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05

第5章 学业有成好做官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

——《论语·乡党》

孔子说:“先修养好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了官位后修养礼乐的,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如果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修养好礼乐的人。”

在古代,贵族士大夫是有特权的,他们可以选择先做官,一边做官一边提高自己的修养。一般的士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有做官的可能。那么,“先进”与“后进”,孔子更是赞同哪种观点呢?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孔子的主张是先学习,提高修养然后再去做官,而不大赞成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进修学习。

以我们今天的情形作比拟,孔子的主张是先读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做到研究生,拿了高等文凭后才参加工作,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务员,然后慢慢升迁而坐上官位,担任领导人,而不大赞成先工作,提拔成干部,然后才去夜大或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拿文凭。

那时的孔子注重修养礼乐的实际内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迟,倒不是文凭的问题。只不过,文凭是你拥有修身经历的证明,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实际也是有所挂钩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干部制度把文凭作为提升的一道硬性指标,是不是也与圣人的思想渊源有关系呢?

礼乐是孔子时代一个人的“必修课”,是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象征。先学习礼而后做官的人,犹如今天在某种专门学校学习结业以后,具有某一级学业学历的“文凭”,或“资格证书”,再担任某种领导职务;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则如现代社会的现象:让没有读书学习过的人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找机会再进修提高。这两者的结局,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直到现在,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仍然是科学的。难道不学无术者能够当好“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吗?所以,“读书做官论”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武断地批评读书为做官就是“官本位”思想,读书做官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看你想要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去做官。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因此,我们今天选用领导干部,除了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和品德作风外,还要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试问,不读书学习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能做好领导工作吗?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二等兵可以当营长,今天未经军事学院培训的人,就连个排长也当不上。这就是为什么军事学院出来的高材生,在部队里升迁比较容易的原因。他们所欠缺的,无非是实战的经验,最难搞定的理论知识他们都已经滚瓜烂熟了。一个不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指挥官,能带领用先进军事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部队,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吗? 所以还是直接用从军事学院出来的高材生比较好。

正在学习的青少年们,必须要把自身的修养和学历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学业有成才能获得成为公务员的资格,才有机会做一名领导者。国家之所以提倡“公务员考试”,就是要为政府机关选拔出优秀的人员,不能“任人唯亲”,而是要“任人唯贤”。

有志于走仕途的学子,和正在当官的人,别忘了学习啊!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奉献、不断进取的过程,是不容停滞和倒退的!人生在世,可以不做官,但不能没有知识。即使你要立志做官,但也必须先从做学问开始,人没有学问肯定是做不好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