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超级右脑开发
11803100000062

第62章 寻找孩子的想象力

某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儿,让文化层次不同的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机关干部、大学生都没有回答。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说“是零”,没有反响;一个调皮学生大喊是“英文字母的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后来,电视台主持人给这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上面的测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想象力却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苍白,这是违备教育规律、极为反常的倒错现象。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孩子想象力丧失的主观原因有:

1.封闭刻板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定格在课堂或校内,很少能接触到广阔的火热的社会生活,因而就象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其想象力可想而知。他们的作文,之所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生活范围狭小单一。

2.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使学生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只能死记硬背,以求万无一失。

3.否定孩子的自主选择。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培养“温顺”“听话”的乖孩子,孩子的选择不能出格,必须与父母的意志相一致,这实际上就等于堵塞了孩子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1.让孩子接近大自然。自然是智慧之源,鲁班“锯”的发明是从一种草的形状上得到的启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由于热爱风筝和风车,进而迷恋于流体力学,最后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受到启发;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是从热爱小昆虫开始。如今,城市孩子被钢筋水泥、防盗门,被旧的思想观念隔断了与大自然的接触与联系,他们变得更孤独了。有一位小学教师对班里的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得出一组数据:不知道棉花可以做衣服的占4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菜豆角、黄瓜长在哪里的占50%。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响亮口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主张“以自然为师”。现在国外许多学校规定每星期提供半天到一天时间,让学生重返自然。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往往来源于好奇心和动手实验,爱迪生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喜欢卸钟表、拆玩具的孩子,对此大多数家长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而非打即骂,认为是“瞎想”“胡闹”,甚至是“破坏”,于是便用专制和轻蔑扼杀了学生的奇思怪想,这样不知“枪毙”了多少个“爱迪生”。

3.鼓励孩子玩游戏。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高尔基也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在游戏中产生的,比如飞机和望远镜。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了他们从儿童时代玩用橡皮筋弹出的玩具开始,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

4.别把成人的“规则”强加给学生。成人在某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上几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规则,但这些“规则”不一定对青少年有效,有时反而对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起阻碍作用。如果强行让孩子用成人的“规则”去思考、去做事,就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

四、穷画家变成了富翁(组合法)

美国有个名叫海曼的穷画家,非常用功,不过由于他画法不得当,又没有名师指点,所以一直没有成名。那么,他是怎么变成富翁的呢?

海曼经常用小铅笔和小橡皮画素描,往往画了擦,擦了又画。在画的时候,他经常把橡皮条弄丢了。贫苦的海曼为了不让橡皮条轻易地丢失,就开始想办法。他把橡皮条切得很小,用铁皮把它固定在铅笔顶端,稍加工一下,就变成了现在在任何一个文具店都可以买到的那种附有小小橡皮头的铅笔。海曼因此而获得了专利权,后来成了富翁。

海曼把铅笔和橡皮头组合在一起,方法虽简单,但这种把两种东西组合起来,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具有附加价值的思考方法,却被人们所重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带帽子的羽绒滑雪衫,就是帽子和衣服的组合;称为“傻子”的照相机,则由闪光灯加上电眼调节器、再加上照相机而组成;收音机加上录音机,便成了收录两用机……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你看到过上海木偶剧团演出的木偶剧《木偶奇遇记》的说明书吗?这是由中国皮影木偶学会会长虞哲光设计的。他把宣传画、课程表、纸工材料、“剧情介绍”以及演职员表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一张正面是小木偶匹诺曹的宣传画、课程表和纸工材料(剪贴就成了立体画),反面是“剧情介绍”和演职员表的别致的说明书。

由此可见,组合法的运用是很广泛的,它当然不仅仅是局限于创造出一种新产品,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思想。如,马克思就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