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
1178700000009

第9章 首席调情员

首席调情员

2006年4月26日,由纳尔逊·尚克斯所作的比尔·克林顿的画像在美国国家肖像馆的一个小型典礼上揭幕。这幅画很大,加上画框有8.5英尺高。画中的前总统手放在髋部,站姿轻松潇洒。“我尽力去抓住他举止的独特韵味,”尚克斯说,“他并不拘谨僵硬,但没有完全放松,让人感到有些忸怩。”

记者们很快注意到,尚克斯画中的克林顿没有戴结婚戒指。“他实际上戴着戒指,”尚克斯说道,“老实说,我给忘了,当时我只顾着画他的手形了。”当尚克斯拿着画像的照片给希拉里看时,虽然她“非常非常仔细地”研究了那双手,也没发觉克林顿没有戴结婚戒指。

希拉里一直要求尚克斯要谨慎处理克林顿的双手。“毫无疑问,他的手指细长,很迷人。”一开始,希拉里埋怨说,比尔的手指要比尚克斯画的还要纤细些。“参考她的意见,我做了细微改动,不过我认为,我最初的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尚克斯这样说道。1

在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揭露八年多后,记者们把画家当年的无心之失变成了一句笑语——“给比尔·克林顿画像的画家……成功地把比尔的戒指‘摘’掉了,这是莫妮卡·莱温斯基所不能做到的。” 2

揭幕那天,比尔戴着他的婚戒。当有记者问希拉里是否希望修改比尔的那幅画像时,她的发言人菲利普·莱恩斯开了个玩笑,对记者说:“如果我能换一根手指,你给我多少钱?” 3

当日,尚克斯说他发现前总统“看起来状态很好,但似乎比画像的时候消瘦了一些。他好像很动情,有人说他的眼中含着泪。” 4

希拉里称画上没有戒指只不过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5

对希拉里来说,与她婚姻中真正的大风大浪相比,画上没有戒指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回忆录中,希拉里似乎想抢先把所有可能被人挖掘的故事都写出来,这样到总统竞选时,这些故事就早已成昨日黄花了。比如,她在回忆录中透露,比尔跟她曾经去做过婚姻咨询。而在1999年秋天接受《新闻周刊》乔纳森·阿尔特的采访时,这位总统也证实了这一点。乔纳森为了不惹怒总统,并没有直接问他是否在寻求精神治疗方面的帮助,而是说“我很理解您接受牧灵辅导”。“好的,你为什么不直接问我呢?”克林顿反问道,“你应该说,你的牧灵辅导进展如何?如果你这么问,我就会回答——好得很。” 6

托尼·坎波罗是克林顿咨询的辅导牧师中的一位。1993年10月,他与另外几位福音派教徒受邀与克林顿夫妇和戈尔夫妇共进早餐,这是他与克林顿的第一次见面。接下来,坎波罗每隔四五周就见他一次,一般都是在克林顿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有时在他楼上的私人房间。坎波罗说他们的交谈都是在探讨《圣经》经文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总统工作的指导意义。克林顿经常给坎波罗打电话,“问我按《圣经》的指引,他该对美国人民说些什么。” 7

对于记者见面会上关于莱温斯基的问题,坎波罗不予回应,转而写道:“克林顿总统十分忠于维系他的家庭,我相信他在全心全意地努力,想使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婚姻有意义且夫妻恩爱。”

由于克林顿卸任后一直在旅行,坎波罗仅见过他几次,比之前少了许多。8 2002年,乔纳森·阿尔特引用坎波罗的话,说关于克林顿的“任何谣言都是假的”。9

杰西·杰克逊牧师是他的另一位宗教顾问,这个人自己也有性丑闻。据阿尔特说,在莱温斯基危机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常在白宫“和他们一同祈祷,和切尔西谈心”。10前总统克林顿的军事助手罗伯特·帕特森经常在戴维营挡打给总统的电话,他回忆说,克林顿经常拒接杰克逊的电话,而帕特森声称杰克逊总是说自己“是在允许时打来的”。11

时任克林顿政府中西部财政会长的马克·托曼说,莱温斯基事件和弹劾事件使克林顿变得成熟起来,现在的克林顿是一个忠实的好丈夫。他还说道:“我认为克林顿新的激情就在于他的政治遗产,我想他自己明白,如果再次卷入到类似的丑闻之中,他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12

不过,更普遍的看法是,比尔·克林顿生来就不具备忠诚的“基因”。童年时,他不善与人交往,母亲又是个享乐主义者,这使得他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忠诚。安森·比尔德称前总统是一位“让人惊奇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克林顿全球倡议(CGI),不过谈起克林顿,他却说:“当你提到克林顿时,你会有一大堆的溢美之词——领导者,有说服力,真诚坦率,等等,但是我决不会说他有人格操守。”安森·比尔德将克林顿和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作比较,认为老布什的教养是他“道德上很好的指南针,老布什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尔德还说:“关于克林顿的正面消息是在他卸任后积极投身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公益事业。在令人遗憾的错误行为和浪费了总统任期最后三年的机会后,他显然想奋力重拾自己昔日的政治传奇。从造福全世界人民来看,他是目前美国前总统中最好的。” 13

一位十分了解克林顿的女士说,克林顿在自我认识方面几乎是病态的,他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她说:“他从来都不认为这些不良行为是妨碍他的不利因素。他总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用其他办法进行调整。在我看来,他从不担心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我想他脑袋里好像就缺少这根弦。” 14

但凡关注时事的人都知道克林顿一直在忙着追求女人。弗吉尼亚大学的政治学家拉里·萨巴托曾经写过大量关于竞选以及政客们幕后见不得人的秘密。他说:“我游走于政界,经常听到这种事情。鉴于克林顿的过去,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会有人感到惊讶吗?我的意思是说大家不用大惊小怪。” 15

一位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经验丰富的共和党选举参谋说:“克林顿在私会。”他回想起一件事情,克林顿曾在一家餐馆把一位漂亮的女士介绍成是他的白宫幕僚长。这位参谋说:“克林顿去洗手间时,我的朋友问那位女士:‘啊?您是白宫幕僚长?’那位女士同样吃惊地说:‘你究竟在说什么呀?我不是他的什么幕僚长。” 16

在克林顿任总统前后,一直以来都和克林顿亲密无间、意气相投的一位民主党朋友谈论克林顿时说:“我认为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如果他当州长的时候做过这种事情,当总统的时候还那样做,现在他又有钱又自由,显然他还会像原来那样做。” 17

一位曾和克林顿一起旅行的人说,克林顿身边都是些随声附和以及教唆纵容他的人,这句话的矛头尤其指向克林顿的随行伙伴道格·班德。“克林顿的总统身份荡然无存,他和道格·班德完全打成一片。克林顿一年有三百个晚上和他玩牌玩到凌晨四五点钟。他和克林顿臭味相投。克林顿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犯错误……而道格·班德呢,他会板着脸看着你说:‘比尔·克林顿只和他的妻子上床。’”道格·班德这个人认为克林顿像每一个港口的礼仪小姐那样受欢迎。18

克林顿的一位职员曾说:“看一个人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他这人道德是好是坏。”因为说这句话,这位职员竟出了名。克林顿卸任后,一位曾和他一起旅行的女士说:“那天晚上差不多有五百多个女人表明自己想和克林顿上床。” 19

伊琳娜·梅德沃伊认为克林顿是一个有很强诱惑力的男人,“人们怎么能够让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抗拒那么多的女人呢?”他说,“在我看来,很多女孩都迷恋克林顿……你是否也曾经总围着一位电影明星团团转呢?” 20

克林顿的朋友们说,尽管他带着无尽惆怅离开了白宫,但有一点让他欣慰,那就是他将拥有更多私人空间。一位经常在好莱坞见到克林顿的女士说:“在他身上很可能一直有种渴望,迫不及待地想要释放出来,获得自由……我想他控制不了自己……他是一个调情高手。”她这样描述他的手段:“我握着你的手太久了,啊,是有点久了,把手放在你背上好吗?” 21

蒂娜·布朗昙花一现的《对话》杂志在创刊第一期就采访过希拉里。在这次采访中,希拉里说比尔玩弄女性的行为是因为他受创伤的童年。22 约翰·施密特是一位民主党人,同时也是克林顿的长期支持者,他说克林顿一直“喜欢某种特别的性格……在他身上有温泉城的一些特征……温泉城是个充斥着赌博和一些其他不为人知勾当的污秽之地。”施密特提到他与克林顿的母亲会面的情形(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她就住在温泉城外。)——当时他们乘坐同一架飞机,赶往肯塔基赛马会。“我想,一旦你见到克林顿的母亲,你就会明白克林顿身上有她的影子。当时,她很愉快……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就是那种你在度假胜地赌博,赛马,以及做其他事情时获得的状态……显然克林顿喜欢这种状态。” 23

一位女士说,对于克林顿和他的朋友罗恩·伯克尔来讲,二十一世纪的温泉城就是“拉斯维加斯”。她回忆起一次商务会议,这次会议邀请了克林顿基金会和伯克尔的尤开帕集团以及克林顿和伯克尔本人,但他们两人却坚持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会议。“他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穿着无肩背心,去温泉城赌博,这一点对克林顿影响很大。” 24在克林顿还是阿肯色州州长的时候,贝蒂·赛因鲍姆和她的丈夫斯坦利就是他在好莱坞的支持者。但她谈到克林顿对于拉斯维加斯的喜爱时,态度有些轻慢,声称他和伯克尔两人在那里“度过了不少时光”。当被问及拉斯维加斯有什么时,她回答道:“乐子。” 25

至于其他克林顿的纵容者,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是拉扎德兄弟公司的现任合伙人弗农·乔丹,他是国家城市联盟的前主席,克林顿和他的关系极为密切。26正是时任露华浓公司董事的乔丹打电话给露华浓公司董事长罗纳德·佩雷尔曼,要求他在纽约给莫妮卡·莱温斯基找一份工作,以此使她离开华盛顿。27

但许多人都说希拉里才是对克林顿的最大纵容者。一个对克林顿夫妇二人都非常了解的人说,当希拉里被问到有关比尔的风流行为时,她是这样回应的:“见鬼去吧。如果他们想选举一个反堕胎的共和党人,那么让他们去吧。” 28

据朋友们推测,在他们刚结婚时,希拉里可能十分在意比尔的不贞行为,但后来她知道这是她无法控制的,所以她放弃了,只是一再要求比尔要谨慎。

在谈及克林顿婚姻的时候,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把它看做是一种合作关系。多恩·休伊特把他们叫作“一个团队”。29更加冷嘲热讽的人则说他们之间是一笔商业交易。尽管詹尼弗和莫妮卡以及许多人们不知其名的其他女人给她带来羞辱,希拉里还是帮助克林顿并且容忍他。但是现在,他们之间的交易变了:轮到希拉里上场了,而克林顿要表现的规矩一点并帮助她赢得总统竞选——但这并不说明他不能再有什么风流韵事了,这仅仅意味着他不能再和爱闲聊的21岁实习生有什么瓜葛了。从现在起到2008年11月之间,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能破坏希拉里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或者使她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

“我想一开始克林顿和希拉里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彼此依赖对方,”克林顿夫妇的一位故友,同时也是他们财政上的支持者这样说道,“两个人都认为他们在一起会为整个世界做出伟大的事情来……克林顿望着二十出头的希拉里,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小子,希拉里才华出众,做事老练,想想吧,你们在一起能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随着时光流逝,希拉里开始认识到克林顿生活作风上的问题,但她还是认为他们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将会是美满幸福的。希拉里爱克林顿也相信克林顿同时无法自拔地爱着她,这种念头总能找到各种借口,使希拉里挥之不去。时光荏苒,他们就这样不断向前……我想希拉里肯定曾暗自说服自己:这个男人有着能使每个女人爱上他的能力,只不过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该如何驾驭这种能力。我想时间久了,希拉里也逐渐接受了克林顿作风上的问题。” 30

卡尔·伯恩斯坦在他最近出版的希拉里传记中记述到,希拉里曾雇佣她在罗斯律师事务所的两个合伙人来确保那些据称克林顿在当州长时与其有染的女人们(她们的名字出现在诉讼中)保持沉默,他声称这两位律师成功地诱骗这些卷入性丑闻的女人们签下声明,否认她们曾与克林顿有染,卡尔还说希拉里曾出席过其中一场审讯会。31

克林顿不仅不忠于希拉里,行为上也颇不检点,但是在关键时刻,希拉里仍赶来收拾残局。某段时间,希拉里一定暗自盘算过,对她和克林顿的这段感情,她已付出了太多时间、汗水和泪水,她不忍心就这样结束,而一旦结束这段感情,她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希拉里竭尽所能地使克林顿有望成为美国总统。希拉里的这种原动力第一次呈现在公众面前是在克林顿竞选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詹尼弗·傅劳尔(阿肯色州失业申诉委员会的接待员,同时也是一家夜总会的兼职歌手)拿出她和克林顿的电话录音,以证明她与克林顿秘密交往十二年之久,此时希拉里做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节目,为克林顿澄清;莱温斯基丑闻披露后,她又跑到“今日”节目,为她丈夫解围。正是希拉里挽救了克林顿1992年的竞选,使他第一次坐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而后又帮助克林顿保住了第二任期的总统之位。

1992年1月26日“超级杯星期日”(Super Bowl Sunday)所发生的事使多恩·休伊特对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婚姻和这两个人的脆弱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时克林顿的竞选因为詹尼弗事件而陷入僵局。据休伊特后来写到,在“60分”时事新闻中,两人谎话连篇,主持人史蒂文·克罗夫特没得到半句实话。他们“编织谎言,相互附和,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32

“那天晚上就在那家旅店的房间里,”休伊特说道,“我很清楚克林顿和希拉里在撒谎,而他们彼此也明白对方在撒谎。可就在那天晚上,克林顿竟获得了候选提名,而希拉里一句‘我不是站在克林顿身旁的塔米·温尼特’,竟莫名奇妙地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巨大反响,我想或许人们对整个事件最深的印象就是希拉里的这句台词。” 33

克林顿的精彩表演使他没有重蹈加里·哈特的覆辙。当年有人拍到一张照片,照片显示的是在一艘驶离比米尼岛的巨轮上,一个名叫唐纳德·莱丝的女模特坐在加里·哈特的大腿上,有人将这幅照片命名为“胡闹”(Monkey Business)——而克林顿夫妇则得以幸存下来,能够在新罕布什尔州享受比尔位列第二的成果(落后于新英格兰人保罗·桑格斯)。之后他又反败为胜,因称自己是“迷途知返的孩子”(The Comeback Kid),成功地由第二变成第一。

休伊特后来写到,那天晚上克林顿的真正挑战并不是来自于主持人克罗夫特,而是来自他们离开宾馆后希拉里的质问。

奇怪的是希拉里却把怒气发到了多恩·休伊特身上。多恩·休伊特曾为克林顿和希拉里赢得做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节目的机会,为挽救两人的政治前途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在艾森豪威尔时期,我就到白宫吃晚饭了,”休伊特说道,“而我现在却被挡在了外边,这是由于希拉里而不是克林顿。”1999年,休伊特和他的同事们华莱士、萨菲尔、布拉德利、 克罗夫特、斯泰尔与克林顿一起讨论波斯尼亚一事。“我对麦克·麦卡利(克林顿的新闻秘书)说‘我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因为希拉里她不在。’他说:‘你还真碰巧说对了。’” 34

休伊特回忆道,电视节目“直面新闻界”的主持人蒂姆·拉瑟特“一直对我说‘希拉里到底怎么回事?是你们几个人帮助克林顿,使他当上了总统。他获得提名的那天晚上却那么做。’” 35

休伊特还说,2001年7月,在《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葬礼上,他和希拉里“吻释前嫌了”。休伊特最近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她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嘿,祝贺你出了新书。’我回答说:‘啊,你能这样说真是太好了,我还一直以为我在书中说了一些让你不高兴的事……但是你知道的,我很高兴你能成为我们的参议员。’然后,她伸出胳膊抱了抱我说:‘那么,我也很高兴你是我的选民。’从那天起,我们之间长期的不合便结束了。” 36

有评论家暗示希拉里现在已成为参议员,并考虑下届总统竞选,将休伊特化敌为友这一招的确够精明。难道她认为那些曾经与比尔有关的丑闻会妨碍她重回白宫吗?他们还需要再上“60分”摇旗呐喊吗?

人们经常将贝琳达·施特罗那赫和前总统克林顿联系在一起。她是一个41岁的金发女郎,比比尔·克林顿小了20岁,离过两次婚,有两个孩子,是加拿大汽车配件生产商马格纳国际公司的继承人,同时也是代表多伦多北部一个选区的国会议员。在《时代》杂志刊登的100位最有权势人物的名单上,贝琳达被看做在商业和政坛上最有前途的人。

《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解构克林顿婚姻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份分析,即对克林顿夫妇*在总统选举之前二人共处时间的分析,在这份分析中,贝琳达是唯一一个被提及名字说是克林顿情妇的女人。作者帕特里克·希利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在我们的采访中,许多纽约知名的民主党人纷纷表示,他们从去年起就开始关注一张小报上刊登出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示了克林顿先生在与包括加拿大政治家贝琳达在内的一群人用餐后,深夜离开曼哈顿市中心的餐厅B.L.T.Steak的情形。尽管他们二人是在一个大约有十二人参加的宴会上出现,但这已足够让那些小报说三道四的了。” 37

在《多伦多生活》杂志上,一篇标题为《巴伯又有了新金发相好》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张照片。39

有些人说贝琳达像年轻漂亮时的希拉里,但《环球邮报》的商业报道记者埃里克·瑞古利则认为贝琳达是年轻版的玛莎·斯图尔特。40

多恩·马丁是《国家邮报》和《卡尔加里先驱报》的专栏作家,也是贝琳达的传记作者。他在2006年12月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贝琳达:“她身高五英尺八,身体强健;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是个‘健身爱好者’。” “她紧致的臀部和丰满的胸脯是出了名的,不过有人说她的丰满是做了整容手术……她现在虽然已经40多岁了,但她仍然是位极品美女。” 41

“你不会向贝琳达讨要她最喜爱的脆皮松饼的制作方法,她不是那种女人。”马丁说。“她常常表现出过度的性欲。当她倾心于一个男人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这个男人会被她倾倒和控制。”马丁接着说道:“她的性欲很旺盛。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她喜欢掌控男人。” 42在马丁为贝琳达写的传记中,他引用了贝琳达的话,她说做爱“好极了,比打高尔夫球更棒……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吗?让我们实话实说吧。周末的晚上我是不会坐在家里编织什么东西的。” 43

但贝琳达并不以她的聪明著称。44一位作家曾把她称做“加拿大的帕丽斯·希尔顿”。45一个自称和贝琳达的父亲是朋友的高调的加拿大商人这样评价贝琳达:“我从没听到她发表过公开演讲,我想这表明她没什么才能。有人告诉我说虽然贝琳达不能算是举世无双,但她还是足够聪明的。不过我现在还没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证明。” 46

相对而言,多恩·马丁是较为慷慨的,但他的底线也和别人的差不多。他说:“贝琳达有一种强烈的同情倾向,她想帮助那些在非洲忍饥挨饿的人。”但是,他又说道,“如果你想和她坐下来,一起谈论历史或者政治哲学,那么你将会大失所望,因为她仅仅在大学里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辍学了。” 47

论才智,贝琳达当然算不上是克林顿的知己。马丁说,“几个月前,我观看了克林顿在这里的一场演说,你只须看他的即兴演讲,你就会问,他看中了贝琳达哪一点?世界上任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都会为克林顿折服,但他却似乎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我们的亿万宝贝贝琳达身上……他没完没了地谈论基因组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嘿,我们就坐在那儿一直听下去吗?48

“富婆加美女”,或许还有一队私人飞机——也许这些足够用来解释贝琳达的吸引力了。

2001年,35岁的贝琳达成为她父亲创建的马格纳国际公司的首席执行官。49贝琳达的父亲,亿万富翁弗兰克·施特罗那赫原是奥地利的一名模具制造商。1954年年仅22岁的他来到加拿大。据《环球邮报》报道,弗兰克·施特罗那赫的企业不仅包括汽车配件公司——他还拥有可供自己支配的喷气式航空队,安大略省、佛罗里达州和肯塔基州农场的800匹赛马,加利福尼亚州从高架输水渠到伍德拜恩的赛马跑道(racetracks from Aqueduct to Woodbine),以及他的高额薪金——通常是加拿大最多的——所有这些都使他能够聚集起巨额财富。50

2002年,贝琳达与克林顿在奥罗拉,即贝琳达父亲公司的所在地结识。当时,她的丈夫还是挪威前快速滑冰选手约翰·奥拉夫·考斯。贝琳达的父亲弗兰克正举行一场慈善募捐活动,并以此作为他私人高尔夫球场的开幕仪式。“他希望克林顿在场,”多恩·马丁说,“所以在我看来,提供给克林顿图书馆的捐款就是使他前往而给他的好处。”马丁说弗兰克告诉过他,克林顿为了使总统图书馆基金会拿到一笔大的捐赠,被催的很急。“他们(弗兰克公司)给了他100万美元……我想弗兰克认为这对于实现自己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了。”

马丁这样解释“弗兰克的目的”:“弗兰克喜欢召唤国家总统、前总统以及其他国家领导人来到他身边,并且他在生意上的影响能够使他做到这一点。”

马丁在为贝琳达·施特罗那赫写传记时曾采访过贝琳达,据他说:“谈起克林顿,贝琳达滔滔不绝,对他赞赏有加,贝琳达似乎被克林顿的才华和他所做的那些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迷得神魂颠倒。” 51

“只要将这些小事联系起来,”加拿大一家报社的专栏作家说,“想想这之间的可能性,你就会认为克林顿和贝琳达的关系绝非一般……但是每次只要你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提出任何其他方面的猜想,她就绝口不谈,只是说他们不过是普通朋友罢了。” 52

马丁说,他曾想采访贝琳达的一个保镖,但这个保镖好像“在我打算采访他之前,就被堵住了口……而这又不像是有关贝琳达吸食可卡因之类的事……所以我想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保镖知道很多有关贝琳达和克林顿的事。” 53

马丁还回忆起克林顿在访问中国期间的一个晚上曾称赞贝琳达·施特罗那赫,“半夜时,克林顿一时兴起便拿起电话就直接打给施特罗那赫,对她表示赞美并送去问候。我不认为克林顿对其他人会这么做。”还有一次,贝琳达曾随口对马丁提到上周她曾在纽约见到过克林顿。54

贝琳达曾在2005年的9月参加过第一次克林顿全球倡议(CGI)大会,但是2006年她却没去,但马丁声称贝琳达没去的原因是“希拉里并不欢迎她”。55

在洛杉矶施特罗那赫也曾与比尔·克林顿见过面,一个热衷于政治资金筹集的好莱坞影星的妻子说,她在史蒂夫·宾的包间里看到过贝琳达。当时滚石乐队正在为反全球变暖活动家劳里·大卫创办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做演出。这位女士说,音乐会之后,贝琳达和克林顿一起回到了罗恩·伯克尔的家。56

“克林顿参加‘拉里·金现场’节目时,贝琳达也在现场,”但马丁这样说道,“之后他们离开了现场并共进晚餐。” 57

埃里克·瑞古利曾经写到过贝琳达·施特罗那赫,但却从未访问过她。他断言说“比尔·克林顿是贝琳达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瑞古利推断贝琳达对于克林顿而言是“安全的”——“因为她不但未婚而且谨慎细心”。同时他猜测“任何他们的私会之事都远离人们的视线,非常隐蔽”。另外,他认为对于克林顿和施特罗那赫而言,找到一个“隐蔽之所”并不困难,因为“施特罗那赫家族到处都有度假胜地、大酒店、乡村别墅和高尔夫球场。全世界大概有五十处他们的幽会之所,但却无人知晓。” 58

另一位好莱坞筹款人怀疑贝琳达最吸引比尔的地方是她拥有私人飞机。“我只是试图想弄明白,是因为飞机吗?”她认为这非常有可能。59

贝琳达·施特罗那赫最近回到了她家族的公司。但在2004年1月份时,她为了在议会中竞选一名保守党席位而离开了马格纳国际公司并且放弃了910万美元的薪酬,为此她承受了外界评论的巨大压力,一些舆论甚至还显得有些小人得志的意味。

多恩·马丁说施特罗那赫把比尔当成一名“顾问”,但他同意施特罗那赫否认和比尔商谈自己从政这一不太现实的事情的说法。“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她被问及这个问题,” 马丁说道,“她回答说没有,我差不多相信她说的话了。”然而事情发生得太快了,施特罗那赫只能去和那些与加拿大政治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士商谈了。60

2005年5月,施特罗那赫在加入保守党后做了仅仅十一个月便改变了她的政治派系,从一名保守党人摇身变成了一位自由党人。她成了头条要闻人物,很多人都很气愤她的这一行为。从此以后,她便短暂地支撑起了以保罗·马丁为首的自由党政府,但她却帮助原本很可能败选的保守党推迟选举,直到数月后保守党能够获胜为止。多恩·马丁说她是“当今保守党政府的自由教母”。61

之后,贝琳达就成了没有权力的后座议员。在马丁看来,她那时“坐在对立派的席位上却还争取着女性地位”。62

这样她自然成了一个笑柄,人们给她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叛徒芭比”。63

她背叛了保守党,从此就和后来成为斯蒂芬·哈珀保守党政府的外长彼得·麦凯断绝了关系。一位政客嘲弄地说“施特罗那赫女士身上仅有的一点保守党成分就是她的前男友彼得·麦凯”。64

“她因为改变政治派系而招来许多责难与批评,” 埃里克·瑞古利说道,“人们认为她立场不坚定,投机取巧,人品不佳。”她的选民选举她当保守党人而她最后却成了自由党人。“这件事情令人很反感。” 埃里克·瑞古利说道。65

2007年5月,加拿大新闻界和盘公布了一件轶闻:“一年以前他们看起来激情高昂而且富有领袖魅力,但是从那以后贝琳达就弃政从商,重返她那与底特律有汽车零部件贸易往来的家族企业,并且她还和枫叶冰球队的一位硬汉队员纠缠不清。” 66

一个月以后,加拿大新闻界报道说施特罗那赫患上了乳腺癌,并且她已经做了乳房切除和修复手术。67

在她生病的消息浮出水面之前,埃里克·瑞古利就已经公开说她很可能与克林顿有染。当然那时她不但富有而且迷人,然而现在的她已经不再“富有、迷人,而且失去了政治野心。这三个最关键因素中的一个刚刚已经消失了。接下来比尔就可能准备撤了,他心里可能会想:‘我反正在哪都能找到有钱的漂亮女人。’”瑞古利认为贝琳达吸引比尔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有可能成为加拿大的下一任总理……克林顿的情妇是总理,老婆是总统,他会想:‘这周末我去哪儿找点乐子呢——渥太华还是华盛顿?’” 68

答案很可能是渥太华。

在查巴克北部的一个树木成林的山村里,克林顿与附近的一位已婚女士互通私情的谣言盛传不息,69一些小报证实她是加拿大裔人。加拿大《环球邮报》给克林顿冠以“美国第一调情圣手”70的称号,据其中一篇报道说,他们二人是在一位投资银行家举办的圣诞晚会上认识的。这位女士前夫的一位朋友证实了这件事情,但这位女士却说自己不知道他们夫妇二人是否是因为克林顿而离婚。71

马克·阿普德格罗夫写了一本关于克林顿总统卸任后的情况的书,书中描述了克林顿做事鲁莽的一面。“我认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享有各种权利。”他提到克林顿与众人谈话时说自己仔细考虑了南部州长包养情人的旧习,他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人去调查此事或是为此担心。72

“当然克林顿现在仍然一直四处拈花惹草,”一位为他辛勤工作并且常常在社交方面和克林顿搅在一起的民主党人说道。“他从来不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在我看来他总是发狂似的到处游逛、私混……有很多人对他都很气愤但后来又不再生气了……我觉得从他的内心深处来说,当他晚上躺在床上时,他可能会做个鬼脸对自己说:‘你知道,总的来说,我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73

在一定程度上说,比尔和希拉里住在白宫的时候,他们就过着分居的生活,当然现在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他们很少肩并肩在一起,”一位有名的记者说。甚至有时当他俩同时出现在一个社交活动上时,“他们也很少在一起”。74

瓦坦·格里格瑞恩狂热仰慕克林顿夫妇,他说克林顿夫妇是故意分开的。“你能够明白克林顿在试图给希拉里让出空间……在我看来,他在华盛顿给她创造了空间,他甚至搬到了哈莱姆把纽约市让给了希拉里……他们两个人从来都不在一起。”他叙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哈佛大学琼·修伦斯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在纽约四季酒店(Four Seasons)庆祝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的宴会上,“克林顿一走进来,希拉里就离开了。” 75

希拉里接到让她去参加评议她丈夫总统任职情况的霍夫斯特拉会议的邀请,但她并没有给予回复。主持这次会议的埃里克·施默兹对这个话题看上去似乎多少有点儿敏感,起初他说没有邀请希拉里,但在进一步追问下,他说:“我更愿意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解释这件事情,她当然被邀请了,但我们没有收到来自她办公室的回复。”他说连霍夫斯特拉大学的校长助理都接受了邀请前来参加会议,但是“她既没有回复也没有来”。76

“事实上最近我一直在希拉里的家里忙一件事情,”马克·托曼说道,像往常一样,前总统克林顿没有在那儿。77

2000年12月,希拉里住在了一幢六居室、七间半浴室的房子里。这座房子建于1951年,位于华盛顿的一个受上流人士喜爱的使馆区的死胡同里。起初,希拉里只打算租住,但在拿到自己写传记挣得的800万美元预付款时,她决定买下这座房子。她从350万美元的要价一直砍到285万美元,最终买下了它。桑迪·伯格的妻子苏珊是一位华盛顿房地产经纪人,她帮助希拉里找到了一幢新乔治亚式的住宅。这座房子拥有一个外观井井有条的花园和一个大阳台,另外还配有一个游泳池和一个电梯。凯茜·斯隆是一位纽约代理商,同样她帮助克林顿一家在查巴克找到了一处住宅。78

2006年秋天,希拉里和她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多萝西·罗德姆一同搬进了新居。(2007年12月,希拉里在爱荷华州竞选总统。显而易见,她想为自己树立一个温和、亲切的候选人形象,于是故意将母亲带在身边,对可能选她的选民当然是夸大其辞地说母亲“一直与我和比尔住在一起”,但这实际上是在欺骗众人。)79希拉里在爱荷华州举行了政治策略会议。杰夫·格斯和多恩·凡纳塔在他们最近写的关于希拉里的传记中说道:“访问者在进门之前,他们的提包、照相机、手机必须经过检查,并且,只有特定的摄影师才能把照片带走。” 80

希拉里的支持者梅尔文·基特勒描述了他去希拉里华盛顿的家里参加宴会的情形,比尔·克林顿没有在那儿。“他们很少一起参加同一活动,克林顿非常的强势”,基特勒说道,在宴会的二十五号房间里,如果克林顿进去了,希拉里肯定会离开。81

在希拉里宣布她要竞选总统之前,克林顿来到华盛顿,但并没有做太多事情,按照克里斯·詹宁斯的话来说,那简直就是短暂的“中途停车休息”。詹宁斯还说道:“克林顿不想成为让希拉里‘分心的绊脚石’。”通常情况下,克林顿夫妇一般在查巴克才会在一起。82

“我不得不相信克林顿非常聪明,他必须保证再也不能有任何桃色新闻了。” “60分”时事新闻节目主持人多恩·休伊特说道。“希拉里在忍受共和党竞争者反对她当总统候选人的同时,如果她还要面对关于克林顿的流言蜚语,那么这简直就是致命打击了。” 83

“我听说而且其他人也都听说了,”另一位高层民主党人士说道,“一些谣言说他们夫妇二人过着分居的生活,而且克林顿有情妇。这些事情对于希拉里来说糟糕透了,事情完全会搞砸。” 84

克林顿夫妇的一位好友说,那时希拉里断定由于克林顿缺乏自制,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的机会就要受到破坏,在这时她要和克林顿离婚。希拉里不会容忍克林顿破坏她的政途。85

就在莱温斯基丑闻爆发不久,他们的这位好友无意中听到希拉里和比尔半夜通电话的结尾部分。这位好友说道:“那天晚上他们在电话里聊了很久。希拉里的话语和口吻让人钦佩。从漫不经心听到的谈话中,我似乎感觉到希拉里可以接受这次事件,但如果它影响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就是不可接受的。” 86

大卫·舒尔特在耶鲁法学院时就认识了克林顿夫妇二人。他评价说希拉里是抱负与野心的化身。他说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希拉里都会和克林顿在一起,只管看她如何相处。如果希拉里要和比尔离婚,我们还会谈论她做候选人吗?我想不会的。我们可能都不会谈论她做参议员……她会为了自己的抱负而忍受这最后的耻辱的。87

在2007年7月的第四个周末,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在爱荷华州参加竞选。莫琳·多德试图在本州第一次候选人骨干会议上提高自己的支持人数,于是在一个专栏内想象出了一段克林顿夫妇的对话。希拉里提醒克林顿说:“你答应过我你连任两届后我再连任两届,但如果你被发现与伯克尔和宾厮混在一起,我可能就无法入主白宫了。” 88一个月以后,《纽约》杂志报道说,前总统“冒险与玩伴罗恩·伯克尔和斯蒂芬·宾两位花花公子前往巴黎”。89到2007年秋天,谣传一份国家性杂志已经准备好了关于克林顿“情人”的报道。

其他人坚称克林顿夫妇还会在一起,除非其中一人死了。一位对其二人非常了解的电视网络主管人员说:“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希拉里以前没和克林顿离婚,那么她现在也不会离。” 90

乔纳森·阿尔特说:“所有与克林顿夫妇熟悉的人都认为他们不会离婚。这让我想起了比利·格雷厄姆妻子的那句话:‘离婚,绝不可能;谋杀,倒有可能。’” 91

有些朋友认为这确实是一段经过众人考证、备受舆论加压的风流韵事,但它的确是真实的。一位非常了解他们夫妇二人、曾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她表明具体来说是在莫妮卡前)一直作客白宫的女士说,了解她和克林顿夫妇关系的人经常说:“天啊,这肯定是笔交易,像是事先早有安排一样……”这位女士说道:“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希拉里迷恋克林顿……并且克林顿离开希拉里也做不成事情。他们紧紧相连,不能分离……人们经常说‘她会和他离婚’,我说,‘这绝不可能,你们都疯了。’我想象不到他们会分开的情形。” 92

美国前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多恩·福勒说:“从詹尼弗事件到莫妮卡事件这一系列的风流韵事使得一些女士同情希拉里,但也使得一些女士对于她的无动于衷、坦然接受而气愤不已。为什么她会和那样一个无赖在一起呢?我想是因为她爱过他。” 93

2000年9月,在纽约一个旧电影院里,苏茜·汤普金斯·布依尔为希拉里举荐了一位资金筹集者。为大家带来娱乐的这位人物就是埃尔顿·约翰。比尔和女儿切尔西在那儿,同时还有芭芭拉·史翠珊以及她的丈夫詹姆斯·布洛林、玛丽·斯汀伯根和她的丈夫特德·丹森。马克·布依尔说道:“为了让这些名人分散些,切尔西坐在一个桌子旁,比尔在另一个桌子旁,而希拉里在其他桌子旁。当埃尔顿开始表演时,比尔走过来坐在希拉里旁边,而我恰巧在这张桌子旁边坐着,他俩的手在桌底下紧握着,并没有让大家看到,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知道,然后切尔西走过来坐在他父亲的大腿上……不要提克林顿以前那些胡作非为的行为了,他和希拉里确实感情极其亲密,可谓情意绵绵。”

布依尔猜想比尔·克林顿的成长历程一定很孤单。他说:“我想因为他从小在班上都是最聪明的,所以他要忍受生活上的孤独。”他推测比尔这样紧密依附希拉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希拉里也是人群中的佼佼者,这样他们才能在一定水平上进行交流。”

布依尔说他和克林顿在旧金山的奥林匹克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时,希拉里有时会打电话过来,克林顿就会走到一边和希拉里通电话。布依尔还说道:“每次通话结束时,比尔都会说一句:‘我也爱你。’”

比尔·克林顿手术六周后,布依尔看到他和希拉里、切尔西在一起。“他们三个人站在一起时,我感觉到他们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小家庭,这次手术真的吓到希拉里和切尔西了,她们差点失去克林顿。”布依尔说道。94

杰克·西沃特说:“人们对克林顿夫妇的婚姻极其着迷,经常有人问我克林顿夫妇的婚姻怎么样。” “我在我父母身边生活四十年了,”西沃特经常这样回答道,“但我真的弄不清我父母的关系。而我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克林顿总统和希拉里身边的时间,所以不要让我解释他们夫妇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像任何一对夫妇那样相处。他们互相交谈,谈论过去……至少在我们面前,他们很多时候表现得像一对结婚很长时间的夫妇。他们的共同之处颇多,两人确实也很爱慕对方。” 95

注 释

1. Nelson Shanks,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4,2006; “Bill’s Naked Finger,” NYP, April 26, 2006.

2. “Bill’s Naked Finger,” NYP, April 26, 2006.

3. Ibid.

4. Nelson Shanks,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4, 2006.

5. Ibid.

6. Hillary Rodham Clinton, Living History, Scribner, 2004; Jonathan Alt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0, 2006.

7. Anthony Campolo,e-mail to author,October 27,2006; Gustav Niebuhr,“Not All Presidential Advisers Talk Politics,”NYT,March 18, 1997.

8. Anthony Campolo, e-mail to author, October 27, 2006.

9. Jonathan Alter, “Citizen Clinton Up Close,” NW, April 8, 2002.

10. Jonathan Alt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0, 2006; Irena Medavoy,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3, 2006.

11. Robert Patter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4, 2007.

12. Mark Thoman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4, 2006.

13. Anson Beard Jr.,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7, 2006.

14.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15. Larry Sabato,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31, 2006.

16.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17.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18.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19.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20. Irena Medavoy,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3, 2006.

21.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22. Howard Kurtz,“Tina Brown’s Talk Magazine Suddenly Silenced,”WP, January 19, 2002.

23. John Schmidt,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24.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25. Betty Sheinbaum,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12, 2006.

26. Robert Novak, “Democratic Front-Runners May Find Richardson Is Running Close at Their Heels,” C S-T, March 11, 2007.

27. Geoffrey Gray, “Hillary Hampton ’07; A Weekend in the Country That’ll Cost You,” NY mag, July 30, 2007.

28.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29.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30.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31. As quoted in Peter Baker and John Solomon, “Books Paint Critical Portraits of Clinton; 2 Biographies Detail Marital Strife and Driving Ambition,” WP, May 25, 2007; Carl Bernstein, A Woman in Charge, Knopf, 2007.

32.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Don Hewitt, Tell Me a Story: Fifty Years and 60 Minutes in Television, Public Affairs, 2001, pp. 175-177; Diane Haithman, “Hollywood’s Party Politics; Clinton, Kerrey Front-Runners on Democratic Circuit,” LAT, January 31, 1992.

33.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34. Ibid.; Don Hewott, Tell Me a Story: Fifty Years and 60 Minutes in Television, Public Affairs, 2001, p. 177.

35.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36. Ibid.; Don Hewitt, Tell Me a Story: Fifty Years and 60 Minutes in Television, Public Affairs, 2001, p. 177.

37. Patrick Healy, “For Clintons, Delicate Dance of Married and Public Lives,” NYT, May 23, 2006.

38. Ibid.

39. “The Year That Was: An Uncensored Look At Our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Bubba’s Got a Brand New Blonde,” Toronto Life, January 2004.

40. Eric Reguly,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41.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42. Ibid.

43. Andrew Allentuck, “Tales of Two Stronachs,” Globe and Mail, October 28, 2006.

44. Ibid.

45. Ibid.

46.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47.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48. Ibid.

49. Andrew Allentuck, “Tales of Two Stronachs,” Globe and Mail, October 28, 2006; Michael Valpy, “Belinda: ‘I Don’t Sit at Home and Knit on Friday Nights,’” Globe and Mail, September 30, 2006.

50. Ibid.

51.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52. Ibid.

53. Ibid.

54. Ibid.

55. Ibid.

56.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57.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58. Eric Reguly,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59.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60.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61. Andrew Allentuck,“Tales of Two Stronachs,” Globe and Mail, October 28, 2006.

62. Don Marti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8, 2006.

63. Lynn Crosbie,“After Bill: What Belinda Did NeXt,” The First Post, October 10, 2006.

64. Jane Taber,“IgnatieffTeam All About Being ConVention Ready,”Ottawa Notebook, Globe and Mail, November 11, 2006.

65. Eric Reguly,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66. Charles Laurence, “Bill’s Been Told: No More Embarrassments,”The First Post, May 28, 2007.

67. CTV, ca. June 23, 2007.

68. Eric Reguly,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9, 2006.

69.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70. Janis MacKey Frayer, “A House Divided, and Then a Presidential ‘Pardon Me,’” Globe and Mail, October 5, 2002.

71.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Robert Sam Anson, “Bill and His Shadow,” VF, June 2004; George Rush and Joanna Molloy, “Stylish Power Struggle on 42nd St.,” NYDN, November 3, 2002; Mark Coleman, “Clinton Seen with New Blonde,” The Scotsman, September 18, 2002; Blair Golson, “Seagram’s Heir to Sell Townhouse for $27 m,”Manhattan Transfers, NYO, August 5, 2002; “Next Chapter,” NYP, June 12, 2002; “Tabloid Tale of Bill and Babe,” NYP, April19, 2002.

72. Mark Updegrove,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2, 2006.

73.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74.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75. Vartan Gregori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4, 2006.

76. Eric Schmertz,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 2006; Natalie Datlof,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5, 2006.

77. Mark Thomann,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14, 2006.

78. Michael Crowley, “The Real Reason She Won’t Apologize, Hillary’s War,” New Republic, April 2, 2007, Susan Baer, “Hillary’s World,” Washingtonian, April 2007; Daniela Deane, “Dream House II:“How the Clintons Found Their New Home—Fast—in D.C.,” WP, January 20, 2001; Sally Bedell Smith, For Love of Politics: Bill and Hillary Clinton: The White House Years, Random House, 2007, p. 436.

79. Susan Baer, “Hillary’s World,” Washingtonian, April 2007; R. Emmett Tyrrell Jr., The Clinton Crack-up: The Boy President’s Life After the White House, Thomas Nelson, 2007, p. 37; Mike Glover, “Clinton Makes Campaign a Family Business,” AP, December 8, 2007.

80. As quoted in Peter Baker and John Solomon, “Books Paint Critical Portraits of Clinton; 2 Biographies Detail Marital Strife and Driving Ambition,” WP, May 25, 2007.

81. Melvin Git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29, 2006.

82. Chris Jennings,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 2006.

83.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84.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85.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86.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87 David Schulte, Interview with author, December 8, 2006.

88. Maureen Dowd,“Fireworks for Former First Lady and Future First Lad,” NYT, July 4, 2007.

89. Mark Adams,“It Happened Last Week,” NY mag, August 27, 2007.

90.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91. Jonathan Alt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10, 2006.

92.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93. Don Fow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February 14, 2007.

94. Mark Buell, Interview with author, August 22, 2006.

95. Jake Siewert,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1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