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FBI谎言心理解读术
11736500000007

第7章 神奇的边缘求生系统,探寻人类本能的神经性反应(3)

值得庆幸的是,愤怒情绪是很难掩饰的,这就给我们提早拉响了警报,为避免进一步刺激对方做出战斗行为争取到准备时间。愤怒是所有情绪中释放能量最大的一种,释放的能量比痛哭和狂笑都要多。因此,愤怒情绪一旦萌发,人体每一个肢体部分都会协调一致,甚至全身毛孔都会竖立起来,进入明显的战斗状态。这种能量的释放,会体现在呼吸与血液循环等每一个细节。当一个人产生愤怒时,他常常会增加呼吸的深度,试图吸入更多的氧气用于制造能量,用于释放,用于战斗。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血液循环系统会安排心脏加速用力收缩,以提高血液循环的量和速度。同时,血压也会跟着升高,当事人自己会感受到有力的脉搏跳动。

经过长期的观察,FBI总结出以下几类明显的警报:

1.脸部的警报

当战斗的欲望被愤怒情绪点燃后,行为人会出现身体驱前的动作,头伸向前、下巴降低、眼神犀利、虹膜(黑眼球)向上翻看对手、双眉紧皱、眉梢上扬、上下眼睑绷紧、鼻孔张大、咀嚼肌绷紧、嘴唇向下弯曲、可能露齿,等等,向敌人发出战斗的信息。

2.言简意赅,偶爆粗口

极度愤怒的人通常不会说话或者很少说话,大多会很用力地把嘴闭起来。假如战斗开始,所说的话也会尽可能单一且无意义,或者爆些粗口。

3.脖子变粗

由于行为人颈部肌肉绷紧、呼吸急促(偶尔发出“呼呼”声),兼之颈部两侧粗大的血管里流动着多出正常水平的血液,所以愤怒的时候会血管暴涨、脖子变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脸红脖子粗”。

4.全身肌肉绷紧

具体表现为双拳紧握,同时不管是站姿还是坐姿,双腿肌肉都会呈现紧张状态,甚至会不停地打颤。

大家要注意的是,有的战斗反应可能是伪装的。有时,行为人会刻意制造发怒的假象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者回避关键问题等。因此,不能依据某个小动作就判断对方准备战斗,而是要结合行为人的各种表现来综合考虑。

镜像法,舒适真的很重要

镜像法——谈话双方的动作和姿势相互匹配——是生活中展现舒服与自然的最有力的方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亲子关系中得到证明。如果我们把妈妈与孩子间的呼应动作(也被称为仿真实践,姿态呼应,或者同步模仿)放慢来看,你会觉得他们好像在跳舞一般:孩子笑,妈妈就笑;孩子咕咕地叫,妈妈也会发出相似的声音;孩子稍稍侧一下脑袋,妈妈也会跟着这么做。这就是母子之间感情交流的最初始阶段。这种方法在日后一个人恋爱和工作关系的建立和处理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对自然和舒适感有偏爱一样,人们也同样喜欢步调一致的感觉。在育幼室里,如果一个孩子哭了,你会发现其他小孩也会马上跟着哭起来;如果你的一个朋友由于接到了坏消息而唉声叹气,默默流泪,你可能也会通过表现相似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他的同情。这就是为什么在葬礼上,每个人都会做出同样悲伤的表情,而当心爱的球队取得胜利的时候,人们又都会一样地欣喜若狂。一致性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又能彰显社会的和谐。

我们不仅能从陌生人的身上看到“一致性”现象,在熟人身上这种现象也有所体现。比如说,你刚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的你们交谈甚欢、相处融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你们之间就会开始姿态呼应。不相信的话,你可以亲自去试验一下。在跟特别亲近的朋友聊天时,如恋人之间的交谈,聊着聊着,如果你突然换了个坐姿(假设一开始你们彼此面对对方而坐,双腿微微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中间你去了一次卫生间,回来后就换了一个姿势,将左腿放在了右腿的膝盖上,脚尖直冲着门),那你会看到神奇的一幕,你的倾慕者立马挺起身子,也按照你的样子更换了坐姿。等对方调换好坐姿后,你们会和之前一样进行愉快的对话。

其实,你的倾慕者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学做你的动作。真正的原因我想你应该猜到了:大脑的边缘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地执行多项任务。人类对于舒适感的默认性偏好来源于大脑记忆,来源于生活经历,来源于文化训练。时间转变,人的思维也在转换,来来回回,循环往复。大脑边缘系统会将人的每一次经历都划归到自然与非自然这两种范围中的其中一个,然后通过不断调整,使人体最终恢复到舒适的状态,因为那是人类本能向往的状态。

安慰反应,不舒适时就安慰一下

安慰反应是指人受到负面刺激后,如批评、压力、否定等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特别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出现的行为。假如对话的情境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就会映射出此人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1992年,还在FBI担任探员的乔·纳瓦罗曾参加过一次审讯,他亲眼见证并利用安慰反应打开了审讯的新局面。

当时,他们的审讯对象是一名年轻男子和他父亲。乔·纳瓦罗和同事进来后坐在了沙发上,那名年轻人顺手抓起一个沙发靠枕,在随后近3小时的审讯中,乔注意到年轻人一直将靠枕抱于胸前,就如同紧紧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尽管这次遇到的障碍只是一个靠枕,但是它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次审讯FBI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当话题趋于中性时,比如谈到跟个人兴趣相关的话题时,年轻人会将靠枕放在一边,但是当他们谈到案件经过时,他会重新拿回靠枕并死死地将其按于胸前,语焉不详。

在那次谈话中,他没有透漏FBI想要的任何消息。不过,下一次审讯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那个可以给他安慰的靠枕不见了。

遇到令自己不自在的刺激物后,边缘系统就会自动指令我们的身体出现平复紧张、恐惧、尴尬等情绪的小动作,同时,这个人的内心状态也就跟着显现出来。

安慰反应有很多类型,几乎在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体现。当一个人需要回应某些消极刺激物时,如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段令人尴尬的遭遇或听到、看到或想到什么引发不安的事物等,他经常会触摸脸、头、颈、肩、手臂、手或腿,这些都属于安慰反应。这些行为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但它们对暂时保持冷静有所助益。

安慰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比较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比较隐晦,很难察觉。像猛嚼口香糖、大口吸烟、舔嘴唇、手托下巴、手抚脸部、把玩身边的一些物品(钢笔、铅笔、唇膏或手表等)、梳理头发、一手紧抓另一手的臂膀或双手搓腿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动作。而某人轻轻弹扫衣服或校正领带的位置等,看起来虽然像在打扮自己,但实际上是在安慰自己紧张的情绪。

一般来说,常见的安慰反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1.脸部安慰反应

因为脸部集中了大量的神经末梢,所以它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重灾区”。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常见动作有:揉搓前额、触摸嘴唇、用手指拉耳垂、抚摸脸颊、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此外,有的人还会通过鼓足腮帮吸气然后再缓缓呼气来达到进行自我安慰。

2.声音安慰反应

有的人之所以喜欢自言自语,就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还有的人会长吁短叹,发出“嘘”、“呼”的声响,也是在安慰自己。还有的人会同时使用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3.口舌安慰反应

除了吹口哨、吞咽唾沫、舔或者抿嘴唇等口舌部位的明显安慰行为之外,过多的哈欠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只是它非常隐晦。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处于不适状态下的人一个劲儿地打哈欠,并发出轻微的“哈”声。当我们感到不适时,就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而打哈欠可以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缓解忧虑引发的口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跟睡觉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有压力,需要缓解。

4.颈部安慰反应

接触或抚摸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安慰反应。FBI通过研究发现,男性的这类行为力度较大,给人“抓耳挠腮”的感觉,他们会用手抓或扯衣衫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用力刺激那里的神经组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降低心率,并让自己很快恢复平静。有的时候,男性会用手指按摩脖子两侧或后侧,顺势调整领带打结处或衬衫领口的位置,这同样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而女性的颈部安慰反应则有很大不同,她们的颈部安慰反应表现为抚摸、扭转或把玩自己的项链(当然,前提是她们戴了项链)。女性还有一种颈部安慰行为,就是用手覆盖她们的胸骨,也就是所谓的“美人骨”。在感到压抑、忐忑、恐惧、不适、焦虑或受到胁迫时,有些女性就会习惯性用手抚摸或扯衣领覆盖这一部位。

安慰反应的产生源于人们寻求舒适感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近乎于天然的条件反射。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在不舒适和安慰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舒适就会产生安慰反应,反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安慰反应判断行为人处于心理不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