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
11730000000002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医学教育

总体上,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有规矩、有规律、有规范的完整体系。具体来说,三代以前,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是巫医一体,而又以巫为主,是巫兼任医,而不是医兼任巫。西周以后医学逐渐从巫医中独立出来,可是独立的医学教育没有出现,医学人才大多来自于民间,但对于医疗相关事务的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忙于打仗,国家的医学教育衰落,由于战乱,民间医生与民间医学教育发展起来,医学教育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师徒传承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家的局势出现了对医生的不同任用标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与人才选拔在继承过去朝代的前提下,逐渐恢复由于战乱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又慢慢地进行发展,出现了后世中医学研究与教育的经典,如《黄帝内经》《脉经》《神农本草经》等,并将医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目,打开了政府医学教育的大门。

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已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即太医署。至唐代时国家的上上下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如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制、浮动学制,根据需要进行分段考试和补考制度,既非常严谨,又可以充分表现出对人才选拔的相对灵活性,能较好地把握医学教育的特点。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完善,虽然预示着教育也将要走向“死板”,但仍充分体现出唐代对医学教育的重视。设置翰林院医官,对五代后唐时以翰林医官掌教医书,对宋代翰林医官院的设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唐代的基础上,两宋时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将医学教育同古代的大学教育——“太学”相并列,将“太学”的学习与考试制度引入医学教育中,并为其在翰林院中专门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具体管理医学教育的相关事宜,如铸造针灸铜人。在医学教育中也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旨在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各方面的技能,能为国家和社会所用,这些都表明了宋代对医学教育与考试的重视。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在唐宋时代已经达到了非常规范与完善的程度。元代对于医学教育的重视达到了顶峰,医学官员的职位级别是历代中最高的,地方医学教育更为普及,并且首次将医学教育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中。明清医学教育在以往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局部的发展和变化,如医学分科进一步具体和详细,医官的考试考核制度进一步严格,对医生实行末位淘汰制度等。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时局的变化,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对传统医学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冲击。

春秋战国之前,是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形成的一个雏形期。这一时期,不论是“三皇”时代,尧舜禹时代,还是夏、商和西周,虽然医学教育还只是星星点点未成体系,但还是为日后医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富有神话色彩的“三皇”时代

这个时期在人们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时代,没有很明确的历史考证。“三皇”也不是指封建社会的那种皇帝,他们都是传说中氏族部落的首领,分别是伏羲、神农和黄帝,对于他们的记载,形象上是半人半神,每个人又都是通才、全才,这其中自然就包括所谓的医学能力。

1.九针伏羲

伏羲,大约生活于今山东的泰山地区。《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路史·后纪》记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制民疾,而人滋信……”这些记载的内容讲的就是伏羲制九针,而有了后来的针灸,虽然和我们后世谈到的针灸还有区别,但可以说是应用针灸的鼻祖。《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山海经·东山经》中也都对伏羲砭石针灸的来源、疗效和应用作出了总结和肯定。

2.百草神农

神农,就是我们所说的炎帝,或称之为烈山氏,为今湖北省随县人。神农生活的年代,人们还是以天然的植物和狩猎来的动物为食,对于事物的有毒与否还不清楚,经常发生食物中毒或者消化不良,都是在一次中毒之后才会有所识别,可以说是最早对于食物是否有毒的鉴别时期。同时,由于吃了另一种食物或植物而使毒性缓解,这就又成了对于解药积累的一个时期。由于《淮南子·修务训》的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使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因此,后世的人们就把这种鉴别有毒、无毒和解药的功劳都归功于神农,就连《世本》《史纪纲鉴》《通鉴外记》等也都记载神农最早发现药物致病和治病双重功效的过程。这既是一种史实不详的表现,也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神的膜拜。

3.医理黄帝

黄帝,姓公孙,今山东曲阜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就是说他聪明无比,这其中又蕴含了神秘色彩。对黄帝的记载很多,称其发明创造也很多,说明在黄帝的时代,医学可能已经进入到一个理论性的层次,《黄帝内经》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这是依托“黄帝”之名,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的医学理论已开始萌芽。

4.芸芸众医

除了以上三者,在神农、黄帝时代还有很多其他医生。如: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岐伯、雷公——黄帝时臣;桐君——“药王”;俞跗——“外科先师”。此外,还有伯高、少俞、鬼臾区和马师皇等。上述医家都是当时与医学相关的杰出人士。

对于以上人物的记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史实,对他们的描述也都带有神话色彩,但这些人物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医学人才模式的发展趋向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此时起,中医学就与四时、五行、水火等自然现象相联系;并且对于中医人才的要求也是“全才”“通才”,这种要求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医学考试选拔制度中。

(二)近乎完美的尧舜禹时代

这是一个被后人称颂为完美的理想化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后世未曾再达到的,甚至完美到后人认为当时的选拔制度是虚构的。

尧舜禹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非常民主,包括民主推举、试用考察、禅让等。禅让制是一种现今无法再达到的选才制度。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继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经过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就是禅让制,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可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因此废止了。

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虽然很快就被废止了,但是他对后世医学人才的教育和选拔提供了借鉴。

(三)西周以前,巫文化笼罩下的医学

前面所论述的“三皇”时代和尧舜禹时代,这些氏族的首领或者其君臣,在医学方面都有“巫”的色彩。同样,在其后的夏、商、周时代,医仍是由巫所兼任的,这是这一时期的医学特点。

1.巫和巫医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刚刚形成的时候,人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虽然在不断地增长,但对当时很多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理解。万物的生死、人的生死轮回等,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现象和无法解释的谜团,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可以为之祭祀和祈祷的一类人——巫。巫并不是我们普遍意识中的那种只会做法和使用巫术的“神棍”,而是那些通晓天文、宗教、占卜、祈祷、望气、占梦等技能的专职人员,当然也是通晓医术的“巫者”。

巫产生之后就有了巫医的出现。医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人类疾病的认识不是从内科开始的,而是外科。那时的人类需要靠打猎和劳作为生,不免遭受皮肤上的外伤,这种疾病是可以被人很好理解的,但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的疾病,当时的巫医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只能认为其是冒犯神灵或者鬼魂附体之类,以此来解释疾病的发生。

对于巫医的产生,文献中不乏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大荒西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在考古上,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在河北发现的一处商代遗址,所葬之人,头边有卜骨,脚边有针砭,这就说明了其巫和医的双重身份。

2.巫医之术

巫医主要通过祝由、禁咒、气功等为人们治病。相传效果神奇,苗父和俞跗便是其中的代表。在《黄帝内经·素问》中,黄帝与岐伯也对巫术进行了探讨。岐伯认为,巫术主要是通过心理暗示和气功达到治疗的效果的。

巫医的产生,既是一种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人们心理的一种反应,把不可以理解的东西作为鬼神来理解,人类发展到今天仍是如此。巫医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同样作出了贡献,要求医者通晓各方面的知识,明确自然环境与人体疾病有关,也是从那时起给中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

在西周之前,是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的,医学教育多融入在众多的教育中,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为西周医学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状态,称为“成均”或“虞庠”。“成均”的本义是在氏族部落区,人为地整理出一个宽阔平坦的广场,寓意为可以上课的地方。“虞庠”指的是米库,因为远古时代都是老人掌管米库,并附带教育小孩子,也蕴含了学校的含义。其实这两者还不是专门意义上的学校,但是开启了后世学校教育的大门。

1.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从夏代开始的,形式上主要有“庠”“序”“学”,这些都是学校的形式。而当时主要的内容是“射”,即军事教育以及敬老养老的教育。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而这一文明时代的开端又主要表现在这种奴隶制的学校教育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商朝的学校教育除了上述三种形式之外,“瞽宗”是另外一种新形式,其原意是祭拜乐祖的神庙,主要教授的内容是音乐。除此之外,甲骨文中表明,商代已进行读、写、算的教学,也出现了专门的教师职业,这说明商代的学校教育已比较完备。

2.西周的学校教育

西周的学校教育已初具规模,中央和地方都建有学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制度。

(1)中央官学

西周的中央官学又称为“国学”,同时将其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的层次分级很系统,有根据地方级别不同而分的“校室”(相当于私塾)“乡学”(相当于乡之小学)“庠”(相当于乡之大学)。大学的分类也很明确,只有两类,一类是诸侯之子的大学,名为“泮宫”;天子的大学,名为“辟雍”。据文献记载,天子之大学又根据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东学之“东序”,西学之“瞽宗”,南学之“成均”,北学之“上庠”,加上中央国学之“辟雍”,统称为“五学”。

(2)地方官学

西周的地方官学又称为“乡学”,虽然称为地方官学,但是还只是设立在一级的行政区内,与天子所住之处相距不远,相距较远的地方并不全都设有学校,即使有也只是教化民众所用。

3.初期学校教育的特点

不论是夏、商还是西周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安排在地方还是中央,不论是“成均”“序”“庠”“学”,还是“泮宫”,受教育的对象都是贵族或是诸侯之子,平民百姓得到教育的机会很少,这为后来医学教育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五)初见成形的西周医学教育

巫医这个身份不是在西周开始之时就消失的,而是一直持续到西周的中后期,其在医学的发展中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程,巫的作用范围越来越窄,医的身份越来越明确,渐渐地,医学也有了自己比较完备的制度。

1.医学分科

医学不仅从巫中分离出来,也产生了自己的分科。

(1)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分科

这一分科说明中医从一开始就注重预防保健,为后世医学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奠定了基础。

(2)临床医学内部分科

《周礼·天宫》中将临床医学内部再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医指营养医生;疾医指内科医生;疡医指外科医生;兽医与当代含义相同。

(3)临床门类下再细化分科

在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基础上,又继续细分出不同科种从事具体不同事务的人。可以看出,医学教育的细分程度也很高。

2.医生分等

周代医师中,根据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不同需要,又配有不同人数、具有不同技术等级的上士、中士、下士医生。同时根据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在宫廷中发挥作用的不同以及具有能力的高低,受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3.管理制度

周代时将医生设在“天官”系列,只接受天官之首——冢宰的直接管理。具体的事宜还有具体的安排,说明对医生的管理还是很明确、严格的。

周代的医学教育和医生制度,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开端,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确实为后世医学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供后世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