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看的50经典电影
11714900000024

第24章

然而,当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带回家里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艾弗雷德暗恋上了苏珊,而崔斯汀非凡的气质却又打动了苏珊的心。4个年轻人在痛苦地压抑着各自的情感。

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远渡重洋,奔赴欧洲作战。在战争中,尽管崔斯汀竭尽全力地保护弱小的弟弟,但是塞缪尔还是被战争夺去了生命,为此崔斯汀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战争结束了,艾弗雷德回到农场。他跛了一条腿,但也因此得到了嘉奖。当崔斯汀回到农场时,他与苏珊之间的爱情爆发了,失落的艾弗雷德离开农场独自进了城。农场的生活尽管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弟弟死亡的阴影始终让崔斯汀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他再一次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几年后当他再回来农场,发现一切全改变了,父亲中了风,农场衰败。艾弗雷德进入了政界,在苦苦等待中的苏珊心灰意冷,嫁给了艾弗雷德。崔斯汀娶了一刺的女儿——从小就暗恋自己的“伊丽莎白二世”,并有了儿子,想过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的途中,“伊丽莎白二世”不幸被人误杀,再一次燃起了崔斯汀心中躁动的烈火。他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艾弗雷德的帮助下报了仇。

仍然爱着崔斯汀的苏珊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艾弗雷德把妻子的遗体送回了农场,他与崔斯汀和父亲之间取得了相互的谅解,一家人重新又团结在一起。在经过这一切之后,历尽沧桑的崔斯汀把父亲和孩子托付给艾弗雷德,从此浪迹天涯,直到生命的结束。

不肯安歇的灵魂

草原上有一条宽阔的河流,经年累月地在那里静静流淌,但是没有人看见平静水面下的激流暗涌。也许有一种人,他们的一生注定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沸腾不止的血液,是因为不肯安歇的灵魂,是因为将生命本质里最真实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片中,印第安老人一刺有一句话:“我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人是能够听得到自己心里的声音的。”崔斯汀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这是一个在军人和猎人教育下长大的青年,他秉承了父亲威廉上校和印第安智者一刺的卓越性格。他从小就曾切下一只大狗熊的脚趾,在那场与狗熊的搏杀中,他的血与熊的血溶在一起,从此,一种伟大的征服欲左右着他的一切。

崔斯汀生性狂野,我行我素,想尽办法挑战自己,也挑战社会,在他的身上,蕴涵了那种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力量,那是征服自然的力量,征服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当岁月流逝,斯人远去之际,终于完成了最初的谶语与最终的主题。崔斯汀也是纯真的,他那不带任何目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明白外表放纵的他实际上拥有一颗未受污染的心,内心不受污染因此无所羁绊。他有那如天一样纯净的心灵,如火一样灼热的情感,所以他才能无所顾忌地爱上了弟弟的未婚妻苏珊,所以他才为人们所热爱和崇拜。如果你爱那天、那地、那旷野,爱那无拘无束的自然,那么你就一定会爱崔斯汀,因为他就像这天地、这旷野、这自然,近乎赤诚而又粗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让人悍服的强大力量。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

崔斯汀还是孤独的,《燃情岁月》中的孤独是另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把孤独注进了画面,崔斯汀那孤独的眼神,孤独的拥抱,孤独的身影,孤独的激情,以及——他孤独地离开亲人,孤独地走向死亡。影片最后,像上帝的使者一样睿智的一刺为崔斯汀的一生做了总结:“疼爱他的人均英年早逝,他是石头,他和他们对冲,不管他多希望去保护他们。他死于1963年9月,秋天,月圆之时,他最后露面的地方是在北方,那儿仍有许多待捕猎的动物。他的墓并没有记号,但没有关系,反正他常活在边缘之地,在今生和来世之间。”(佚名)

☆《天使之城》中的主人公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专门负责护送垂死的病人上天堂,他四处奔走,希望为凡人们排忧解难。一次偶然中,塞思遇上了美丽、自信的女医生玛吉,为了能与心爱的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塞思从一名虚无飘渺的天使变成了一个凡人。

玛吉也喜欢上了温柔体贴的塞思,可在两人的交往中,塞思却对自己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体会凡人的触摸、感官而无奈沮丧。于是他对上帝提出要求,放弃了天使的身份,尽管成为一个真实的凡人会饥饿、会疼痛、会流泪,可为了爱情,塞思宁愿用在天堂里亿万年的永生换取人间短暂却甜蜜的生活。

☆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空军一号》是一部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俄罗斯之行结束之前,美国总统马歇尔针对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表讲话:“美国将不遗余力地打击恐怖主义者,不管他们在哪里出现。我们将不再畏惧,现在该是他们害怕的时候了。”马歇尔语气坚决,措辞强硬,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然而当他登上“空军一号”,踏上回国的归程时,一伙俄罗斯恐怖主义分子居然混上了飞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驾驶舱和主客舱,绑架了所有随行人员,企图借此次行动给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一个震惊。而马歇尔总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硬汉,他坚持与恐怖分子周旋到底,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钢琴课

细腻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

萨姆·奈尔

哈维·凯特尔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五项大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九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奖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其间描写的女性沉默的激情,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优雅浪漫而又充满原始野性。在这里,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惟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就艺术效果而言,影片达到了一种极致,它以钢琴为载体,使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媒介,把一个将音乐作为自己心灵寄托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俗而内心情感丰富的男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尽管我相信这并非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也明白它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但我仍会珍惜它,并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备受瞩目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性爱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人发生了性关系。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换言之,理性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性爱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这部出自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之手的电影,通过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性爱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的《钢琴课》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

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著名影评人封黎华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

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裸体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斯图尔特。而贝恩斯深深地陷入了爱情的痛苦之中,他觉得这是没有回报的爱恋。

艾达又一次去找贝恩斯的时候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挣扎化为舞蹈

加拿大人一直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四片枫叶——一片给男人,三片给女人。就是说,这世界上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如果说男人像山脉一样隆出地表,那么女人就有如河流陷入进去;如果说男人是令人颤栗的白昼,那么女人就是使人不安的夜晚;男人是极端锋利的象征,女人是无限柔软的象征;男人是战士,女人是梦想家。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