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所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书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这些举措的实施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施钱以助。狄仁杰上书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官员主张处斩。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即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七)制定严刑酷法
为了给一切公开和潜在的对手以最沉重的打击,武则天作为一个专制君主,除了动用军事机器进行镇压外,平时多倚仗严刑酷法慑服群臣。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惶惶不可终日。
武则天很快就建立了一支凶残狠毒没有人性的酷吏队伍。后来受到禁锢惩治的二十七名大酷吏中就包括周兴、来俊臣等臭名昭著的家伙。他们编写《告密罗织经》教唆其徒陷害无辜,设计出“定百脉”“求即死”等刑具和骇人听闻的酷刑。凡下狱者,几乎无一生还。那是封建专制历史上极黑暗极恐怖的一页,武则天本人因而也难逃“千古未有之忍人”的恶名。她这一套还被后代的专制独裁者传承、流毒深远。
从文明元年(684年)杀李贤、裴炎开始,到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来俊臣弃市为止,十四年间可以统计到的四十余宗大案里,李唐宗室近支被诛杀殆尽,特别是有资格同武则天争夺皇位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除了武则天自己生的李显、李旦二人外,无一幸免。十四年间任职宰相五十八人,被杀被贬的各二十一人,而冤杀禁军主将程务挺、王方翼、李孝逸、黑齿常之、泉献诚等,又使军队战斗力大损。武则天因此也丧失群臣的信赖,一批旧臣难忘中兴之计,酝酿政变,埋伏下最终导致她下台的危机。
这场酷吏的恐怖政治主要是针对宗室贵族和上层官僚的,对社会下层骚扰不大。武则天的做法当时还得到了一些官吏的谅解,他们也认为“不峻刑名,不可摧奸息暴”,而“苍生晏然,紫宸易主”,是一“大哉伟哉”的成功。武则天在酷吏猖獗时注意悉心保护了徐有功、魏元忠、狄仁杰等一批直臣,而当皇权在她手里逐渐巩固时,她便陆续处置了包括周兴、来俊臣在内的大部分酷吏,放弃了酷吏政治,并在生前下诏平反了所有冤狱。我们还应该看到,搞酷吏政治的滥刑和当时武则天破格用人的滥选相辅相成,造成官僚队伍的不断更迭。在这个变动中,大量普通地主涌上政治舞台,不少旧门阀士族被清除出去,士族门阀世袭的政治特权无从维系,新兴普通地主得到了在政治上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全被酷吏政治的血腥气淹没的社会,还是挣扎着蹒跚地迈出了向前的步履。
(八)武后造字
690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皇室宗亲、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除了改服易帜、频繁改元、变更职官名称外,还相信文字对于思想统治的力量,发明了一些全新的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以除旧布新、树立权威,实际上也有好大喜功和愚民因素在里面;后世称这些文字为“则天文字”。
则天文字不纯粹凭空创造,也有依托古字而改,例如改“天”字时就是利用了“天”字的篆书,表明武则天效法古代先贤,有“法古”之意;但更多的是全新创造,强调她发动的是一场革命,不但在政治上革了李唐王朝的命,在文化上也要革命,所以要“自我作古”,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么则天文字究竟有多少个呢?由于武则天命人所作的、收录有所有则天文字的《字海》已经失传,因此历来众说纷纭,有十二个、十六个、十七个、十八个、十九个和二十一个等说法,而有记载的则天文字则有三十个左右。因为有些单字的新写法有两种,或者因为印刷、手写方式不同而产生错误,形成变体字,按原字则算一个字,按新字则算两个字或更多,所以造成了统计的不同。如果按原字计算,则二十一个的说法是其中字数最多的,十七个的说法是被普遍认同的。
则天文字在全中国仅通行十五年,虽然字并不是很多,但都是常用字,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文物鉴定上也常常把则天文字的出现视为武周时期的一个特有现象。随着女皇帝的退位,神龙元年二月初四甲寅日(705年3月3日)唐中宗复国号为大唐,武周王朝告终,原字恢复,则天文字虽未被立刻废止,但由于书写困难,渐渐被人们淡忘,最终停止使用。然而,由于武则天的影响力,则天文字不但在中国本土流传开来,还传到国外。虽然如今的则天文字已成为死文字,除文史研究外,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仍然保存了下来而没有消失。
(九)豢养男宠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太平公主把“年少、美姿容、善音律”的张昌宗推荐给母亲武则天。张昌宗又把他的哥哥张易之也拉进宫里。兄弟俩成为薛怀义之后的又一代男宠,连权势炙热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一班贵戚重臣都不得不在他俩面前像门生家奴一样恭敬。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为张易之置控鹤监,以张昌宗、田归道等为控鹤监内供奉。同时,武则天又命张昌宗为修书使,召张说、徐坚刘知几等二十六人在内殿修《三教珠英》,这是一部关于儒、释、道的百科全书。控鹤监网罗才能文学之士参与,类似以前设“北门学士”,是想以二张为核心再形成一股新的亲信力量。朝臣中一批趋炎附势的人物也投靠二张,包括苏味道、房融等宰相,占当时曾在相位人数的三分之一。像武则天复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经二张策划游说而决定的,由此可见他们干预政事之深,决非等闲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