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梦青年读本
11736800000009

第9章 中国梦是和平梦,不是霸权梦(1)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日益强大,一些国家遵循“国强必霸”的逻辑,担心强大的中国必然称霸世界,至少称霸亚洲。中国梦明确提出来后,也有些国家产生了不必要的疑虑。事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增加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这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从历史看,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凌,对霸权政治深恶痛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坚决反对霸权,更不会自己搞霸权。从过程看,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条件,中国现在比任何国家都更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从目的看,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意图是让自己国家不受欺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争霸,不是为了欺负别人。

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永远不搞霸权,这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郑重承诺。

1980年11月,李光耀第二次访华。邓小平会见了李光耀,着重就国际形势与李光耀交换了意见。邓小平坦言:有的国家认为,东南亚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这个问题应弄清楚,否则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国地方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还要人家的地盘干什么?中国要摆脱贫困,绝不是本世纪末的事情,甚至还需花下个世纪的一半时间才能达到。我们现在的国策,就是永远不称霸。希望新加坡朋友做做工作,使他们了解中国的真正意图。702010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新加坡,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一起来到新加坡河畔,出席邓小平纪念碑揭幕仪式。习近平对李光耀说:“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以后,迟早会走上‘国强必霸’的路子。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中国讲信修睦的文化传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实践,也不符合邓小平先生关于‘将来我们发展了’也‘永远不称霸’的郑重宣示和承诺。中国会把和平发展道路、把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把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宣示和承诺一代代传承下去。”71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次年3月,习近平接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搞霸权的政策将延续下去。

从历史上看,中国没有扩张称霸的文化和传统。中国有几千年以“仁”、“和”

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崇尚“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几百年前,中国即使在最强大、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30%的时候,也没有去搞扩张、搞霸权。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与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泛滥起来。“中国威胁论”成了某些国家应对国内政治中的惯用工具,每当某些国家遭遇国内相关政治议题时,就搬出“中国威胁论”应急。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世界上一些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扩张主义的路不能走,军备竞赛的路不能走,称霸世界是一条死路。特别是在20世纪,追逐霸权、实力对抗、兵戎相见,使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国基于自己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认识,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认识,郑重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参与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对了,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改变。72中国的发展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可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这种议论说明这些人至少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程度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其实,无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多大,发展成果都要由13亿人分享。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000多美元,世界排名在第100位左右,甚至低于不少非洲国家。按联合国人均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中国今天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按人均收入1200元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未脱贫。目前还有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每年还要解决2400万人的就业问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无论如何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小国,一个名符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遇到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难解的课题,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本钱。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人民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73

国际上一些人担心中国会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实际上,与美日等不少国家相比,中国的军费水平无论总量还是人均还相当低,不会对外界构成威胁。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不是出于军备竞赛的需要,不是为了争夺霸权,不是为了追求对外扩张。

中国根据世界形势和自身需要,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任何发展道路的选择都不能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并强调“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合理的国家安全需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要保障”。从历史经验来看,和平发展不能仅靠良好愿望,没有军事实力就谈不上保障和平,因此和平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反对动辄诉诸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2012年2月4日上午,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投了反对票。这是继2011年10月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表决之后,中国第二次投反对票。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连续就同一问题两次投反对票,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到底是为什么呢?

叙利亚地处亚欧大陆交汇的关键位置,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纠葛,历来就被称为“中东的心脏”。

在西亚、北非不少国家政治动荡的影响下,2011年3月开始,叙利亚发生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继而是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武装冲突,导致大量平民伤亡,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叙利亚爆发武装冲突后,一些国家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在“新干涉主义”的旗号下,支持冲突一方,打压另一方,意欲将利比亚模式推广到叙利亚,通过武力干涉推翻叙利亚政权。但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叙利亚问题,还会导致冲突加剧,产生更加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主张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当务之急是立即全面停止一切暴力活动,特别是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中方始终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出发,着眼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无意袒护任何一方,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判断依据。

中国先后派出李华新大使和外交部翟隽副部长赴叙利亚,积极进行外交斡旋,为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国认为,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叙利亚问题是唯一现实出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说:“我们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叙利亚问题,坚决反对强行推动‘政权更迭’等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作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反对票的原因。

中国不仅在处理他国国际争端问题上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是处理自己与他国的争端时,也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方式来解决。

2012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泻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菲律宾军舰干扰,菲律宾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泻湖内的中国渔民,被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阻止。随后,中国渔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从国家层面来说,菲律宾与中国实力悬殊。着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少将曾对中菲两国的实力进行了分析。他说:“如果中菲在海上发生小规模的遭遇战,菲律宾现在最大的舰艇就是德尔菲拉尔号,这是3千吨左右的一艘巡逻舰,3千吨吨位跟中国比算什么呀,我们在菲律宾东部海上训练的昆仑山号1.8万吨,你说3千吨算什么。菲律宾的舰上最大的武器就是火炮,连导弹都没有,而且是60年代的舰,如果是遭遇战很短时间就会结束的,你说还打什么大仗,其他国家来不及介入有可能海上冲突就结束了。”

虽然两国军事实力悬殊,但在黄岩岛事件中,中国始终保持自我克制,没有轻易使用武力,没有所谓的“以大欺小”的举动,而是通过外交主渠道同菲律宾进行多次交涉和协商,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地区和平的决心和勇气,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

当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惧怕战争。我们有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善意和诚意,但也有用非和平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和意志。为了维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军队该出手时要出手,该亮剑时敢于拔刀亮剑。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守成大国。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不仅直接影响两国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

纵观国际关系史,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如何相处一直是个世界难题。新兴大国的实力接近或超过守成大国的时期,可能是两者关系最不稳定的时期。

19世纪德国崛起,向在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发起挑战,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苏联崛起,形成了美苏长期争霸的局面。现在有人拿美中关系与当时的英德关系、美苏关系作比较,预言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很显然,中国不是当年的德国,也不是苏联。传统的大国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关系。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也曾经历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前行中。

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

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推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定6月对美国的访问,暂停中美关于《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和核能合作的专家磋商,推迟美国军控与裁军署署长和负责政治、军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来华访问。一时间,两国间副部长级以上的高层访问和一些重要的双边磋商戛然停止。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

中方上述措施大大地震动了美国。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塔诺夫于8月24日来华。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授权,塔诺夫通报了关于美方今后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访问将采取的若干限制措施:首先这类访问必须是私人的、非官方的,只能是为个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其次,这类访问不仅要避免实质性的官方性质,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认为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礼节性和标志性;第三,这类访问将是很少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并且是“个案处理”。塔诺夫的通报基本上回应和解决了中方的严重关切。于是,中央决定逐步恢复中美间的高层往来。74

中美关系深刻揭示: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建交30多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180多倍,2011年已达到4466亿美元,2012年突破5000亿美元。近10年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468%,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扩大进口,尤其是扩大对美进口。2006年至2011年,中国政府每年派出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累计从美国采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中国贸易顺差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3000多亿美元降到1500亿美元,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7%以上降到2%,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