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23

第23章 孝顺孝顺,以顺为先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孔子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父母言行有什么不妥之处,要委婉地进行劝说,如果父母不肯听从的话,那也应当保持恭敬之心,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来顺从自己的意思。如果父母让自己去做不妥之事,那也要尽力为之,不要对父母有所怨言。”

曾经有人说,天下有不是的子女,无不是的父母。其实也不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也会犯错,何况普通人?父母也不一定完全对,但无论如何,父母所做的一切,出发点还是为你好,为你考虑,他们绝对没有害你的心。

生活中,我们常会和父母意见不一致。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都会出现差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即使是子女和父母。于是矛盾产生了,代沟也就产生了。那么,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怎么孝顺父母呢?

孔子认为,当我们与父母意见相左时,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但不要固执己见,父母听你的劝告最好,不听也不必较真。父母说让你干什么你能干就去干,不能干也别直接就推辞,那会伤了老人家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孝”。

孝字的结构,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却将老的“匕”字以子替换,有深意存焉。人老了最怕的是心头插匕,而不顺心就是匕;而孝就是要以子之顺心,把不顺心之匕去除。作为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中,而理解与宽容则是尽孝的一贯精神。一个不能理解父母,只是固执己见的人是难以真正对父母尽孝的。因为他和父母生活在两个相互隔绝的心灵世界中,这是很尴尬、很悲哀的一件事。而要想真正理解父母还在于善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实现他们的心愿。至于这么做是否经济划算已是次要的了,别忘了,孝的根本就在于取悦父母,而我们在父母身心愉悦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心灵的满足。孝的意义也由此得以体现出来。

其实,家庭中的许多争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员之间的冷漠,都是由缺乏相互间的理解和承受、过于固执自我所造成的,而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相互伤害。所以孝顺父母一定要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学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孝顺,孝顺,顺从有时便是孝。所以孔子讲“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当然,前提在于不违背“仁”与“礼”的标准——盲目顺从有时会让子女的生活蒙上阴影,这也肯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当儿女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经常口不择言,其实,即便是父母的错,为人子女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同父母争辩,而不应与父母致气。

燕文跟母亲吵架了,她一气之下,冲出了家门,走进茫茫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路后,她发现走得匆忙,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夜色渐深,燕文饥肠辘辘,忽然看到一个小小的馄饨摊,一位老婆婆在摊前忙碌着。

馄饨的香气扑鼻而来。老婆婆早已注意到这个一脸忧伤的女孩子,她热情地招呼:“小姑娘,吃碗馄饨吧!”燕文转过身,尴尬地摇摇头,说:“我忘记带钱了……”老婆婆笑了笑:“没关系,我请你吃。”

片刻之后,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燕文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燕文心头感到一股暖流,边哭边把她的委屈讲了一遍,言辞之中有许多责怪母亲的话。

老婆婆听了,摇摇头说:“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馄饨,从小到大照顾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为什么还要跟她吵架呢?”燕文听了这话,愣住了。

燕文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儿时母亲疼爱自己的画面。馄饨吃完,她谢别了老人,朝家走去。当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燕文看到妈妈正焦急地左右张望……小说《康熙大帝》里有一个情节: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妻子唐婉,虽然他们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在今天看来,陆游的做法可能是一种愚孝,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不可愚孝啊。皇十四子顶撞了父亲,老康熙气得急火攻心,拔剑要砍杀这个忤逆的儿子。这时候,大臣张廷玉抱住了康熙,对皇十四子喊道:“你还不快跑?”皇十四子醒悟了,一溜烟赶紧跑了……“跑”,在这个时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至孝。在这样的非常环境下,还有别的选择比“跑”更具有智慧、更符合人情的吗?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跑”能够让父亲避免犯更大的错误,也显示出一种退让之道的大智慧,更是“孝”的真谛。

孔子的贤弟子曾参,就因为不知道跑,被孔子批评。有一次曾参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就拿着手上的杖打他的头。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参就昏迷了。孔子针对这一件事情说,这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让他背有杀人的罪名吗?

现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长的孩子,却忘了自己“糖罐”是从何而来,更忘了父母也会有年迈需要照顾的一天,似乎自己的一切都天经地义,一切都会有父母来照料。殊不知,看到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也会在内心寻找一种依托和港湾。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其他美德的基础,所谓“百善孝为先”,“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不孝父母,禽兽不如”,在赡养父母这个问题上,多想想当初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把你拉扯成人的,再想想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怎么对待你,牢记孔子说的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你就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孔子的弟子中,曾参是年龄最小的,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因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