亚是无限的”,“他的作品风格包含的精神方面的真实性,要远远超过人类能看得见的行动”。因此,他是“最美丽山峰上的明星”。

1771年10月4日,在法兰克福召开的莎士比亚命名日纪念会上,歌德在演讲中说道:

我初次读到他的著作的第一页后,我的一生便都属于他了;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像是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见天光。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压倒了古典主义,莎士比亚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被不断地揭示和获得肯定;而现实主义则更看重他的作品划时代的思想内涵。

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称颂莎士比亚是“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三位一体”,称他的戏剧具有“美为真服务”的价值。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海涅认为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一个精神上的太阳”。

普希金则称赞莎士比亚表现了“人和人民,人的命运,人民的命运”。

杜勃罗留波夫则指出,莎士比亚的“文学活动将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阶段”,因而认为莎士比亚是当时“人类认识最高阶段最充分的代表,……拥有全世界的意义”。

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影视改编等,将他的荣光再一次推向一个高峰。1955年,在斯特拉福举行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整整上演了33周,观众多达370余万人。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早就被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演绎着。从18世纪起,各国的著名音乐大师,如贝多芬、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都纷纷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题材创作出了大量的歌剧、舞剧、幻想曲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

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900-1985年之间,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的无声影片大约有85部,有声影片大约有65部,电视作品有112部,参加制作播出的国家有17个。仅仅《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曾被19次拍成电影;《哈姆莱特》也多达17次被拍成电影。

(二)

莎士比亚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

“他特别喜爱莎士比亚,曾经专门研究过他的著作,连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不起眼的人物他都十分熟悉。马克思一家对伟大的英国剧作家具有一种真诚的信仰。”

恩格斯也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曾说: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的,因此他笔下产生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感到真实可信。曾经有人暗示过,他并不属于被称作‘浪漫主义’的现代诗人的范畴,而属于‘自然主义’的流派,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的真实。除了他最高亢的时候,很少触及未遂愿望而引起的激情。”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并且这也成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课上的一个重要话题,甚至已经成为整个新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那么,现代人要怎样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呢?

首先,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生动丰富。莎士比亚可以称得上是“设置情节的大师”,他的戏剧中通常都有两条或者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比如:《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莱特》中就有三条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这样一来,就令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变得复杂而丰富,剧情也显得一波三折。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丰富性。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大约有3000-5000个,而据统计,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词汇量达17万之多;并且,每个词的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现实的东西,如概念、观念、形象、行动、感触等。

同时,莎士比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游刃有余,其戏剧中的语言总是随着人物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上流社会的语言雍容典雅,市井俚语活泼有趣;既有深奥的哲理性独白,又有尖刻的俏皮话。莎士比亚十分巧妙地将文学语言与民间俚语结合起来,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

第三,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创作了许多性格复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朱丽叶、麦克白、伊阿古、泰门等,这些都是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

据统计,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描写了近700个人物,其中在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形象多达一二十个。而且,莎剧中的人物还包罗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类型的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也无论是正角还是反角,都各具特色,内心世界丰富多样。

可以说,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做到了个性化与多重性的相结合,且许多人物的性格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些也恰恰是莎士比亚贴近平民生活,又始终立足生活、深刻观察人性特点的结果。

古典小说和戏剧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人物的类型化,即千人一面,性格静止而单一。到了18世纪时,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莱辛在反对古典主义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戏剧应该塑造“有人气的英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更是提倡外以想象展开、内以心理扩张,以使文学成为人们精神自由的天空和无限丰富的意义世界。而莎士比亚却在古典主义之前便实现了此后的这一文学要求。

(三)

在世界诗人当中,莎士比亚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他的抒情诗中,不论是《维洛那二绅士》,还是《暴风雨》,要想欣赏十四行诗,我们尽可以从他的140多首诗中任意挑选: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或者: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木枝叶尽脱;

不久前它还萌蔽过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啊,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抬上了殓床;

于是,我不禁也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一天你会加入时光的废墟。

还有一些高贵的诗行,也是早期抒情戏剧的素材,如:

这是云雀,报晓的使者,不是夜莺;

瞧,我的爱,不作美的晨曦

已经在东边的云朵上镶起了金线;

夜晚的烛光已经烧尽,愉快的白昼

蹑足踏上了迷雾的山巅。

在莎士比亚后期的传奇剧作中,他又回到了一种类似的、然而更加细微的黄金一般的抒情调子中:

在燕子尚未归来之前就已经大胆开放,

风姿招展地迎着三月和风的水仙花;

比朱诺的眼睑,或者希赛利亚的气息

更为甜美的暗色的紫罗兰。

此外,莎士比亚还是个双重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诗,还创造了人,且所有剧中诗中的人物全部都是由台词构成的。而最奇妙的是这些台词本身,那些人物口吐的诗句本身都是生气勃勃的,因为这些人物本身就是诗。

比如,这首诗是朱丽叶:

来吧,柔和的黑夜;

来吧,可爱的黑夜,

把我的罗密欧给我;

等他死了以后,

你再把他带去,

把他碎成多少粒小小的星星,

他会使天空这样的美丽,

使得全世界都爱恋黑夜。

这首诗是哈姆莱特:

啊,好霍拉旭,真相大白之前

我身后的名声要受多大伤害!

如果你心坎里真有我,

且慢去寻求欢乐,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忍痛吐口气

讲述我的事情吧。

这首诗是克莉奥佩特拉:

啊,瞧,我的姑娘们,

大地消失它的冠冕了。

我的主!

啊,战士的花圈枯萎了,

军人的大树摧倒了;

剩下在这世上的,

现在只有一群无知的儿女;

杰出的英雄已经不在人间,

月光照射之下,

再也没有值得注目的人物了。

……

(四)

莎士比亚很富有幽默感,他总是带着极大的同情心看待人生和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遭遇。他时常通过自己所塑造的人物之口来批评社会现状,但他却不尖酸刻薄,而总是通过使人发笑的方法,让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莎士比亚是一位被人引用最多的作家,他有最多的警句可供人们引用。事实上,英国人在谈话或写作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莎士比亚的名言。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英国的小孩被父母带到剧院去看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开始时他看得很起劲,但散戏后他的父母问他这出戏好不好看,他说不好。父母问他哪里不好?他回答说:

“莎士比亚的话都是别人常说的,一点都不新鲜!”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人们中的影响之普遍。

莎士比亚不愧为一位出类拔萃的戏剧家和诗人,一位眼光独特敏锐的观察家。他很善于抓住他那个时代中人们所具备的精神,创造出了几十本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光辉不减的作品。有人称他为“造物主”,他的确无愧于这一称号。

有人还评价称,莎士比亚“客观地将世界设想为舞台,将他的舞台设想为世界,将他的微观世界布满了在规模上和深度上都无与伦比的洋洋洒洒的人物,将环球剧院的舞台和人生舞台大致等同起来了”。

不过,与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因而也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英国的文艺复兴是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大致旗鼓相当时期达到最高发展的,因此这两个阶级也是相互对立的,都是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与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上彻底决裂。所以,英国的文艺复兴也包含有不少封建主义的东西,同时又有许多与之相对立的观点。

这种阶级的双重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加在他身上的局限。

比如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所阐述的观点就是:丈夫是妻子的“老爷,生命,养育人,你的头,你的主宰,关怀你的人”,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封建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常常谈论的等级观念都来自封建社会,不过他在维持当时的社会秩序、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方面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在中国,莎士比亚也是人们最熟知、最喜欢的外国古典作家之一。早在19世纪的下半叶时,莎士比亚就已经被一些外国的传教士介绍到中国来。

开始莎士比亚的名字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译法,直到梁启超用了“莎士比亚”这个译法之后,“莎士比亚”才正式成为通用的译名。

1904年,林纾和魏易把英国19世纪散文家兰姆姐弟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翻译出版,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当时,这个译本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广为流传。

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才以白话文和剧本的形式被翻译介绍过来。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1924年,他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后,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本开始不断问世。我国现在最通行的散文译本,是由朱生豪先生在1935-1944年间完成的。他在身体病弱、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独自翻译了37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31部,是所有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在电影和电视出现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据统计,《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19次改编成电影,《哈姆莱特》也被改编成电影达17次之多。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