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031

第31章 一定不要打探上司的隐私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中国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分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呼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们儿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触犯了“逆鳞”,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朱元璋原本是泥腿子出身,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推翻元朝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这些经历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卑微的。朱元璋因当过和尚,对“光”、“秃”一类的字眼十分忌讳;因红巾军被统治者说成是“贼”、“寇”之类的组织,朱元璋便对些字眼也极为反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杭州徐一在《贺表》里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几个字,朱元璋读了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削发,说我是秃子。则者近贼,骂我做过贼。”于是,立即下令把徐一处死。洪武年间,大兴文字狱,唯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院编修张某。他在作贺表文里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两句话,朱元璋看了发怒说:“这老儿竟骂我是强盗呢!”差人逮来当面审讯。张某说:“天下有道是孔子说的,万寿无疆出自诗经,说臣诽谤不过如此。”朱元璋被顶住了,无话可说,想了半天才说:“这老儿还这般嘴硬,放掉罢。”左右传臣私下议论:“几年来才见饶了这一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最要紧的一点是千万不要伤害上司的尊严,同时注意替上司保守秘密。

除了个人隐私外,上司一些特殊的忌讳也要探听明白。

中国幅员辽阏,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所以在与你的上司打交道时切记要“入乡随俗”,不要因语言上的误会造成不快。比如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如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各地风俗不同,说话上忌讳各异,必须时时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