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物之美与工艺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713100000017

第17章 历史的明珠(1)

玉器

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那就是中国、中美洲和新西兰,三者之中又以中国最负盛名。

中国古人所称的玉,是美石的一种。《说文解字》中就说“玉,石之美者”。鉴定一块石头是否是玉,主要从色泽、质地、硬度等主个方面考察。从现存古代玉器看,不同的时代,对玉材的选择是有所区别的,所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岩玉、南阳玉、蓝田玉以及和阗玉,而总的方向是向新疆和阗玉集中,最迟在汉代,“玉”就主要指新疆和阗玉而言了。

岫岩玉或称岫岩石,因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组成岫岩玉的主要成份是蛇纹岩,硬度2.5~5.5,比重2.5~2.8,质地细密,有脂肪般的光泽,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状。

南阳玉文叫独山玉,产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8公里的独山。其组成成份主要是斜长石,还含有黝帘石、绿帘石等多种矿物。质地细腻色泽鲜艳,硬度也较高。

蓝田玉蓝田位于陕西省西安地区,自古以产玉而闻名。《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还用“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的诗句来赞美它。近年来,陕西蓝田地区开采了玉矿,玉质近似大理石,但颜色较为纯正,多呈青白色,有些还带有墨绿色条纹,同汉代玉器质地近似,说明古代就曾开采过这种玉。

和阗玉产于新疆和阗地区,比起其他玉材来,和阗玉质地更加细密,硬度更高,色泽更温润。它主要由角闪石族矿物中的阳起石组成。许多学者认为,狭义的“玉”应仅限于和阗玉。按颜色伪差别,和阗玉又可分为黄玉、白玉、碧玉、墨玉、糖玉和青玉,其中以黄玉最为名贵,材料极其难得。

用玉料作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越绝书》上说,黄帝的时候,用玉作兵器。考古发现证明,我国玉器的使用,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玉器的大量出现,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东北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和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玉龙、玉璧、玉璇玑和各种玉鸟兽;大汶口文化的玉器主要有玉铲、玉琀、玉环、玉壁、玉刀、玉锛等;良渚文化的玉器则达到了空前发达的程度,其玉器主要有琮、璧、璜、IS、管、坠及其他佩饰。最引人注目的琮和壁,最宽的玉琮宽可达10厘米,高几十厘米,最多分为15~17节。小玉琮则极小,有的仅高2厘米。琮的外表分节,每一节都以4个琮角为面部中线,雕刻4个兽面纹。兽面的雕法很多,简单的仅有象征性的眼、嘴,复杂的则以眼为中心进行多层次的刻画。

精湛的商周玉器

商周奴隶制时代,以其精湛的青铜器而闻名世界。但商代的制玉业并未因为青铜器的崛起而失色,相反,青铜器的出现,为玉器制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也扩大了玉雕的表现领域,使商代玉器制造的规模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昕未有的高度。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惊叹不已。商代王室用玉情况于此可见二斑。另外,殷墟西区商代平民墓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器,说明商代不仅奴隶主佩玉,一般平民也有佩玉的习惯。

商代玉器品类齐全。礼器有大琮、组琮、圭、璧、环、瑷、璜、块、簋、盘等;仪仗器有戈、矛、戚、钺、大刀;工具有斧、凿、锛、锯;用具有调色盘、梳、耳勺、匕、觿等。

商代殷墟玉器的色泽瑰丽多彩,所用玉料种类也很多,碧玉自绿墨色到淡绿色各种层次,还有青玉、黄玉、白玉。经鉴定,多数为新疆玉,还有为数不多的南阳玉、岫岩玉和大理石等。

商代玉器中,动物形象异常丰富,各种玉人也十分多见。其纹饰钱条多为直线,转弯处角度很大,刚劲有力,因而被誉为“折铁线”,意思是说似用钱条弯折而成。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刻线雕刻带有许多毛刺,而这种毛刺是高速旋转的现代工具所不能制造出来的,因而“折铁线”成为商代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周初的玉器,数量明显减少,玉戈、玉琮趋于小型化,圭呈细长形。玉器的风格趋于写实。西周玉器的各种纹饰中,尤其引入注目的是风尾纹、双龙纹。这些纹饰一般也由双阴线“勾撤”法雕成,但无商代玉纹饰的刚劲之风,线条多呈弧线,且勾撤的坡度也较大。陕西出土过周代玉鹿,鹿角极大,似树杈。为周代玉鹿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争鸣的范围不仅限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也涉及到文化艺术诸方面。这时的玉器制造,不仅镂雕及套环技术十分发达,而且装饰纹样精细,产品的数量也在增多。新出现了虎鸟形佩、牌形饰、玉带钩、玉印章。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在剑上加玉饰,而礼玉的数量则相对减少。

春秋时期玉器饰物细碎而密满,多为退化了的兽面纹或隐起的勾云纹。哉国玉器纹饰紧密、整齐、对称,有各种谷纹、云雷纹、绳束纹,并有少量浮雕的龙螭类动物,“山”字纹、柿蒂纹也大量运用。谷纹谷粒似出芽,器边缘有凸起的进线,鉴定家评论战国玉器时常用“扎手”来形容拿玉器时的手感。

汉、宋间玉器纵览

汉代玉器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最能反映汉代玉器特征的是器形。器形有礼器,即礼仪上使用的玉器。战国汉初的礼学家将壁、圭、琮、璜、璋合称为五瑞,后来又加一种琥,合称六瑞。

其次有葬玉,指专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当时的人迷信玉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驱邪防腐,于是人们便用玉衣裹住全身,手中握玉。此外还有一组专门用来遮盖或填塞身体上眼、鼻、耳、口、肚塞和阴部的九窍塞。目的是为了防止精气从身体中瓢逸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含在口中的玉含或玉琀。

第三类是装饰品,有随身装饰物和实用器两种。随身装饰物主要是佩玉,与以前不同的是,佩玉由多种不同的佩玉和璜、璧、珑、串珠组合,称为组佩。

汉以后直到唐朝,中国玉器的发展进入低潮。

唐代玉器生产数量虽然不大,但在品种和风格上却有新发展。玉礼器继承了汉以来的风格,并新出现了一批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玉器,如玉步摇和玉飞天饰等。

宋代的玉雕,出现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其表现就是观音像、子母狮、各类小玉人、玉笔山、小玉龟荷叶等各种玉玩具及摆设的骤然增加。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表现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春水玉与秋山玉。所谓春水玉,是指以鹘捉鹅为题材的玉器,图案为荷叶、莲花、水草,一只天鹅,颈钻于水草之下,一只鸽子大小的鹰,正跃跃欲试,吃鹅的脑。秋山玉则以山林虎鹿为题材,图案为山石、柞树、虎或群鹿,这类作品多为辽金元所造设。

明代玉雕及其他

明代玉雕在继承宋元玉器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特点是:第一,造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对明代的玉雕,古玩鉴赏家有“粗、大、明”的口头语。一般来看,明代玉器胎体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物,器璧都较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雕法上一般都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但磨工较差。

第二,镂雕技术发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能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鉴赏家称这种图案为“花下压花”。二是立体型的镂雕,明代玉雕炉顶常制成镂雕馒头状或圆柱形,许多炉顶不仅表层镂雕图案,且柱心内部也雕出同表面图案相关的景物。这种方法,在清代得到继续使用。

第三,仿古作品日益成熟。仿古玉在宋代已很流行,但宋代仿古玉较之古玉尚有一定的差距,形状、纹饰变化较大,有的则完全是凭空想象的。明代仿古玉一是仿古彝器,另一种则是仿古玉,仿古做得很逼真,达到了“如式琢成,伪乱古制”的地步。

最后,是明代玉器的市俗化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礼器逐渐减少,日常生活有关的晶类逐步增加。造型中出现了许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动物作品;纹饰则以花鸟、动物、吉祥图案、文人画为主,仿古青铜器纹饰退居次要地位。

明代晚期,社会上出现一股“时玩”之风,许多人不再重视骨董,转而重视收集元明以来的工艺品或当代人的作品,在这股潮流中,一大批工匠骤然成为名家。陆子刚则是众多名家好手中的佼佼者。

陆子刚生活于16世纪的明嘉靖、万历年间,主要在苏州一带活动。当时的苏州集结着一批治玉高手,《天工开物》称“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苏州)”。陆于刚刀法奇绝,构思巧妙,独步天下,号为“吴中绝技”。相传明皇帝得知子刚治玉精妙,想要试其才艺,于是拿出一个拉弓用的玉搬指,要他在搬指上雕刻百骏图。几天之后,陆子刚雕完百骏图,呈给皇上。皇上一看,搬指上井无百骏,仅有三匹骏马,崇山叠峦和大开的城门,一马正向城门飞奔,一马已到城门并向城里奔跑,还有一马于山谷中仅露出马头。用虚拟的手法,表达了百骏之意。

清宫琢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副上联,“王子身旁没有一点不似玉”,一语双关,既说出了“王”与“玉”字的相似,又点破了清代皇家玉器使用的普遍程度。

在清代诸帝中,对玉最为痴迷的,大概要算乾隆皇帝了。乾隆非常喜爱古玉,并亲自组织收集古玉,目前故宫收藏的上万件古玉,多数是在乾隆时收集入宫的。对于收集宋的古玉,乾隆对它进行鉴定、分类,评出等级,然后配制木托、木座或木匣。在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后,乾隆还要题诗吟咏。据粗略统计,乾隆御制诗中就有咏玉诗近800首,由此可见乾隆对玉器的珍爱。

上行下效,由于皇帝的癖好和提倡,使得清代的玉器制作异常发达。宫廷专门成立玉器生产的造办处,其玉料主要来自新疆和谰和叶尔羌。玉器的种类则包括陈设类:鼎炉、瓶、壶、花觚、插屏、花插、香亭、麒麟、山子、悬钟、悬馨、人像等;器皿类:执壶、杯、盏、碗、盘、尊、罐、盒、烟壶等;佩饰类:朝带饰板、带钩、带扣、合符、玉锁、香囊、板指、头簪等;文玩类:砚、笔、笔筒、书镇、墨床、笔架、笔插、洗、棋子等;礼器类:璧、圭、特磬、爵、册等。此外还有玉供器、玉用具等等。

随着宫廷玉器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和人物面对玉雕影响很大,为玉雕提供了薪的题材、装饰技巧和表现手法。清代宫廷玉器已经有了设计和制造上的分工,许多清代宫廷画家都为玉雕制造进行设计、画样,有一些玉雕作品就是参照绘画作品设计制造的。

唐以前,动物造型外的玉雕作品,一般都是用各种变化了的几何形体或高度抽象的纹样表现天地、理念、道德,总体上没有把自然作为直接表现对象,自然景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曲折、间接地表现。宋以后,玉器中有了花朵,果实等造型。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自然景物才得以在玉器中充分表现出来。玉器中大量出现各种动植物的造型,以艺术的形象再现了自然界的景物。玉雕动物的造型也达到了真实准确的程度,身体各部位比例适度,摆脱了传统玉雕动物的静态造型而着力于动态表现。此外,清宫廷玉器中还有大量的仿古青铜器和仿汉代玉佩饰的造型。

大型玉雕的琢制,标志着清官琢玉的高潮。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一件大型玉雕的制造是非常困难的,既需要众多工匠的通力合作,又需要相当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基础。乾隆三十一年开始琢制“秋山行旅”山子,乾隆三十玉年才完成。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制造的“南山积翠”玉山,原玉重3000斤。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制作的大五瓮,原玉重4000斤,“大禹治水”山子更重达万斤以上。短短十几年中制造的这些大型玉雕,成为古代宫廷玉器中的里程碑。

十大玉器瑰宝

1.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亲爱的读者,你知道我国最早的玉龙发现于何地,是个什么模样吗?

1971年春,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北山岗上,当地农民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出一件大型龙形玉器,所以称为玉龙。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探讨考证,认为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五千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玉龙。

这件玉龙由碧绿色的岫岩玉琢磨而成,高26厘米,体卷曲呈“C”字样。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二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的双圆洞,作为鼻孔。双眼突出,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刻有细密的棱形网状纹。颈脊起长鬣披向后背,长21厘米,占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体横截面呈椭圆形,剖面直径2.3~2.9厘米。龙尾内卷。龙背有对穿的单孔,孔外径0.95厘米,内径0.3厘米。用绳将玉龙悬挂起来,龙头和龙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玉龙系用整块玉圆雕,细部则运用浮雕、浅雕手法,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龙体伸屈刚劲有力,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奇珍。现藏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

2.兽面纹玉璜璜是一种礼玉,古代主要用于贵族之间朝聘、祭祀、丧葬,征伐等。璜穿孔为佩饰物,所以又有佩璜之称。这里介绍的兽面纹玉璜,是良渚文化中纹饰最精的作品。

良渚文化因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镇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得名。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距今三千三百年到五千年。良渚文化玉器雕刻之精和使用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这件玉璜,近似半圆形,横宽21厘米。璜的表面用极细的阴线刻出锦地及人和兽的上肢,上面有繁缛的纹饰。上肢接手,手指细且长。璜中部为浅浮雕兽面:眼部有大面积的凸起扇形眼廓,上面有粗细不等钓线刻纹饰,眼廓上圆眼突出,眼球附近排列一周多种形式的纹饰。双眼之间凸雕鼻,嘴为较阔的方形,上下各有交错的獠牙。璜中心的主体兽面两侧上方各有凸起的兽面雕。玉璜采用了几个浮雕层次,璜表面遍布纹饰,纹饰种类之多,结构之复杂,都是十分罕见的。现藏故宫博物院。

3.跪坐玉人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跪坐玉人,是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是殷王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她生前地位显赫,拥有很大的权力,曾参与国家大事,从事征战,主持祭祀,死于武丁在世之时。

这件跪坐玉人,高8.5厘米,圆雕,双足坐于臀下,双膝跪地,手扶膝上,头徽低,圆脸,细长眉,臣字形目,闭口,双耳和鼻头略显大,浅鼻孔,头顶中心结一条小辫。赤足,着衣,衣上饰蛇纹及云纹。露胸,并饰兽面纹。整个身体略为前倾。

殷商为宗祛奴隶制时代,祭祀祖先是最频繁、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宗教活动。在祭祀中不仅要用牺牲,而且还用人牲和人祭,甲骨文记载人祭的甲骨就有1300片以上,杀人愈万。妇好墓中跪坐玉人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人祭风气的兴盛。

4.人首蛇身玉饰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墓出土,共两件,形制大致相同。扁平,椭圆环形。两件皆作侧身人形,耳佩圆环,一为男性,一为女性。两面都纹饰,一面以阴线的头发、眼睛、耳朵、口鼻和有鳞蛇身,另一面只有眼睛作圆圈形。时代在春秋早中期。现藏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