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欧洲战史
11714700000081

第81章 俄奥法战争

俄奥法战争指拿破仑战争期间,发生于1805年第3次欧洲国家同盟同法国之间的战争。

同盟国的目的是企图将法军从被其侵占的地区逐出,恢复法国的君主制度。为进行战争,同盟国建立了一支近50万人的联军。奥俄两国军队在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军事行动计划是奥地利戈夫克里格斯拉特根据奥地利的利益制定的。北意大利战区为主要战区。按照战争计划,库图佐夫将军率领的5万俄军应与马克元帅统率的奥地利多瑙河集团军会合,而后一同从巴伐利亚出发渡过莱茵河进入法国;奥地利查理大公统率的意大利集团军占领北意大利后进入法国南部;奥地利约翰大公统率的蒂罗尔集团军集结在蒂罗尔境内,以保障诸集团军之间的联系。

计划中还规定,俄、英、瑞联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以便占领汉诺威和消灭在荷兰的法军;而俄、英、西西里联军在南意大利登陆,以占领这一地区。此外,为加强库图佐夫部队,布克斯盖弗登将军统率的所谓沃林集团军准备进军奥地利;贝尼格森将军统率的北方集团军在格罗德诺地区展开。

奥地利的这一战争计划犯有严重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同盟国将在战争中失败。同盟国企图同时完成数个重大任务,必然导致兵力分散,也超出了同盟国本身的能力。

库图佐夫也曾提出过一个行动计划。他建议在俄奥兵力全部会合前不采取军事行动,不把兵力分散。但亚历山大一世没有采纳库图佐夫的建议,命令其执行奥地利制定的计划。

与同盟国雄心勃勃的计划相反,战争的主要事件发生在巴伐利亚和奥地利,且军事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拿破仑手中。1805年8月25日,库图佐夫部队离开拉德济维洛夫开往奥地利。奥军统率部在英国的压力下,未等与库图佐夫部队会合就于9月8日将多瑙河集团军调往巴伐利亚。拿破仑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将主力从布伦兵营调往莱茵河,并在马克部队与俄军会合之前,将其击溃。马尔蒙将军统率的一个军和贝尔纳多特元帅统率的一个军也分别从荷兰和汉诺威以独立纵队向莱茵河开进。马塞纳元帅统率的军队在北意大利行动。拿破仑对主力实施神速而巧妙的机动后,在乌耳姆城郊将马克军队包围,并迫其于10月20日投降。因强行军而疲惫不堪的库图佐夫部队于10月11日在布劳瑙集结,孤军同拿破仑主力作战。

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库图佐夫决定率部撤退,与布克斯盖弗登部队和奥军会合。拿破仑极力阻止这一行动,企图将俄军逼向多瑙河,而后消灭之。但库图佐夫部队在巴格拉季昂将军的后卫部队掩护下,从敌包围突击中,巧妙地沿多瑙河右岸撤走。巴格拉季昂将军的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嗣后,拿破仑企图在圣珀耳顿附近包围俄军,他将莫蒂埃元帅统率的一个军调往多瑙河左岸,以期占领克雷姆斯附近的各渡口,切断俄军的退路。库图佐夫识破了敌人的企图,抢在法军到来之前率部渡过多瑙河,并于11月11日在克雷姆斯战役中击败莫蒂埃部队。11月13日,法军占领了维也纳并渡过了多瑙河,企图再次阻挡俄军前进。巴格拉季昂部队机智勇敢地迎头痛击法军,使敌人这一企图未能实现。11月中旬,库图佐夫将军率领的俄军在奥里缨茨地区与布克斯盖弗登部队会合。但是,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部队指挥的干涉,以及同盟国在计划和组织作战行动中犯了严重错误,结果使俄奥联军于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遭到失败。奥地利退出战争并同法国签订了普勒斯堡和约,俄军撤回本国。同盟国在其他陆战中也没有取得胜利。但英国人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

在俄奥法战争中,反法同盟各国由于利益不同和在军事上犯了错误,因而未能发挥出其武装力量在数量上的优势。这次战争显示出资产阶级法国军事组织的优势和拿破仑军事学术的长处。拿破仑善于机动部队,在决定性方向上形成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将敌人各个歼灭。与此同时,在俄奥法战争中,俄军也再次显示了其高度的精神战斗素质和库图佐夫的统帅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