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1786900000005

第5章 郑和下西洋的历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在造船、航海等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当时在全世界的航海事业中的领先地位,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郑和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是在1433年,这比世界著名的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沿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时间,都早了约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同时也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一)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了今天爪哇岛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岛(今天南洋的要冲)人口稠密,拥有丰富的物产,而且商业也十分发达。

麻喏八歇国当时有东王和西王两王,在郑和下西洋经过此地时,两王正在打内战。由于东王战败,他的属地就归西王所有。郑和的船员在当地的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东王的残余军队,于是就被杀死了一百七十名船员。当郑和及随船的军官得知情况后,随船军官都要求郑和和西王作战到底,为死去的船员报仇。经过这次事件,西王知道真相后也非常惧怕,于是派使者谢罪,答应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冷静地分析情况后,权衡利弊,在请示了明成祖之后,和平处理了此事。西王通过这件事也看到了明王朝的大国风范,非常感动,从此两国就和睦相处了。

郑和的船队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但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就对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已,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卫性的作战。郑和的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郑和的和平使者的角色,他在不断传播着“以和为贵”“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等中华文明理念。

(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时隔不久,又立即进行了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航行到达的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当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船队向当地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还与王景弘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座寺碑记述了船队所施的物品。这块寺碑现在还保存在科伦坡博物馆里。郑和的第二次航行在 1409年回国。

(三)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这次,船队是从太仓刘家港起航的,在十一月的时候到达了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十二月又从福建五虎门出发顺着风势经过十个昼夜的航行到达了占城。在到达这里以后,郑和又派出一支船队离开占城到达了暹罗。然后,郑和的大部分人员跟随船队离开占城航向真腊,紧接着又到达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剌加)。郑和把满剌加这个地方当做船队往返中的一个中介地,并在这里建造了仓库,用于存放下西洋途中所需要的钱财和货物,以便给返回到这里的船只使用。郑和船队从满剌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腊、南巫里来到锡兰。在这里,郑和又另外派出一支船队到达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则亲率船队前往小葛兰、柯枝,最后抵达古里。郑和将船队分成几支,分别派往不同的国家访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费用,提高了航行的效率。郑和在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四)第四次下西洋

这次航行是更大规模的一次航海活动。在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组织船队,准备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季开始第四次航海活动。此次航行,首先到达了占城,后来又到达了爪哇、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等地。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则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经过古里直接航行到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的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当时东西方进行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地方。郑和船队由此起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当做了渡过印度洋驶往东非各国的一个中转站。这次航行的规模非常大,据记载,这次远航人数达到了27670余人,而且郑和船队的这次航行横跨了印度洋,最远到达了波斯湾。

(五)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郑和组织了第五次航行,这次航海的使命是护送“十九国”的大使回到自己的国家。郑和的船队在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季远航时,首先到达了多次航海都经过的占城,然后到达爪哇、彭亨、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出一支船队驶往溜山,然后从溜山向西行驶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前往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另一支船队直接前往忽鲁谟斯。这次航行,郑和完成了明朝廷派给他的任务。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的船队回到了祖国。

(六)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派遣郑和完成第六次航行的主要目的是护送来明朝拜访的十六国使臣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次船队的航行是要赶上东北季风,这样有利于船队顺利的航行。于是为了赶上东北季风,郑和很快就出发了。郑和的这次航行到达的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腊、阿鲁、满剌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等,在完成了本次航海任务之后,郑和率领船队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回到了祖国。这次跟随郑和来访问的有暹罗、苏门答腊和阿丹等国家的使臣。

(七)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奉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起航,在2月3日船队聚集到了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人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这一石碑,当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的时候,郑和又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这两块石碑记录了郑和船队前六次航海活动的全部历程,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船队在明朝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航行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腊、古里、竹步,再向南行驶到达了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完成了这些地方的航行后船队开始返航。这是郑和船队的最后一次航行,在船队航行到达古里附近的时候,郑和因为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宣德八年(1433年),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郑和这位一生航海七次,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离开了人世。此时的船队由王景弘率领返回了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了南京。

郑和的七下西洋可以说是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成为中国与海外国家紧密交流的象征。郑和以多元的宗教文化为导向,打开了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将中国的航海事业记录在了世界航海史之中。今天,海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探讨他这一航海举措的巨大贡献。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在主题为《人类历史转轨时期伟大的和平实践》报告中提出,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意义非凡,这次航海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他认为这是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联系,逐渐打破了东西方之间、各大洲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对人类社会和东西方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郑和航海的壮举使得大批中国人走出了国门,了解了世界,开阔了眼界。郑和的航海活动谱写了15世纪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可以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还在于他让西方的文明来到了中国,同时也激起了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郑和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用尽毕生的精力来完成航海事业,虽然郑和在第七次航海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郑和的丰功伟绩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纪念郑和,纪念这位中国航海历史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