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16

第16章 生活优越更需要俭朴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铺张,宁可俭朴;就丧礼而言,与其过于操办,宁可过于哀戚。”

林放作为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呢?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回答了礼之根本的问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小孙也,宁固。”讲奢侈排场的人常希望胜过别人,因而常有大款斗富的故事。而过分节俭,便事事不愿与人互通有无,容易陷入固陋。两者均不可取,但比较起来,宁可简陋。

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所以说,孔子提倡的礼仪,是发自内心肺腑的懂礼讲礼,要发扬的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的是铺张浪费的陋习。

宋人罗大经对俭的研究似乎更加细微,更加精到。他认为俭的益处有四条:一是养德,二是养寿,三是养神,四是养气。宋人范纯仁也说过:唯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俭是一种人生观念,它涉及人的幸福观和苦乐观。俭的本身需要约束,需要克制,所以俭的过程可能是有痛苦的。但是有了约束,有了克制,人就降低了奢望,抑制了贪欲,减少了烦恼,因而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致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

——(法)拉罗什富科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浮华浪费行为的一种有效而且有益的约束。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出了勤俭的好处和奢侈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大意是: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由此可见,提倡勤俭对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安宁关系重大,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德的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古今中外立大业、成伟名者,大多都是节俭朴素之人。诸葛亮自隐于山中,居茅庐,穿布衣,淡饭粗茶,苦读勤思,养成高尚品德,造就雄才大略。他的名言“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不但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还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被公认为治家高手的曾国藩对俭更是宠爱有加。《曾文正公家训》有言:“居家之道维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侈为要义。”曾氏家族经久不衰,其后代出了不少专家学者,与曾国藩以“俭”为中心的家教有直接关系。

古人论节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节俭是大德而并非小节,是大智慧而并非小聪明。节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来如同大象,若是把它视作蚂蚁,显然是低估和小看了它的作用和能量。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节俭。除非你不要生存、不想发展。因为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节俭就意味着人类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发展是建立在拥有足够的能源基础之上的,资源枯竭便意味着停滞不前。

真正靠劳动致富的人是很少挥金如土、奢侈淫逸的。李嘉诚是世人皆知的华人首富,而他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担任公司总裁,可对自己的年薪的发放有个严格限制。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而且严格限制子女的零花钱,每项花费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花一块钱也得有所交代。因为他们深知“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创业维艰。”

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够挥霍无度。瑞士是世界首富之国,但瑞士人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有时显得近乎“抠门”。欧洲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说瑞士人有两个钱袋,装钱少的钱袋是准备请客的。即使是为自己购物,他们那种认真、耐心、掏钱时的谨慎,也使人叹为观止。比如选购一张价格低廉的普通中国画,常常是戴上眼镜,又摘了眼镜看,放远了看,又拿近了看,仔细端详,反复比较,就是这样的功夫花过,有时也还是终于搁下不买了,这似乎也为瑞士民族平和、娴雅的气度作了一个注释。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 (南宋)罗大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以前只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活,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了。但日子仅仅是好过了几年,许多人就把当年的苦日子忘了,把中国悠久的传统美德——勤俭忘了。奢侈浪费、攀比斗富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思想。

在此,也要给大家提个醒:生活优越更需要俭朴,更需要养成勤俭的习惯。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勤俭节约,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才能早日地使中国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俭,省下的不单单是钱,而是资源,是人赖以生存的资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