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45

第45章 胆小善谋方能成事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问孔子:“老师,您率领三军打仗,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赤手和老虎搏斗,赤足横涉黄河,即使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并能完成任务的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以勇气著称的。孔子多次说,子路“勇贤于丘”,“好勇过我”,甚至说:“如果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就乘木筏到海外去,闯一番事业,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但同时,孔子也一再告诫子路要“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把握一个“怯”字。“怯”是什么?就是胆小。难道孔子认为胆小比勇敢更可取,更能成事吗?

是的,孔子就是这样认为的。这一点,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子路很有自知之明,他说:“老师,如果派你打仗,你带哪一个?”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骂子路,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像发了疯的,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而且一鼓作气,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这种做法是冤枉去送死。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做事准则,一是“临事而惧”,一是“好谋而成”。先说“临事而惧”。

知智守愚,知勇守怯,知进守退,知富守贫。这是圣人的智慧。惧,就是恐惧,胆小,常被人诟病。其实,恐惧为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遇到危险,面对自己尚不了解的情况,不是贸然行事,而是心存恐惧,小心应对,这是谨慎的表现,是聪明人的做法,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损失,正所谓“惧而多思”。

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位老板打算雇用一名私人司机,有三个人来应聘。老板出了道考题:“如果汽车开近了悬崖,你们能够在多远距离刹住车?”

一位司机答:“我可以在距悬崖十公分处刹住车。”

第二位司机回答:“我可以在五公分处刹住车。”

第三位司机回答:“我将在距悬崖尽可能远的地方刹住车。”

假如你是那位老板,你会雇用哪一位?

古人有句话:无知者无畏。就这句话来讲,如果“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无畏”不过是一种鲁莽行事,蛮干傻干,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你做投资、买股票或办公司,你无所畏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一点儿也不恐惧,也没有止损的计划,你就很可能血本无归,一败涂地。

当然,孔子讲“临事而惧”,并不是一味怕事,而是一事当前,首先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考虑可不可行。如果可行,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怎么解决困难,并做好最坏的打算。而事情一旦开始做了,就要“往最好处努力”,这时,也不能徒逞勇力,能智取是最好的。这就是孔子说的“好谋而成”。胆小成全英雄,鲁莽难完大事。如果把胆小理解成不敢拼搏的话,确实做不成大事。如果把胆小理解成谨慎的话,那这是做大事的基本条件。

“好谋”,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这,往往是以弱胜强、以小搏大者的法宝。孔子不赞成那种赤手空拳与老虎死拼硬斗的“勇”,他曾经称赞过卞庄的“勇”。

卞庄曾战胜过老虎,而且是两只。他是怎么战胜的呢?卞庄看见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便拿着剑,想冲上去杀了。但旁边有个人给他支招:“两只虎正在吃牛,见好吃的必然相争,急则必撕咬,撕咬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这时你再下手刺杀老虎,肯定是一举两得。”卞庄依计行事,坐山观虎斗,果然,小虎死,大虎伤。卞庄毫不费力就刺死了伤虎,两虎俱得。卞庄以智刺虎,成就了他勇士的美名。如果他贸然去与二虎搏斗,恐怕早就喂了老虎了。

从司机、卞庄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好谋以成”的力量,我们还看到了“好谋以成”的产生,离不开“临事而惧”的慎重。只有慎重小心,权衡利弊,才能不鲁莽行事,才能靠智慧,而不是单靠蛮勇取胜。孔子讲“临事而惧”,并不是要你一味的恐惧,退缩,把该干的事都吓忘了,而是说开始时就是怕会失败,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于来了,则“好谋以成”,把勇气和谨慎结合起来,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以促其成功。孔子提倡的是一种沉静之勇,明智之勇。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大家都应该按照孔子的教诲去做。违反这一准则的人,比如子路,孔子多次告诫他“勇力抚世,守之以怯”,但子路并未真正领会孔子的话。孔子曾预言子路将因逞勇而“不得其死”,果然不幸而言中:子路后来在卫国任职,遇上卫国宫廷内乱。孔子的另一弟子高柴也在卫国做官,他不做无谓牺牲,设法脱身而逃。而子路却不顾敌众我寡,恃勇与乱兵搏斗,最后被剁成了肉酱,让孔子大为伤心。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里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有勇而无谋,剽悍而智,这样的人很难自保其身,一个自身难保的人怎么才能保持力量继续坚持下去呢?子路的悲剧很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