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11730000000004

第4章 秦汉时期的医学教育

(一)秦国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奠基

春秋战国之后,秦统一了六国,进行了封建制度的改革。秦朝的医学制度基本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传统,许多方面也由于国家的统一变得更加稳固。在医学教育方面,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从国家到地方的医疗层次更加分明,制度更加严谨,分工更加明确,为后世医学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医学书籍在这一时期没有因为“焚书坑儒”而遭到很大的冲击,当时国家明确提出“医药之书不在之列”,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秦朝对于医学的重视。同时,一些儒家人士为了逃避灾难,纷纷“转行”为儒医,也在某一方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将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渗透到了中医理论中。

(二)汉代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成形

由于秦朝统治的残暴,经过两代就被汉取代,汉朝采取了一些促进封建经济的措施,使国家和社会日趋稳定,医学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汉代的医学教育制度已初具规模(官学与私学并存)。一方面,官学的格局完整,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模式基本形成,奠定了以后历朝历代官学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私学重新兴盛,与官学相互交织,共同为医学事业培养出大量的可用之才。

1.官学

(1)太学

董仲舒倡导“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根据这个建议设立了太学。太学隶属于太常,将博士作为太学中的老师,博士主要由朝廷以征聘、举荐或考试的方法选取。博士的职责除了教授弟子之外,还参与朝廷中的疑难之事,以及地方的教育事宜的商讨。太学里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其选拔方法分为:一者是一些地方官员或皇亲贵族中喜好学习、尊敬长上、关心政治、品德优良之人;二者是来自民间十八岁以上礼仪端庄之人,作为候补之用。

太学的教育没有年限,达到毕业水平之人,参加毕业考试,根据分数的水平授予一定的官职。

(2)宫邸学

宫邸学实质上就是为皇亲国戚设立的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一者是皇家贵族的后代;二者是皇宫中的女子。其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一些礼仪教育。是汉代官学中的一大特色,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因其地址在洛阳鸿都而得名。教育的对象是各个州郡所推举的诗词歌赋均有所长的人。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是文学、艺术等一些非传统儒家经典的内容,有打破常规的意味和展示学生个性才华的倾向,极大地丰富了汉代官学的教育内容,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和价值远远超过其存在的本身。

(4)郡国学校

属于汉代的地方官学,以各个行政区作为划分的依据标准,汉武帝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行,至平帝时才真正得到普及,标志着真正地方官学的开始。

2.私学

私学经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和秦朝的全面禁止之后,到了汉代,再一次发展得更加繁荣。

私学在官学完备的汉代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者武帝之初,官学刚刚开始,只有太学,地方官学教育系统并不完备,民间的教育全赖私学;二者官学所覆盖的范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接受教育的要求,加之封建等级观念的存在,大部分人的教育有赖于私学;三者一些儒学私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倾向于私学教育。这些原因的存在为医学在民间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医学的传承方式更加丰富。

汉代的私学教育,不再是过去根据先生个人习惯的“随意教育”,也具有了一定的模式和教育流程。第一阶段是启蒙教育;第二阶段是经书的学习;第三阶段是专经的传授与学习。从浅到深,从宏到专,私学的教育也更加规范,为后世书院的成立提供了参考。

3.选士制度与医生的选拔

(1)选士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即先考察再举荐之意。察举制最早源于汉高祖,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正式定制加以实行。察举的科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科目,地方州郡会根据朝廷设立的标准,进行举荐;另一类是特殊科目,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设定特殊的考试科目,从而选拔出一些特殊的贤能人士。

察举制有利于国家进行人才的选拔,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丰富了人才考核的方法,可以使更多的人才被发掘,也可以使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更好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推荐与考察并存,可以更加全面地衡量相关人士的水平,既防止了举而不实,又避免了一纸试卷的片面性。

(2)汉医的选拔任用

两汉的医学人士都是经过官学或者私学的学习,再经过察举制,得以彰显自己的才学,发挥自身的作用。

汉代的很多官医都是从太学中“走”出来的,因而太学也成为了产生汉代官医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太学教育对象的限制,很多可造之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即便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不断地完善,受教育的群体仍然很有限。私学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缺陷,使更多的人受到了教育,这其中就包括医学的教育,使得医学事业的发展日趋完善。

察举制在创立之初确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人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弊端。选举的大权掌握在贵族手中,举荐贤能演变为结党立派的工具,医士的选拔也慢慢失去了公正,不再是举荐真正的人才,很多时候出现“举而无用”“举而非用”的现象。这种选拔制度,在东汉后期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掌管医学最高权力的人士竟然不明医理,又怎能处理好医政事务。

总之,秦汉时期的医学教育对于整个医学教育格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为后世树立了参考的模式。

4.传世教育经典的形成

(1)《神农本草经》——本草学教育经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为先秦至秦汉时期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创设了药物分类法,提出了关于药物的基本理论,阐述了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导思想,正确分析和记载了大量药物的功效,记述了炼丹术等方面的经验,在唐代以后成为国家医学教育本草考试的范本。

(2)《伤寒杂病论》——临床教育的经典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集前世众多医学名作之旨,开创了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其方剂的配制功效优良,被后人奉为“经方”,在对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理、法、方、药、预、养充分结合在一起,宋代以后成为国家医学考试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