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110

第110章 成名成家的迷梦

无论从哪方面看,家都是一个富有终点意味的意思。

一个行业到了终点便产生了家,有时还会有许多的家们出现。作家便是多少文学青年抑或殡仪工人成了“送葬青年”梦寐以求的终点,大凡读书之人都以将来能到这个“家”的位置而呕心沥血。

做了作家便有向文学青年布道、训诫的权威,凡是听从他的就会得到奖掖和提携的机会,这作家便多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你日后有多大成绩都要分一杯羹给老师。如那封锁探宝路上的强盗,你一旦通过此路不但要留下买路钱,等你出山回来再路过此处还要把所得之宝分一半或一多半出来给那强盗师傅。

做学问的成了学问家,更不得了,你凡事都要他向讨教,就连去茅房小解没有通过他便是违背了屎尿文化,那怕你做就一生的功业,在没有成为“家”以前,你都需有个“家”来指导。如果你成了一个有名的学问家,你便自然而然有了学问家的名气,就如那女人进了茅草房便籍籍无名,而一嫁与某个门第显赫之人,便有了贵族太太的尊荣,倘若一不小心误人了烟花巷,也不要紧,只要你认了一门大户人家做了小妾,也有姨太太的名份,也算成了“家”类了。

这“家”便是人一生穷追到了终点,一旦成了某某家,便会省却一多半的辛劳,即使你写错了一个本来不认识的字,弟子们也会照抄开来而怀疑这个字自己的错误是这个“家”们给改过来的,便更添了一份伟大。

文化发达至于京城,“家”们多得成灾,外乡小子进来无立锥之地,便须找“家”们提携,以方便自己将来的发展。否则你很难有出头之日。因为成了某某“家”的人,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也算叫家中之家吧,如那“作家之家”。“经济学家之家”等等,你需小心看好,不要误入“家门”妨碍了自己的后半生。

你跟了一个名声不好听的师傅,技艺再好也要替这没有教过你一日的师傅背上骂名。如果你能掐会算,找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学问家,你再没出息,也是名家弟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为有家与家们的照拂,你会交上好运。如果这“家”类,恰好有个美貌或丑陋的女儿或公子。你和他们攀上了亲戚,便更不得了。从此以后,不管你改行不改行都是世家后裔,享尽意想不到的尊荣。

就连那善玩之人也有个与众不同之处称为“玩”家,连玩都有了个到了终点的“家”,可见这玩之奇绝,根据种种不同有了大玩家与小玩家之分,就像那著名作家、著名学问家与普通作家、普通学问家的区别一样,这玩家也有自己的玩处,你只有通过玩家的点拨才能知悉玩的奥妙,如同那文学青年经过作家的启发才能知道“作”的诀窍一样,这都是你向前走的第一步。

有家就有门,这门坎高低就是家们的名份,你拿一张“家”们的帖子,就如签发了一张特别通行证,即使你到了别处,自有“家”们根据你的帖子的名份给你安身之处和善待。

这“家”的种种妙处,便成了人们寻家立业之热衷的理由,蜂拥而上,“家”们便越来越高贵起来。且不论这“家”们是否真有货色,如那作家本是靠抄袭别人成了作家的,仅说这作家是否就是让别人也能成了作家的技术,反正去寻找“家”们的人,要么是恭恭敬敬之人,要么是讨口饭吃。至于这“家”们究竟有多少真货色是没有心情去关心的。一旦越过“家”门,自己成了某某家,便会另找更高的门了,对以前的家们便不屑一顾。这些人不会看重“家”们的学问,而是相通过家门能进宫殿的借路而已。期望有朝一日对自己走过的“家”六发号施令,这就是那些好为人师的“家”们抱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真是活该。

因为家门林立,每个想进家门的人。在选择家门必须考虑好两件事:一是带什么样的礼物进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面临着你即将进去家门后的命运,必须弄清“家”的规矩,如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是香烟、饼干(什么牌子的?)还是古董、字画(哪种风格的?值多少钱?);二是能给自己换来什么?提携成了“家”还是索要了一张帖子到处发展。这都是关乎你今后的荣辱贵贱的大事,万万轻率不得,能致一失足而千古恨的事也不是不可能。这就应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俗话,实在是至理名言。

既然这家门里有种种好处,难怪国人是如此地恋家,到了哪儿都忘不了回家,因为家是一个人的根和命脉,不管这根是长在沙漠还是粪土里,或者漂在水里,你都不能忘了家。这家不管你哪儿看,都是一个结尾,如你累了倦了要找家,一样是一在的结束,同你病了、死了要进坟墓一样,也是到了家。人们既然怕死又如此着恋家,为家歌功颂德,为家肝肠寸断,岂不是迫不及待地想死不成了?到了家可以什么事不干,但你需要吃饭,不如你干脆一死了之,连饭也烦的再去吃了,那人多么的自在。

所以,譬如像家一样自在,像家一样温暖,像家一样幸福便是国人把美丽的想象如同对墓穴的绵绵哀思一样,都有一种进去了就不必出来的感觉。不用你再去辛苦,千辛万苦还不是为了个家么?国人的路途短暂,每天只顾忙着寻死觅活,出人家门。对家的依恋,同作家、学问家的迷恋属同一道理,一旦成了某某家和走进家门,便不必再辛苦,再去动什么脑筋了。

这就是洋人不管到了哪儿都会把那儿布置一番,这家也就随身带着,而国人一旦走出家门到了别处,绝对杯盘狼藉,因为那不是家,一旦离家就盼着回家,盼得到了不思茶饭的程度,盼得累坏了身体到了家里便解决了一切的问题。

今人只图今日的舒适和如意可以把明天忘掉,凡是今天享受不到的好处,绝不多做一件,只要你到了今日要回的家,就不想明日还会不会出来。

对作家、学问家的追寻是一个人的学问的结束,那怕他只活了一小半的生命,以后做不做都是某某家。对家的相信迎合了国人可以偷懒的依赖,每天回家或回家的次数多了,是没有时间再做很多事。

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便狭隘单纯到一统化的地步。幸福是一种全身心投入才能体会的感受,国人的伟大已使他有了形状,变得具体,只要谁能照此过去,就得到了幸福,从一个人日常生活盼着到家,向上求索想着成了“某某家”,便是两条通往一生终点之殊途同归的幸福结果。所以国人的好累基本是因为有这个那个家的存在造成的,不知道这个家或那个家每个人到了年龄就能按需分配时,国人还会不会喊累。对家的贪得无厌,使国人的体能背离生命鲜活的轨迹,家对人体体能和智慧的摧残几乎灭绝了人性的真朴。

一个人一辈子都想幸福却根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因为一旦想到幸福温暖就想到家,家便把你去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途给截断了。人们对家之全身心的投入耗费了一生的体能。国人常惊叹洋人的体魄,认为是营养好的缘故,如果洋人的食谱给国人食用,十有八九是肥不了的,因为肠胃不行,消化不了,是把太多的时间懒在家里的结果。因为有了家,甚至消化系统也可以消化到不用太多去运作的份上。可惜了这副肠胃,不是去为身体增强体力,而是用来消化主人精工细做到熟烂到不用消化的程度,因此便出来了一个美食“家”。一个家:吃和住,概括了国人对于幸福的全部含义。一个人的生命对于国人来说,派不上太多的用场,任何动物都是具备这种本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