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代军事
11714800000026

第26章 攻城器(1)

攻城槌

攻城槌是一种用来破坏堡垒围墙、塔堡和城门的古代攻城武器。

攻城槌上设一根带铁帽或铜帽的圆木,一端通常制成羊头状,悬于木制塔楼(有时几层)中的粗绳或锁链上,塔楼靠几个轮子移动,也是驾槌车者的掩体。

据古罗马战史记载,公元6673年的犹太战争中,罗马要在围攻耶路撒冷城堡时,最初试图一到城下就以猛攻夺取之,未奏效,便在轻装部队和抛射器械的掩护下展开工程作业,筑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并用攻城槌击破城墙,发起第2次冲击,结果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作战中,攻城槌发挥了很大作用。

公元前97世纪,亚述在其极盛时期进行了一场侵略战争,谓“亚述战争”。巴尼帕在位,南征北战,征服了周边各国,亚述成为独霸亚细亚的大国,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军事组织和掌握着精锐的兵器。

常备军(包括骑兵、步兵和战车兵)中以骑兵为主,军队变得机动灵活多了。骑兵常常迅猛出击并快速追击敌人。步兵由重装和轻装的兵士组成,他们身穿铠甲,手持盾牌和头戴防护头盔,以弓箭、短剑和长矛为武器,进行战斗。军队中有专门的筑路、架桥和设营的部队。

亚述人以擅长构筑工事、围城和强攻要塞而著称。他们攻城时使用一种带轮子的攻城槌(用铁链悬挂大圆木的撞城槌)。

这种攻城槌是亚述发明的,波斯人从他们那里学会了使用攻城槌攻城的办法,后来罗马人又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这种攻城槌。

飞桥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叫“壕桥”。

这种飞桥制作简单,用两根长圆木,上面钉上木板,为搬运方便,下面安上两个本轮。《六韬》中记载:“渡沟堑飞桥一门,广1.丈,长2尺以上。”

如果壕沟较宽,还可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折放在后面的桥床上,使用时将前节放下,搭在河沟对岸,就是一座简易壕桥。

古代战争中,在攻城掠地时,经常使用这种飞桥,一直沿用到今天。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害怕中国游击队的袭击,一般在盘踞的碉堡里都安装这种飞桥,他们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四野部队在解放天津过程中,为了突破该城周边护城河,就使用了这种“飞桥”即壕桥,保障攻城的先头部队顺利通过城外护城河,可见这种攻防器材不仅在古代使用,一直沿用到20世纪,依然在发挥作用。

云梯

云梯又名飞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据史书记载,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

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3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6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

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

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人矢石的伤害。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

三国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时候,原打算兵士运土筑土山,坚云梯,架飞桥,接近敌城墙,但大将吕蒙认为此法费时费力,不如乘军队士气正锐,用弓弩石炮强攻,可速战速胜。果然,最后以强攻取胜。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云梯。

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攻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云梯。云梯结构简单,质量轻,多是木制竹制。宋代云梯长23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登城。另外还有避檑木云梯、蹑头云梯、竹云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守城

守城是攻城部队挖掘地道攻城,守城部队往往防不胜防,因此若能得知挖掘部队所在的位置,就可以提早准备。探知敌军地下活动的利器就是甕听和地听,它们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器械,它只是一只甕而已。一般而言,守城均必须在城內的各方先掘好深2丈(6.26公尺)的洞穴,以耳力好的军士待在洞中,然后取一个新的甕盖在洞顶,只要敌人在数百步(一步等于5尺,相当于1.57公尺)之內活动,在洞中的军士就可以借由声音来判断敌军的方位,然后再利用风扇车迅速的将毒药或石灰粉吹向敌军方向。也可以在敌方地道方向预凿地道,两旁橫向凿洞,隐藏伏兵,洞外再以土色毡帘加以隐蔽欺敌。

水攻

所谓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来阻挡敌人的运输路线,冲毀敌人的城墙,或是浸泡敌军的资材粮秣等。利用水攻的战术主要是在于水源必须高于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于城,就可以截断敌人水源,或是引水冲击城墙或交通线,最后还可以于水源中加入毒药。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水攻的战例。如:韩信就曾利用潍水消灭龙沮。是故,测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来测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3种: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1个小水槽,共有3个相通的小水池,3个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3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齿,若3齿一样高则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状有点像方形的扇子,长4尺(1.25公尺)下2尺塗成黑色,上2尺白色,宽是3尺(0.94公尺),有1尺(0.31公尺)长的握把。至于度竿,宽2寸(0.06公尺),刻成精度达到分的尺。

水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测量相对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将照版和度竿置于待测地点,用白绳测量待测地点和水平的距离,然后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视觉延长線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減去度竿测量照版黑白相交線与地表的距离,此即为两地实际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确定水源高于实施水攻的地区,就可以实施水攻,反之,则必须注意是否会被敌人有采取水攻的可能。

战车

为了要減少攻城时所造成的伤亡,预先进行炮击以降低敌人的战斗力是必需的。所以《武经总要》中还附有2种炮车,但都没有文字记录可供了解,只能从图片去想像分析了。

古代攻城时,面对高耸的城墙时,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挖掘地道,再来就是想办法超越十几公尺高的城墙,不然只好面对面破坏城墙。

挖掘地道除了可以使部队突入城防体系外,同时也可以在城墙的地基下挖掘,先以木板支撐挖掘的部分,然后放火焚烧支架,地基一松动,城墙就会倒塌。攻城部队就可以蜂拥而上冲入缺口扩大战果。

宋代在挖掘地道方面已经发展出专门的车辆,称为“头车”。头车的结构很复杂,共分为3个部分:“屏风牌”、“头车”及“绪棚”。屏风牌在车列的最前端,车前及两侧设有防护,等于是整组头车的出口。在有敌情顾虑下,屏风牌和头车紧接,提供攻城部队良好的防护。等到地道挖掘的差不多,攻城部队会在车內集结,迨地道挖通后,迅速的将屏风牌推开,部队就可鱼贯出车进行攻击。至于中段的头车,车身一般而言长9尺(2.82公尺),宽7尺(2.19公尺),前高7尺,后高8尺(2.50公尺)。车顶并设有一二尺宽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成为攻城部队还击的射口。另外,在掘地道的时候,因头车是靜止的,容易为敌军的炮石或燃烧性武器所攻击。所以其车顶防御特别坚固。在木制顶盖上又加上一层皮笆(铺上生牛皮的竹盖),然后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穰櫜,最后再盖上皮笆。而利用车顶的出入口,运用预先准备的泥浆桶、麻搭(拖把)和浑脫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也可以迅速的灭火。

至于挖掘作业开始以后,随着开挖的进度,头车也会不断地前进,因之,车最后一段的绪棚也会随之加长。挖出来的泥土也可以借由车尾所附的绞车带出,移作填壕之用,一组头车的乘员约为30人。

除了头车之外,轒轀(枣藻灶憎藻灶)车、木牛车和尖头木驴都是属于攻城的车辆。轒轀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出现此一名称是在《孙子·谋攻》其言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具器械,3月而后成,距闉,又3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1/3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轒轀车的用途和头车差不多,只是构造简单的多,车子的容量大概是10个人,共有4个路轮。它的车底是空的,所以乘员可以在里头推车前进,车顶和两旁则用生牛皮覆盖。不过大概为了減轻重量,所以车顶的牛皮是以绳子作为支撐。由于轒轀车是尖顶的,所以可以减少炮石的破坏力。

尖头木驴的车形和轒轀车很接近,因袭轒轀车尖顶的优点,尖头木驴车顶的斜度更大,车脊则換为较坚固的大木。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路轮又增加成为6个,车长为1丈5尺(4.7公尺),高8尺(2.504公尺),车的乘员一样是10名。尖头木驴曾为梁将侯景所使用,但卻因守建业的羊侃火攻击退,事载《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载较详,故录于下:

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可见这种攻城车最大的致命伤还是在防火上,难怪头车的车顶上平时就备有泥浆桶和浑脫水袋,准备随时灭火。尖头木驴在宋代又被称为鹅车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后的宋金战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为攻城主要兵器,据《靖康纪闻》一书记其功能构造为: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车轮推行,其状如峻屋,上锐下阔,人往来其间节次续之,带有长数十丈者。上用生铁裹,內用湿毡,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中更详细的记录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襄阳城的情形。

比较起来最简单的还是木牛,是以坚木厚板组成的攻城车,外层以生牛皮包裹,一样有4个路轮。但是,它的车顶卻不是尖的,可以想见对于炮石的防御力较低。

上述几种车虽然设计精巧,但是对于冲出城的守军卻缺乏攻击力,故还有一种钩撞车,它的形状和尖头木驴相仿,只是车子的顶部安装了一些长兵器,可以用以防御敌军,必要时,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车內狭小,无法携带长兵器的缺点。

木幔是一种机动式的屏障,因《武经总要》并沒有详细说明,我们只有透过其他的历史记载来了解它。在《宋书·武帝本纪》中曾记载这种木幔的功效:“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另据《通典·兵典·攻城战具》的记载:“以板为幔,立桔槔于4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可见木幔是用来暂时抵御来自城堞的矢石攻击,使攀墙攻城者减少伤亡的一种设施。

壕桥、折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