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帝国余晖
11755800000009

第9章 渐趋末世(1)

(一)光绪皇帝

同治病逝后, 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继位,成为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其实,同治属于载字辈,本应从溥字辈中选择同治的继承人。但这样一来,慈禧就成了祖母辈,不能垂帘听政了。因此,她选中了同治的堂弟。慈禧权力欲极大,找个儿皇帝,再次创造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入宫后的光绪经常受到慈禧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只有烦琐的宫廷礼节。慈禧利用光绪来专权,把光绪当成她登上女王宝座的台阶。

人在幼年时都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因为光绪是皇帝,无人敢亲近他。光绪在孤独中长大,饮食寒暖没有人细心照料,没有童年的欢乐。

据传,光绪每日三餐,饭菜虽有数十种摆满桌上,但离光绪稍远的饭食大都已经腐臭,接连数日不换。靠近一点的饭菜虽然尚未腐臭,但经过多次加热,早已不再可口。光绪虽为天子,还不如一个孤儿,以致身患痼疾,病弱得很。

光绪就是在这样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这是他的幼年时期。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虚岁6岁的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师傅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与夏同善是同榜进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字,另有御前大臣教满语、蒙语和骑射。

光绪读书很用功,并能把读书同做皇帝联系在一起,他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这一年光绪15岁,就想当一位有作为的爱民皇帝了。

光绪经过12年的读书生活,已到了亲政的年龄。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降下懿旨,定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

在光绪读书的12年里,国家发生了几件大事: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宠幸的内监安得海违制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上报朝廷,慈安太后立即下令将其诛杀。从此,慈禧同慈安结了怨。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慈安被慈禧毒死。原来,慈禧害了产后痨,医生薛福辰用了补药,效果很好。慈禧病愈后,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便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上面说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谕诛杀她。慈安把这份手谕给慈禧看了,慈禧既惊讶又感激。慈安当着慈禧的面把这份手谕烧了。数日之后,慈禧请慈安到自己住的长春宫,并拿出点心招待她。慈安有午睡醒后吃点心的习惯,就吃了点心,连说“好吃,好吃!”慈禧说这是她娘家送来的。过了几天,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点心里放了毒药。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点心后,腹痛恶心,骤然死去。慈安死后,没等娘家人来就入殓了。慈安死后,慈禧独掌了朝中大权。

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始,法国侵略军不断进攻越南。当时,越南本为清朝附属国,法国企图先占领越南,再入侵中国广西,以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两军于河内决战,黑旗军先锋阵亡。法军于海上登陆,攻入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将越南变为法国的保护国。于是,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失利,清廷不得不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从越南撤兵。

光绪十年,清军撤兵期限未到,法军突然寻衅向清军大举进攻。光绪十一年,法军进攻谅山。爱国将领冯子材迎击法军,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杀敌一千余人,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大败后,法国内部一片混乱,法国平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高呼口号,要打倒总理茹费理,反对法国政府继续进行不义之战,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正当形势对中越两国有利之时,清廷却利用战胜之机向法国求和,派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在中越边境划定通商点二处,法国货物进出广西、云南边界可减轻税率;中国如再建造铁路,须同法国商办。

于是,清廷不败而败,丧权辱国;法国不胜而胜,既夺占越南,又打开中国西南门户,侵略野心终于实现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正式建立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为人忠勇,战功卓著。少有大志,青年从军,在淮军中勇冠三军,为诸将之首。他建议修铁路,史称中国铁路之兴始自刘铭传。中法战争期间,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军英勇抵抗法军侵略。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后,在台湾筑炮台,修铁路,架电线,发展经济、安定社会。死后赠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园有刘铭传的塑像。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长达12年。

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仍把持着国家政务。慈禧规定光绪每隔一天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星戴月往来奔波于紫禁城和颐和园之间,十分辛苦。遇有重大事情,光绪还得随时请旨。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慈禧还安排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随时向她汇报。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19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拥有大小70多艘军舰。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军舰20余艘,其主力舰皆购自英国和德国。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也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援朝的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

光绪皇帝为维护国家尊严,极力主战,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爆发了甲午海战。

不久,清军在甲午海战中战败,不得已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这笔钱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中国的辽东半岛总算保住了。

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变法图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建议,准备进行改革,提高中国的国力,成了维新派心目中的救世主。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新风气逐渐形成,再也不是万马齐喑的局面了。

在维新人士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在中国阴历纪年上是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维新或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其主要内容如下: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起来。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道谕旨,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发动政变,使变法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家明确提出,在改良风俗方面要学习西方。

严复指出,要实现变法,就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风俗。他在破除封建传统文化,大力引进西学的同时,十分重视破旧俗、立新风的工作。

谭嗣同对封建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呼吁变衣冠,变风俗,创办时务学堂,发起成立不缠足会。

维新派提出:“现今万国交往,一切趋于大同,如果中国一国衣冠独异,礼节特殊,则与外国情意不亲,邦交不结。落后的习俗甚至还会让外人鄙夷讥笑,影响对外交往。”

他们还指出,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采取与欧美同俗的措施,取得了改革的成功,中国应该学习。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创办了不少社会风俗改良团体,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延年会等,动员群众改变恶风陋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把移风易俗的措施,通过新政法令的形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全国。例如:凡民间祠庙不在典册者,由地方官改为学堂,以便达到废淫祠、开民智的目的。乡试、会试及童生各试,过去用四书的,一律改试策论,—切考试均不用五言八韵诗,以讲求实学实效为主,不凭借楷书之优劣分高下。这对于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准许满人经营商业,使满人的寄生习俗得到改变。

由于维新人士在当局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一些过去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如女子放足、女子上学等渐渐形成潮流。

与欧美同俗、断发易服、废跪拜礼等在当时看来是极其荒唐的主张也正式向政府提出来了,甚至鼓动得光绪皇帝也动了心,想要换掉满族服装,废掉跪拜大礼。

所有这些都为移风易俗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贵族的阻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当时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经过仔细权衡之后,认为后党力量强大,不能以卵击石,便去向慈禧的心腹荣禄告密。慈禧在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后,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从速逃命。

慈禧带光绪到议政堂,逼他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光绪被慈禧关进南海中的瀛台,即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和外边断绝了一切接触。他的宠妃珍妃则被慈禧关押在别处。

康有为、梁启超接到报信后,仓惶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位变法领袖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这样,清王朝的一线生机被扼杀了。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幽禁期。

慈禧认为光绪4岁进宫,由她费尽心血抚养成人,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和她作对。为此,慈禧很伤心,想废掉光绪。慈禧与荣禄商议后,决定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作为同治和光绪的继承人,取代光绪皇帝。

15岁的溥儁兼有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的血缘,因此被慈禧选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降懿旨,溥儁入继同治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皇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决定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这时,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对慈禧说:“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都反对,此事还是暂停吧。”慈禧听了这话,只得作罢。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坐在露台上,双手抱膝忧愁哀伤,或倒在木床上冥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他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